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rMa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llerMaMing

博文

库姆塔格沙漠历险记 精选

已有 6815 次阅读 2021-9-30 12:27 |个人分类:沙漠动物|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若羌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简报(鸟类)

    “库姆塔格”,意思为沙山。在新疆,这样的地名太多了,比较有名的有鄯善库木塔格沙漠,还有哈密的库木塔格沙漠。我们这里主要指若羌的库姆塔格沙漠,它是新疆的第三大沙漠,南北宽50-100公里,东西长440公里。因为它的沙粒比较粗硬,横穿也好,顺着跑也罢,一般不会陷车(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车技还是挺重要的)。

    考察队从敦煌出发,西出阳关,绕过三垄沙 ,一路西奔,沿着阿其克谷地,穿过库姆塔格沙漠,深入到了罗布荒原。这是本年度最大规模的一次沙漠物种综合科学考察,前后历时4个多月。

    将罗布荒漠形容成为生命禁区是不合适的,有一些布拉克(泉)散布在保护区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这次调查,八一泉及红十井等地是鸟类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在迁徙季节,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还是比较丰富的。实际上,一些类似的碱泉、盐水泉、盐水沟、洪水沟、洼地、库木苏或被称之为肖尔布拉克的地方,都有芦苇、红柳、白刺和猪毛菜等植被覆盖,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了食物及良好的避风港。

    据介绍,保护区工作人员连续十年跟踪和研究野骆驼,并在保护区内架设了一些红外相机。设备安装地点多是动物迁徙通道或者水源地,不仅有野骆驼光顾,还是其他物种的集散地,如鹅喉羚、盘羊、赤狐等。初步统计,鸟类就有至少15种被红外相机拍摄到,包括胡兀鹫、金雕、草原雕、秃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胡兀鹫的频繁出现,说明附近有其巢穴。9月13日,在小泉沟“大峡谷”一处约40米高的崖壁上发现的巨巢,估计就是胡兀鹫的巢。 

    新疆地鸦是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我们研究地鸦有20多年了,出版专著两本,在国内外发表了论文10余篇,可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这次调查,白尾地鸦和黑尾地鸦的遇见率却非常之低,各有一两次(只)记录,几乎扑空,这与以往的调查还是不一样的。世界上仅有4种地鸦,黑尾地鸦与白尾地鸦属于蒙新区特有物种。它们二者很有意思,一个生活在硬戈壁上,另一个则生活在软沙漠里,生态位分离,极少照面。只有在库姆塔格沙漠与阿尔金山北麓衔接的地带,它们会出现交集或重叠,或者说距离最近。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许多不一样,如形态分异、习性分异、地理分异、生境分异,总之不会因为密切接触而融合。 

    天高任鸟飞,任何新发现,都不会令人意外。这次考察,鸟类以观测为主,不能够采集标本,仅凭借自然死亡的个别干尸(照片),一些种类的鉴定和分类还是有难度。而且,新的分类体系存在争议和混乱,如蜂鹰、柳莺、林莺、短趾百灵等,过去都是亚种,现在升格为种,鉴定结果确实存在分歧。与十年前的调查(袁国映等,2012)相比,这次新增加的种类有凤头蜂鹰、黄腰柳莺、北红尾鸲等。这些都是非常偶然的记录,不具备代表性,甚至都不值得一提。因为,这几种鸟类以往在新疆及其他周边地方也很罕见或不见。 

    在组织者的精心安排下,感觉这一次科考全然没有什么压力,是我这么多年里最轻松的一次户外活动。但是,并不完全都是那么平平安安、一帆风顺、没有危险。本来金秋九月,就是最佳的沙漠考察季节,很少能够遇到沙尘暴。9月12日这一天,各专业组分开活动,不巧就刮起了大风。在阿其克谷地彭加木失踪纪念碑附近,妖风骤起,一下子就看不见车辙印了。在沙漠无人区,通常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没有手机通讯和导航信号,遇上高大的沙丘,无线电对讲机偶然也会失灵,或够不上距离。这时,大家都有一点恐慌,魔鬼附身,辨不清方向。好在考察队的营地设置在比较高的地方,没有遮挡,很快就被我们找到了。其实,野外的危险不都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就像当年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常会如贼一般僭越西域边陲,妖魔鬼怪,险象环生。

    考察中,科研人员采用红外相机埋伏拍摄、卫星项圈跟踪等技术手段,初步记录到鸟类14目28科约80种。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约500头,包括12目近70种。与2010年科考对比,其中新增1个目——衣鱼目;半翅目新增2科(可能包括3个中国新纪录种),鳞翅目新增3科,其它目和科的标本有待进一步鉴定。

