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谱模型—提炼科学问题的重要视角(1)
热度 4 张学文 2011-12-12 12:39
谱模型 — 提炼科学问题的重要视角( 1 ) 张学文 ,2011.12.12 爱因斯坦说科学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确实,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一环。 作者认为把你观察的现象提炼为一种“谱模型”问题,这本身就是对现象的分析从含糊的定性 ...
个人分类: 组成论|4181 次阅读|18 个评论 热度 4
“蒸发区”概念与水汽在空中的转移问题
热度 2 张学文 2011-12-9 12:25
“ 蒸发区 ” 概念与水汽在空中的转移问题 张学文, 2011/12/9 “蒸发区”是气象名词吗 ? 没有听说过。但是想来我们需要 “ 蒸发区 ” 这个词汇和概念。 天气学里有“雨区”的概念。它就是指某时刻(如今天早晨 8 时)地球上(或者天气图上)正在降水的区域 ...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4619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2
檀成龙对新疆水分循环的一些认识
热度 1 张学文 2011-12-8 10:22
檀成龙先生积极参加了关于干旱地区变湿问题的分析,下面是他的一个评论,欢迎交流--张学文注 我认为,新疆的国土分为三大类,其一是绿洲,面积只有7.07万平方公里,这部分面积不大,但它是新疆人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其二是山地,约占新疆面积的40%;其三是大片荒漠。 ①据官方消息 http://www.gov.cn/jrzg/2006-10/ ...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394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关于空中水的几个悬题(5)
热度 2 张学文 2011-11-23 16:36
关于空中水的几个悬题 (5) 张学文 ,2011/11/23 勤奋地参加水分循环是空中水的重要特征。而涉及水分循环过程也存在一些统计特征。这些特征中有的比较容易分析,有的则难以推求。我们这里以正确地提出问题为主,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大家以及另外场合要讨论的事。 下面把我在《组成论 ...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318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2
关于空中水的几个悬题(4)
张学文 2011-11-21 11:18
关于空中水的几个悬题 (4) 在前面( 1 ) - ( 3 )谈的几个空中水问题,基本是从物理学角度考虑空中水的存在、运动变化、循环的事。现在转而考虑空中水的统计规律性问题。 气象学已经就空中水的状况收集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例如每小时、天的降水量资料、每小时的云的资料、大气的 ...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33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空中水的几个悬题(2)
热度 3 张学文 2011-11-14 11:55
关于空中水的几个悬题 (2) 张学文 2011/11/14 1. 蒸 发的水分靠什么输送上去(进入 0-10 公里高度)的 ? 气象学承认地面的水分可以进入空中。但是它是依靠空气的携带(输送,风速 * 密度)而进入大气的, ...
个人分类: 空中水科学|448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盆地地理学的定义与几个特征量
热度 3 张学文 2011-11-5 12:30
盆地地理学的定义与几个特征量 张学文 ,2011/11/5 盆地地理学的定义 : 由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所组成的地理单元的知识。它包括这个地理单元的特征、组成、关系、演化等有关的(自然与社会)知识。它探索关于盆地在地理学方面的共同规律性和分类特点。 下面是一些补充说明: ...
个人分类: 盆地地理学|6136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3
我国的年人均水资源量应当是4600,不是2200
热度 7 张学文 2011-10-30 12:25
我国的年人均水资源量应当是 4600, 不是 2200 谈及我国水资源 , 主流观点总是把我国的河水入海流量 2.8 万亿立方米的基础上用 13 亿人口除,于是得到了每人每年的水资源占有量是 2200 立方米这个数据。 我认为这种论调本身却忽视了自然降水。 ...
个人分类: 水资源|51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7
原子组成熵(复杂程度)
热度 1 张学文 2011-10-23 13:05
原子组成熵(复杂程度) 张学文 2003年2月公布于 熵信息复杂性网站 声明:本文论点还没有在任何刊物上公布。想引用者要与作者单独联系 --张学文于2003,2,4 2011.10.23:本思路和数据也刊于2003.12月出版的《组成论》一书的附录中,253-254页。 在物理和化学中的"熵"对应的是物质 ...
个人分类: 统计、概率、熵、信息、复杂性.2.|447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