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地理学报》中研究山西的文章
陈满荣 2022-3-7 09:11
《地理学报》中研究山西的文章 《地理学报》第 1 卷( 1934 年 )到第 39 卷第二期( 1984 年),有关山西的文章主要有(按照发表先后顺序): - 1 严德一 大同盆地与桑干河上游之流向 3 卷 4 期 1936 年 775-782 页 2 周淑贞 山西之农业区域 5 卷 1 ...
个人分类: 土地资源|11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水浒地理04 “武松”和老虎
热度 1 陈满荣 2021-9-3 17:54
上世纪 60 年代,老虎还被看做“害兽”,需要猎人、民兵等有枪支的人去除害,“打虎英雄”不断涌现。老虎为害, 解放后也 有擒虎新闻。徐晓白 先生 ( 1992 年 )讲到解放后十几岁孩子、妇女擒虎二事: “某山村多虎,时出为害。距村二里许,山腰居一家,某月明夜,仅母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2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水浒地理03 武松打虎真有其事?
热度 1 陈满荣 2021-9-3 17:53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是极为精彩的片段,老虎的威猛衬托武松超人的勇敢和智慧,让读者铭刻在心。 武松其人身躯魁梧,壮健非常,力大无比,曾在景阳冈徒手毙虎,还曾轻易举起天王堂前四五百斤石墩,掷高一丈后接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用了玉环步、鸳鸯脚等武林绝学;大战飞天蜈蚣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33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水浒地理02:“花石纲”怎么回事
热度 2 陈满荣 2021-9-3 07:36
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生活极度腐朽糜烂。徽宗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 “寿山艮岳”。崇宁四年( 1105 年)使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凡民间一石一木可用的,即直入其家,破墙拆屋,劫往东京。这种运送花石的船队,号为“花石纲”。管理又趁机勒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成为方腊起义的导火索。 &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4563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2
水浒地理01:英雄找不到路
陈满荣 2021-9-3 06:23
《水浒传》是一部 名著,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然而其 中 存在诸多 地理错误 。 第二回,史进离开华阴县的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27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西游记地理05 唐僧所取真经在何方?
陈满荣 2021-8-31 16:58
天苍苍,路茫茫,真经在何方? 《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告诉唐僧,真经在大西天天竺国,灵山雷音寺,欲取真经,须经千山万水,一步一步走到灵山脚下。 古时天竺国就是现在印度。当时的印度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由几十个不断分合的小国组成的文化圈,大致分为东、西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1161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西游记地理04 流沙不是“河”——玄奘走过的噶顺戈壁
陈满荣 2021-8-31 16:57
玄奘 27 岁那年,混在饥民中离开长安,匆促开始了他的万里行程之旅,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到嘉峪关,再到瓜州(今甘肃安西)。出瓜州后踏上了大戈壁,当时称为 “八百里大流沙”。正是这里,玄奘经历西行历程中最艰难危险的一段。这里是丝绸之路曾经的要冲,当年穿越这片大流沙的人们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51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西游记地理03 大漠古道幻化而来
陈满荣 2021-8-30 18:33
玄奘和他真实的西游。 在甘肃安西榆林窟内,现存绘于西夏的壁画,是目前国内最早的唐僧取经故事壁画之一,早于明代小说《西游记》数百年。 《西游记》中的取经故事的源头,是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的经历。玄奘在这条世界上最艰险的路上,经历了除海洋波涛之外的几乎所有气候和地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24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西游记地理02 孙悟空来自印度吗?
陈满荣 2021-8-30 18:31
西游记地理 02 孙悟空来自印度吗?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灵魂人物,不同的时代、不同人群、不同地理区域有自己的孙悟空,正如日本人的动漫中,孙悟空是矮小而满身长毛的猴子; 双石铺的孙悟空是腾云而起、手持金箍棒的保镖; 与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 “齐天大圣”全然不同。 民国出版物中的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23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西游记地理01 双石铺的西游记故事
陈满荣 2021-8-30 18:28
一个叫格兰姆 · 贝克的美国人记述一个故事,他在 1941 年三、四月间路过陕西双凤县双石铺,传说唐僧取经路过此地,记述了当地与全国各地流传迥然不同的《西游记》故事。 这是《西游记》在民国时期的一个民间版本。 “唐僧非常圣洁。谁只要把他的肉吃到一口,就会长生不老。他头戴一盏神灯 ...
个人分类: 中学教育|190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