    野外考察还没有结束,队员还在荒漠无人区考察,期待有更多新发现。


库姆塔格沙漠附近的雅丹地貌如同官帽,自然景观,以下所有照片未经过调色和加工(马鸣 摄)

野外考察营地(刘群 摄)

一些叫肖尔布拉克或者“库木苏”的地方,也是野骆驼和其他物种比较集中的地方(马鸣 摄)

穿越库姆塔格沙漠历险记——偶然会陷车,学习蠕动式低油门脱险自救(马鸣 摄)

落在白刺上的漠即最常见(马鸣 摄)

三垄沙(马鸣 摄)

白尾地鸦(左上)、胡兀鹫、金雕、秃鹫等(马鸣 摄)

有蹄类的粪便与足迹(马鸣 摄)

荒漠里的绿洲,生态恢复区(马鸣 摄)

又一个野外营地,每天都有新的露营地(马鸣 摄)

戴胜和白喉林莺等 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马鸣 摄.jpg

形形色色的鸟类(马鸣 摄)

大漠干尸:白喉林莺、黑喉鸫、荒漠伯劳,还有两只盐水鸭(马鸣 王军 摄)

库姆塔格营地(马鸣 摄)

由东向西穿越库姆塔格——新疆第三大沙漠(马鸣 摄)

秋高气爽,硬戈壁上的彩色露营地(马鸣 摄)

治疗各种皮肤病的盐水浴,我用手机拍摄盐池中的盐水鸭(王军 摄)

黑尾地鸦比较喜欢这种砾石硬戈壁(马鸣 摄)

野外夜晚生活的快乐,每天都有拉条子(牛清河 摄)

小泉沟的蝙蝠 马鸣 摄_9331a.jpg

隐隐约约在阿尔金山南麓遇见一只蝙蝠——国家生物安全的替罪羊(马鸣 摄)

平坦的库姆塔格,如同高速公路一般可以飙车(马鸣 摄)

洪水才刚刚退去,水禽还没有离开(马鸣 摄)

户外经验丰富值得学习,这是一流的后勤保障,考察队的中午野餐很丰富(马鸣 摄)

鸟类的主食——爬行动物:叶城沙蜥、长弯脚虎、虫纹麻蜥(马鸣 王军 摄)

沙漠新记录——凤头蜂鹰(中)(马鸣 摄)

远眺三垄沙,所有的照片都未经过调色和加工(马鸣 摄)

盐饱和了——我在面积最大的钾盐池里洗脚丫治脚气(王军 摄)

阿尔金山南麓的沙漠“大峡谷”,深约百米,伸入库姆塔格沙漠二十多公里(马鸣 摄)

鹅喉羚母子 马鸣摄_8687abc.jpg

鹅喉羚母亲与幼崽(左图),因为险象环生,受到惊吓,右边的小羊的细腿给跑折了(马鸣 摄)

马鸣与钟悦陶 两个傻瓜 考察还没有开始 就已经结束了_20210909a.jpg

马鸣与最年轻的小帅哥钟悦陶(自拍

罗钾的针尾鸭 翘鼻麻鸭 琵嘴鸭系列 马鸣摄_8759ab.jpg

针尾鸭、家燕、雀鹰、琵嘴鸭、山斑鸠、翘鼻麻鸭(马鸣 摄)

后记:

要知道现有的条件进入沙漠腹地还是很难的,无论是当年始于汉代的“大海道”,还是唐僧西天取经的丝绸之路,若没有保护区管理局的许可,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没有驾驶/性能俱佳的越野车,没有基本的后勤保障,要在无人区内四处活动,就是找死。先辈彭加木和余纯顺就是前车之鉴。

    这次考察涉及地理、地质、地貌、植被、土壤、动物、生态、环保及古生物等十多个专业领域。动物组包括了兽类、鸟类、两爬类、昆虫等方面的专家。先后分成四五支队伍,进入沙漠。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呆在沙漠里,就像天上的小飞鸟儿一样,自由自在。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48045-1306278.html

上一篇:沿着边疆大道去考察
下一篇:雪豹之城与世界雪豹日(Snow Leopard Day)

33 尤明庆 郑永军 李宏翰 刁承泰 段含明 檀成龙 刘山亮 吴国林 杨正瓴 信忠保 姚小鸥 冯兆东 张鹰 黄永义 苏德辰 路鑫民 张晓良 郑强 杨卫东 宁利中 杨顺楷 康建 刘炜 周忠浩 王述潮 李璐 范振英 杜占池 张学文 许培扬 刘全生 李忠秋 李利平

发表评论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