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rMa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llerMaMing

博文

婚外情与进化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雨燕(Swift in Xinjiang) 精选

已有 9131 次阅读 2021-6-29 10:50 |个人分类:雨燕与楼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疆雨燕的有趣故事

(精选50多张图片)

(The Story of Swifts in Xinjiang)


       本文可能涉及到所谓“额外的性行为”或者“额外的父子关系”(extra-pair paternity),如鬼混、偶遇、小三、绿帽子、婚外交配、亲子鉴定什么的,不是有意识故弄玄虚。但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本博文主角是普通雨燕Apus apus)——又叫楼燕、北京雨燕,就是那些喜欢在古建筑物的瓦缝中与屋檐下筑巢的小鸟。小时候大人们常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俗语)。就是说我们这样的人,小孩子上房揭瓦就是为了掏鸟窝。现在,古建筑上都加了护网,就是要防止雨燕或者其他什么鸟类筑巢,可能怕粪便腐蚀或者污染了建筑。


       上维普(VIP)、万方、CNKI(知网)、百度搜索,竟然没有中文文献,可见研究雨燕的人很少。结果,中国人常常将雨燕与家燕(Hirundo rustica)混淆,包括一些大咖的科普博文,误导群众,一点儿也不着边际。其实,雨燕与家燕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燕子,此燕子非彼燕子也,不同科也不同目。虽然它们形态相似,行为却很不一样,属于外形上的趋同进化。最近,我在我家十八层高(约60m)的楼顶上拍摄了大量雨燕照片,配合国内外一些新知识介绍给大家。最后罗列出十大疑点“十问”,供大家讨论、评论和批判。

最终选择 马鸣摄_6180ab.jpg

(1)雨燕又叫楼燕,比家燕略大一些,通体黑色,喜欢在楼宇间穿梭,相互追逐,叫声喧闹(马鸣 摄)


飞跃天际 夹缝孵卵

(Population Size)

       在乌鲁木齐市普通雨燕至少有数万只,是今年这个凉爽夏季最多见的种类,没有之一。我所在的新市区科学城二街就有几百只,比麻雀和乌鸦还要多。它们选择在二三十年以上的老旧建筑物的裂隙里筑巢,亦在市区的高架公路桥下的缝隙里繁殖,穿行楼宇,不怕喧闹。而在五六十年前,它们是在瓦缝或屋檐下面筑巢。现在这种瓦房已经基本上都拆光了,很少有了,水泥森林,密无缝隙。


       令人释怀和欣慰的是,水泥和城市化封杀不了雨燕。普通雨燕在新疆南北各地都有分布,数量可观,而且在中国北方各省亦广泛分布。其适应性非常强,甚至是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戈壁、荒漠或沙漠胡杨林里,营巢地选择在树洞或者各种各样的裂隙里。


       5-7月是雨燕的繁殖期,通常窝卵数2-4枚,常见3枚。卵壳为奶白色,孵化期约需21天,这和家鸡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雨燕属于晚成鸟,育雏期比较长,需要4-6周时间。第一周幼雏是光蛋子,没有羽毛,眼睛也睁不开。第二周或十天以后才有少量羽牙冒出,眼睛慢慢睁开一条缝。这时候老鸟白天不再陪护幼鸟,父母都忙着外出觅食,小鸟的食量逐渐大增,迅速成长。幼雏很快就可以自己回头,转身体,挠痒痒,扇翅膀,飚大便。虽然雨燕属于非雀形目的种类,但行为却与雀形目的一些鸣禽极为相似,如雌性共同参与繁育后代、亲鸟喂食后立马吞食掉幼雏的粪便、鸣叫声音大而喧闹、营洞穴生活与幼雏特别怕光亮。


