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angtian

博文

以毒攻毒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癌症获效

已有 2724 次阅读 2019-2-11 23:26 |个人分类:以毒攻毒|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以毒攻毒, 癌症。艾滋病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研究员的团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等合作研究发现,疟原虫感染可以“激活”、“唤醒”对抗肿瘤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目前,已有10例肿瘤患者进行疟原虫治疗方案治疗,远期效果仍待时间验证。

陈小平课题组的副研究员秦莉博士,与美国哈佛大学统计学家合作,利用世卫组织公开数据库中1955年到2008年,53年的疟疾发病率和肿瘤死亡率的纵向数据,通过模型分析,排除了时间、国家经济水平、国家平均预期寿命等混杂因素的影响之后,得出结论:疟疾发病率与肿瘤总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拿单个癌种一一分析,结果也是如此,疟疾发病率与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的死亡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但是否还有偶然因素存在?2011年,小鼠的试验又再一次印证:患了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的小鼠,在感染了疟原虫后,寿命显著延长。

将患肺癌的小鼠分为两个组别:一组自然生长,一组则接种疟原虫。解剖后发现,感染了疟原虫的小鼠,脑、肾、肝几乎没有转移灶;但另一组,在重要器官中都有转移灶。“疟原虫能显著抑制肿瘤的转移,这个结论很重要,因为肿瘤病人的死亡,主要是因为转移。”

原理:疟原虫感染“唤醒”免疫系统“切断”肿瘤血管。

很早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人体当中的T细胞这类免疫细胞,通过在体内“漫游”,破坏本不属于人体内的其他细胞或已经改变了的人体细胞。但肿瘤细胞,却脱离控制,不能被T细胞识别为“坏细胞”,致使免疫系统处于“睡眠”状态。

而陈小平的课题组发现,感染疟原虫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T细胞、N K细胞等,将被“唤醒”和“激活”。“我们把肿瘤小鼠的肿瘤解剖出来,会看到,大量的T细胞进入了肿瘤组织并且被激活了,它们可以杀伤肿瘤细胞。”

研究也发现,疟原虫感染,治愈了大概10%的肺癌小鼠,且在治愈的肺癌小鼠中,再次接种同种类的肺癌细胞,不会长肿瘤,但接种其他类的肿瘤细胞,如肝癌细胞,却长出了肿瘤。“说明了被治愈的小鼠建立了肿瘤特异性的免疫记忆。”

“没有疟原虫感染的肿瘤,组织里有大量的血管,但是有疟原虫感染,肿瘤组织很难找到血管。”陈小平说,这意味着疟原虫感染还把肿瘤生长的“供应”渠道摧毁了。

效果:3例显效6例待评估,1例无效。

治一种病,就让病人再得一种病。这一理念在历史上,并非全无。疟原虫与其他疾病相克,也早有渊源。1917年,奥地利科学家Julius Wagner-Jauregg曾使用疟原虫感染疗法,成功地应用于治疗神经性梅毒。10年后,这位科学家荣获192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青霉素的诞生。从那以后,梅毒有了特效药,疟原虫的治疗方法退出历史舞台。

“既然这种方法可以治疗神经性梅毒,为什么不能用来治疗肿瘤?”2016年,在钟南山院士的支持之下,首个患者的临床试验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个团队合作,正式将疟原虫治疗使用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上。

陈小平介绍,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其中,有2例显效。其中1例的治疗效果让人颇为惊喜:他的颈部的转移病灶消失,肺部原发病灶,由原来的“螃蟹状”变为“斑块状”,随后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了完整的肿块。经病理检查发现,他被切除的肿瘤组织内,有异常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与一般肺癌组织有很大的区别。“说明疟原虫感染诱发的抗癌免疫反应发生在肿瘤组织内部,与小鼠模型研究观察到的情况相似。”陈小平说。

目前这位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已经出院回家休养,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他是否被治愈,仍需要观察四五年才能确定。

在3例当中,也有1例病人,由于此前多次进行化疗,身体免疫系统已经遭到了较大破坏,治疗没有起到效果。此外,还有另外2例晚期肺癌病人正在接受治疗,尚未到疗效评估的时间。

之后,陈小平团队进一步与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合作,将疗法扩展到其他实体肿瘤。目前,已经有1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结束出院,疗效评估为有显著疗效。此外,还有3例晚期结肠癌和1例晚期肺癌患者正在接受治疗,尚未到疗效评估的时间。

以上研究时间长,研究方案设计严谨,临床获得一定疗效,是一项可喜的成果。陈小平团队多年前即用疟原虫治疗艾滋病做过研究。因此,以毒攻毒疟原虫免疫疗法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疑难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有效疗法或药物。

参考文献和网站

1.他揭开了“以毒攻毒”的谜题 找到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方法。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324688.html

2.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jA4NTY2MQ%3D%3D&idx=1&mid=2653159720&sn=73e643295ad39875740d2bb7909f3c7a

3.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6654&do=blog&view=me&from=space

4.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6654-1145100.html

5.http://news.southcn.com/nfplus/gdjktt/content/2019-02/08/content_185083221.htm

                                                                            (2019年2月10日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教授徐向田整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6654-1161718.html

上一篇:[转载]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项目简介
下一篇:[转载]第十九次全国爱肝日主题彩图发布(图文)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