       在网上我们同时观察到来自波兰和爱尔兰的14个配对视频(在人工巢穴里),彻夜目不转睛,一号和十号都还在交配期。凌晨(1点)记录到至少五六次交配,都是在巢里。睡醒了,就玩一下,间隔只有几十秒,频繁交配。交配动作很有意思,它们不是爬跨式(如公鸡踩蛋),也不是上下式(面对面),而是并排侧交式(肩并肩)。这种体势并不常见,尾侧对尾,谁主动看不出来,平等、和谐、轻松、迅速,密切配合。什么是交尾(交配),我看到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爱抚,耐心为配偶梳理羽毛及挠下颌部,有一点像是接吻,等待雌性发出信号。一旦雌性哼哼唧唧快速摆尾,就是示意“我同意了,上来吧!”接着肩并肩迅速靠紧,尾部抬起,生殖孔侧翻,在黑色羽毛下面的白色生殖孔(排泄口)突然张开了,然后拥抱、尾侧翻开、肛门对接、精准交尾、五秒受精,这需要时间和准确性。看到这种默契,我很难相信它们会在飞行中完成受精(质疑点之一)。


最终选择 在不同的楼宇间穿梭 马鸣摄_6260a.jpg

(2)城市化和建筑材料的水泥化,使得可怜的小雨燕的生活发生巨变,它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马鸣 摄)


夜幕降临 集体升空

(Behavior and Defect)

       从我家的窗户,直接可以看到天山博格达峰(海拔5445m)。坐在家中,举起相机,就可以拍摄到雨燕上下翻飞的精彩画面,就可以观察其活动规律,集群时间和规模。看,背景就是雪峰(照片)。有一天傍晚,我发现燕群在楼顶上疾速飞行,大叫而过,如同旋风,形成了团状的盘旋,它们越升越高,几乎进入了云端。我就在猜想,它们是不是像科学家说的要“在空气里梦游”,就如同蝙蝠一样(如图)。其实,在红外相机的监视下,天黑以后它们都陆陆续续回窝睡觉了,而且是睡懒觉,睡了一个对时(玩笑),从夜里10:00(北京时间)睡到了上午10:00,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懒的鸟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充满矛盾的雨燕是不能够落地的小鸟,它有绝招,也有缺陷。它们的吃喝拉撒洗睡甚至谈情说爱和交配都可以在空气中完成,是鸟类中的奇葩,我给它起名叫“日不落鸟王”,它真的能够在云间睡大觉吗(质疑点之二)?缺陷是有一点残疾,都是矮脚虎(形容矮子)。雨燕科的拉丁名称的意思是“没有脚”(Apodidae),因为腿特别短小,蹬力不够,落在平地上就无力飞起。而雨燕的翅膀却非常强劲,翅长与体长相等,约为17厘米,翼展40-44厘米,如同镰刀一般,煽动的频率非常高,飞行时速最快可以达到200多公里。通常起飞是借着自由落体(重力)展开翅膀,滑出洞穴,飞上蓝天。


       雨燕是空中捕食飞虫的能手,嘴裂特别宽大,也是中国人爱说的“口大吃四方”的家伙——吃货。雨燕吃的昆虫有上百种,如蚜虫、飞蚁、蜜蜂、黄蜂、蠓、蜉蝣、甲虫和白蚁,还包括“四害”中的苍蝇和蚊子(传染疟疾、登革热、乙脑和新冠等)。有人统计,一次出外觅食,喉咙里可以带回600多只小虫(唾液粘合的球形食团)。嘴对嘴,呕吐式喂食,与猛禽相似。计算一下,如果一天出外十趟带回10个这样的食丸育雏,消灭害虫就是6000多只,一年吃上百万只小虫不成问题。


       这日傍晚,我站在楼顶上拍摄雨燕。太阳还没有落山,突然飞来一只老鹰(可能是苍鹰——中等猛禽),在我头上盘旋。按照往常,小鸟会立刻散开,躲藏起来。而雨燕不是,它们群起升空,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约有三四百只,环绕老鹰,上下翻飞,如同一团乱麻,让老鹰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其中一些大个头的雨燕,竟然接近老鹰,执意驱赶、攻击猛禽(照片)。最后,老鹰只好灰溜溜地向北边飞去,消失的无影无踪。


最终选择 在科学大院楼宇间穿梭 马鸣 摄_6307ab.jpg

(3)【宋】王禹偁《新秋即事》颈联“风蝉历历和枝响,雨燕差差掠地飞”。这是从我家飞过的一群楼燕,它们喜欢掠着地皮或者水面飞行,闪电风驰。我守候了一个多月,惭愧惭愧,很难拍摄清楚(马鸣 摄)


迁徙万里 越冬南非

(Migration and Longevity)

       很少有人能够看见雨燕迁飞,它们飞多高,是否结伴,集群的规模有多大,我们都不知道。偶然可以看到雨燕群飞,围着高楼旋转。就像鸽子一样雨燕飞行是有技巧和花样的,有的会翻跟头,有的表演疾速下落(自由落体),有的仰角或者垂直腾飞,有的贴着墙面侧飞。因为速度太快,最好的相机也难聚焦,我拍出来总是虚的。当然,把相机感光度(ISO)调到最大,速度足够快,借着夕阳余晖也能够拍摄到雨燕们翻飞的精彩瞬间。楼顶上的风很大,乱云飘移,向着天山博格达峰飞去(照片)。我很想以白云或者乌云(黑云)为背景,衬托绵延的雪山,拍摄雨燕的飞行姿势,可一次也没有成功过。

       

       近年,通过微型跟踪器,人们基本上了解了雨燕的迁徙路线。不是几千年来古籍中说的候鸟南来北往,而是画了一个奇怪的抛物线(图)。我以为这是地球自转及西风环流相互作用而造成的迁徙路线,它绕过了青藏高原,从北京、新疆、中亚及中东斜着飞过撒哈拉沙漠,一直飞到了南部非洲。从世界地图上看,它们越冬地到了南半球南纬20-30度的区域,地理位置相当于我们的长江以南地区,应该非常温暖和湿润。


        雨燕不仅飞行速度很快,而且耐力也很强。一次迁徙距离达8000多公里,往返至少就是1.6万公里。而且,雨燕属于长寿物种,寿命约20年,一生的飞行距离几乎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38.4万千米)。还有人研究,发现雨燕在非繁殖期连续几个月甚至十个月都不落地(质疑点之三),真是难以置信!通过高科技,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雨燕的行为了,其实什么也不知道,都是人们一厢情愿,尽是假说,胡思乱想,毫无根据。可以这样讲,我们对雨燕迄今还是一无所知,所有的观察和发表的论文都是建立在人们的猜测和想象中。


保护雨燕 拒吃燕窝

(Refuse to Consume)

       因为雨燕在繁殖季节需要大量的唾液做窝,它们的唾液腺相应地增大了,以至于膨胀到正常大小的十几倍。


       令人可笑的是,有些人认为雨燕的唾液是美味佳肴,一点也不觉得恶心和作呕。在中国及东南亚,人们采集燕窝用于煲燕窝汤,一些所谓高贵的人认为燕窝汤能让人保持年轻(质疑点之四)。现在,国内的主要媒体和文化名人都在宣扬吃燕窝产品的好处,使得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还有一些人借此将“燕窝”作为投资理财(发财硬通货)产品消费,显然直接威胁到了一些雨燕野生种群的繁衍与生存。


       6月7日,世界雨燕日(World Swift Day),包括近百种雨燕(80-90种),中国约有13种,都是一些奇怪的尤物,应该受到应有的保护。只有保护好它们,我的故事才能够继续讲下去。


(4)修长的镰刀翅膀,两翼展开,看上去超出了身体长度的一倍。借助气流和地球引力,上下翻腾,自由飞翔(马鸣 摄)

机场调查 020 马鸣摄.jpg

(5)普通雨燕,羽毛黑色,眼睛比较大,体长17-19厘米,体重30-40克(马鸣 摄)

(6)在夕阳的照射下,翼下泛出了亮光(马鸣 摄)

(7-11)质疑:一组慢动作揭示普通雨燕在飞行中完成受精(交尾),是不是证据不足,看上去非常勉强

(上:马鸣 摄,下:Graham Catley 摄)

(12)雨燕与家燕,看上去都有一样的体形,宽大的嘴巴,分叉的燕尾,镰刀一样的翅膀(马鸣 摄)

home swift home_2014.jpg

(13)好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关注雨燕的繁殖状况,这是早期在网络上看到的视频截图

引自 Home Swift Home (2014)

(14)减速动作,双翅收起,缓慢下降,就像鸽子,表演特技(马鸣 摄)

(15)城市化快速发展,筒子楼水泥墙面,铁皮屋顶代替了瓦片,没有缝隙做窝。雨燕只能够仔细贴着水泥墙皮飞行,寻找裂开的缝隙(马鸣 摄)

(16)我站在更高处,朝下观察巢穴,雨燕在水泥和钢筋筑造的墙面上寻找缝隙(马鸣 摄)

雨燕直播 十二号频繁交配.jpg

(17)注意黑暗角落里雨燕的小爪子,四个趾头都是朝前的,就像我们人类的脚一样,被称之为“攀禽”

(18)在缝隙中求生存,好在钢筋水泥也有偷工减料的时候,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裂隙(马鸣 摄)

(19)捕捉飞虫的能手——普通雨燕,是中国“三有”保护物种(马鸣 摄)

IMG_6942a 升入云端 马鸣 摄.jpg

(20)远眺天山五千米,雨燕深入乌云中。上下翻腾如蛟龙,乱云飞渡仍从容(马鸣 摄)

(21)树林掩映下的世外桃源,雨燕自由飞翔的蓝天(马鸣 摄)

(22)普通雨燕在角铁的缝隙中筑巢注意普通雨燕的小爪子,看上去很弱,却可以在水泥墙壁上攀爬(马鸣 摄)


(23)繁殖期过后,普通雨燕开始集群,上百只集结,训练刚出生的幼鸟(马鸣 摄)

(24)仿古诗:白日不到处,雨燕恰自来,缝隙如寸宽,也学鹰隼飞(马鸣 摄)

(25)在黑暗的洞穴里,雨燕善用羽毛垫巢(马鸣 截屏)

(26)日照金山,夕阳西下,博格达峰,海拔5445m,天空中聚集了上百只普通雨燕(马鸣 坐在家里拍摄)

(27 & 28)左:被救助的普通雨燕,奄奄一息。右:准备释放野外(杜慧兰 提供)

泽普县的雨燕 杜慧兰 提供.jpg

(29 & 30)抢救落难的雨燕,不能够这样关入笼子里,不然会因为碰撞、应激反应、绝食或饥饿而亡(杜慧兰 提供)

野外调查 097 马鸣摄.jpg

(31 & 32)在各地机场,普通楼燕上网率比较高,因为速度太快,撞网必死无疑(马鸣 摄)

Swifts in Xinjiang by Du Huilan_20210628a.jpg

(33)可怜的小雨燕,落地以后就不能够飞行

(34)十一个人工巢箱排列整齐,吸引雨燕来繁殖后代(马克 提供)


(35)雨燕的这一双翅膀就如同手臂坚强有力,支撑起身体,往上爬出洞口(截屏)

(36)出壳一周的雨燕雏鸟,看上去还是个“早产儿”,眼睛不睁开,裸露的身体上已经有了黑色羽芽

(截屏自雨燕保护计划)

(37)都叫“燕子”,此燕子非彼燕子。这是家燕(Hirundo rustica)及其巢的形状(马鸣 摄)

(38)这是崖沙燕(Riparia riparia)在沙漠里的洞巢,同样是“燕子”,习性不一样(马鸣 摄)

毛脚燕_2625a.jpg

(39)毛脚燕(Delichon urbica)的窝,不一样的习性,几十个集聚在一起做窝(陈理,马鸣 摄)

(40-51)很热闹的场面,我们可以从人工巢箱里的探头同时观察十二对普通雨燕的繁殖行为,包括选择、配对、爱抚、做窝、续毛、鸣叫、交配、打闹、产卵、睡觉、孵卵、出雏、育雏、成长、、、、、、上面至少有四五个巢的卵被抛弃在了巢边,可能都是年轻的,没有经验。大家的繁殖都不同步,有的在配对,有的在占巢,有的续巢,有的产卵,有的孵卵,有的已经开始育雏了,有的犹豫不决、、、、、、

(图像资料来自雨燕保护计划 特别感谢 GMIT Save our Swifts Project)

IMG_6948a 围攻老鹰 马鸣 摄.jpg

(52)老鹰来了,雨燕群起而攻之,以弱胜强(马鸣 摄)

IMG_6937a 闪电一掠而过 马鸣 摄.jpg

(53)所谓个头比较大的雨燕,应该是成年的雄性雨燕(马鸣 摄)

IMG_6954ab 雨燕竟敢于攻击猛禽 马鸣 摄.jpg

(54)突然出现的猛禽,吓不到普通雨燕。其中一只大个头,奋不顾身发神威(马鸣 摄)


       我们用了一个月时间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雨燕的资料,还与国外的专家讨论、咨询、交流、质疑。以下是一些不成熟的“十问”:


假象一,夜不归巢,可能夸大其词。

       有一个傍晚,群燕升空,越飞越高,我以为它们归天了,去天上睡觉了。其实,从监控看,这是错觉,天黑以后它们都回窝了。而且,它们喜欢睡懒觉,都是出双入对挤在一起睡懒觉,一睡就是个对时(照片)。也有人告诉我,大部分雨燕包括年轻的未成熟个体,是没有地方(窝)可以去的,它们都是在飞行中睡觉。这个我也怀疑,因为天快要黑时,我看见有的雨燕落在了屋檐边上,或者栖息在狭窄的台子上,并没有进洞。


假象二,空中交配,其实是在窝里。

       有人拍摄到空中接吻的照片,还有喂食的,甚至是交配的(照片)。我不相信,因为雨燕飞行速度太快了,几乎不能够“精准”受精。事实上,在被偷窥的19个窝里,可以看到频繁的交配现象,就是说性行为主要发生在巢穴内。据说雄性雨燕的睾丸比较大,一次可以射入大量的精子(这是有效防止外遇的办法之一)。


假象三,小腿羸弱,爪子却可攀岩。

       拍摄时发现,在光滑的水泥墙壁上,雨燕就是个蜘蛛侠,竟然可以吸附在上面,是小爪子的功力,不可小觑。当然,翅膀和尾巴都可以是很好的支撑(照片),双翅就是双臂,加上分叉的尾巴,羽毛具有很好的摩擦力。记得有一次掏燕子窝,小雨燕的爪子一下子就深入到皮肤里,抠心的痛。


假象四,飞行高手,却常误入歧途。

       每年都有人打电话说捡到了一只燕子,飞不起来了。有的时候,是误入人家窗口,爬在地上动弹不得。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雨燕寻找栖息之地的难度,在楼宇间穿行,落到不该落的地方了。


假象五,耐力极好,对温度很敏感。

       气温低于摄氏二十度(<20°C),就不出窝了。八月初霜,雨燕就销声匿迹了,可能是食物(飞虫)也少了。在新疆,雨燕是候鸟之中来的最晚走的最早的鸟类。当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到达的时间也在改变。有报道气温高于40度也不行,因为巢箱里太热了,欧洲雨燕竟然从窝里掉了出来。


假象六,燕窝精致,口水有营养吗?

       有钱的美女富婆们喜欢吃“燕窝”养颜,其实吃的就是雨燕科某些种类的巢穴。想一想就恶心,唾液加粪便,且这种消费危害极大,一点也不环保。


假象七,太平天国,难道没有天敌!

       分析表明,与相同大小的鸟类相比,雨燕的新陈代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旺盛,而且其寿命要长许多。一个理由,生活在天空中更加安全,没有地面的危险多,首先没有寄生虫骚扰。我们知道,有一种猛禽,专门吃燕子,喜欢追随燕子迁徙,飞行速度比燕子要快,它叫燕隼。在野外,我们观察到燕隼的攻击目标主要是家燕,吃不吃雨燕,能不能捉住雨燕不知道。


假象八,忠贞不渝,偶然出去鬼混?

       普遍认为,实行单配制的雨燕是奉行“白头偕老”的典范。但是,有好事者检测了42窝88只幼鸟的亲子关系,发现四个窝(9.5%)检出了非亲生的个体(4.5%)(Martins et al. 2002)。这群科学家用到了“鬼混”(fool around)、“试婚”(trial matings)、“巢外性爱”、“淫乱”、“戴绿帽”和“婚外情”等包括一些关于性健康的词汇。从哲学角度分析,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雌性寻找额外的交配机会是繁殖体系的一部分,可以说是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关键所在。而在空中交配,为这种额外的“偶遇”提供了机会。


假象九,种群数量,一直变幻莫测。

       在六月的某一天,乌鲁木齐上空突然漫天飞舞的都是雨燕。喧闹无比,无论是在办公大楼附近,还是在住宅小区的上空。应该是幼鸟出窝了,它们追随着父母,不知道是在乞食还是练习飞行,最多时形成上百只的团体,大叫大嚷,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好不热闹。这一刻,它们主宰了整个城市。


假象十,昆虫满天,我们却看不到。

       许多自然现象,我们是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自古以来雨燕就是天气预报员,是晴雨表,是害虫的天敌,好像扯远了。其实,快要下雨的时候,空气的湿度增加,昆虫就飞不高了,雨燕也会降低飞行高度。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异常,天空很热闹,燕子特别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Martins, Thais L. F. et al. 2002. Low incidence of extra-pair paternity in the colonially nesting common swift Apus apus.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33: 441-446.

Perrins, C. M. 1971. Age of first breeding and adult survival rates in the swift.  Bird Study 18: 61–70.

丁平,张正旺,梁伟,李湘涛. 2019. 中国森林鸟类. 中国野生鸟类系列丛书(第三部).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马鸣. 2011. 新疆鸟类分布名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邢莲莲,杨贵生,马鸣. 2020. 中国草原与荒漠鸟类. 中国野生鸟类系列丛书(第四部).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香亭 等.1991. 甘肃脊椎动物志.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张正旺,王宁,徐永春 等. 2016. 北京雨燕,飞行万里来伴你. 森林与人类,(2):52-57.
赵正阶. 2001. 中国鸟类志(上卷).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700–701.
郑光美. 2017.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致谢(Acknowledges):

    在参考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完成这篇文章写作。期间,得到雨燕网站 Dr. Ulrich Tigges 先生大力帮助,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还有 Dr. Mark Smyth、以及来自北京雨燕网站的 Dr. Lyndon Kearsley 和 Dr. Terry Townshend 等的积极参与讨论。感谢 APUSlist & APUSlifeHome Swift HomeSwift Live Streaming _ GMIT 和 Jerzyki Webcam 的影像资料共享。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48045-1293275.html

上一篇:沙漠鸟类考察记 —— BIRDS IN DESERT(附38张图片)
下一篇:大杜鹃养父母(义亲)新发现(A new host was found after hatching of cuckoo)

21 郑永军 王安良 李宏翰 周忠浩 张晓良 刘钢 李学宽 刘立 蔡宁 帅凌鹰 李陶 戴新刚 杨正瓴 刘炜 杜占池 陆仲绩 王述潮 李俊臻 李璐 陈蕴真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