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gfeng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博文

好读书不好读书——我的课外阅读生涯

已有 16666 次阅读 2010-8-28 02:48 |个人分类:终生学习|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图书馆, 好读书不好读书, 课外阅读

明代文学家徐文长曾经写过一副有名的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上联说的是人在年少时,精力充沛,头脑灵活,记忆力好,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可是却往往不喜欢读书。等到老了,发现读书的好处,开始喜欢读书,可是却体力脑力不济,不再适合读书了。

我的情况与之不同。由于还没有变老,所以下联不适合我。但是上联也不适合我:我从来就喜欢读书,但却没有读书的条件。可以说,我一直喜欢读书,但很少有好好读书的条件。

据我父亲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从学校上学回来,每天晚上做梦都在背书。可见,我确实是天生喜欢读书的。事实确实如此,我天生对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从小学到读研,我从不丢掉或卖掉自己用过的书,甚至包括习题集,我都小心的保存好。所以直到现在,除了小学一二年级有几本教材不见了,其它基本上所有的书都在我的书架上放着。而且我还有一个癖好就是修补书籍:用胶布、胶水或订书机把松散的、破烂的、卷角的书籍补好。看到一本破烂的书经过修补变得整整齐齐,我就很有成就感。

上小学的时候,除了教材,我基本上是没书可看的。我出身于农村家庭,家里并没有藏书,同时也买不起书。学校发的教材显然满足不了我的阅读欲望,所以,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订阅的《小学生月刊》就成了我的最爱。每次发下来,我都异常高兴,爱不释手,反复地看上许多遍。买不起书,借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看书途径。可惜,那是同学们有的书只有两类:作文书和武侠小说。作文书自然是没有多少看头的,往往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没有任何思想。但那时我饥不择食,凡是能找到的书我都看,而且是反复的看。所以,就是这些索然无味的作文书,我也是看了很多的。实话说,并无多少收获。武侠小说就不同了,金庸、古龙的小说常常是让人欲罢不能。遗憾的是,能借到武侠小说这样的好事并不多。在小学五年级之前,也没看过几本。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座位排在了一位姓谢的同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谢咸松)后面,而他是一个武侠小说迷。不知道是他自己有的,还是从别人那儿借来的,总之,他总是能弄到武侠小说来看。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有的看,总是少不了我的份。我看书还有一个优势:由于当时我成绩好,老师并不怎么管我,所以即使我上课看小说,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谢咸松下课看,上课不能看了,便给我看。下课的时候,我又接着看他不看的书,好不逍遥。那时我担任学习委员,需要协助老师收发作业本。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叫我去拿办公室拿作文本,而我当时正沉浸在《射雕英雄传》中,老师叫了我两三次,我浑然不知,直到同桌拉了拉我,小声地对我说“老师在叫你拿作业本呢!”我才惊醒过来。当时很有些害怕,觉得上课看武侠小说被老师发现了,肯定大祸临头。谁知老师竟然什么都没说。于是我从此有恃无恐,上课看小说没有半点心理负担。回到家里,父母并不逼着我做很多作业,那时,农村小学的课业负担也很轻,不要参加什么奥数、钢琴、绘画之类的特长班(我非常同情现在城市里面的中小学生),所以,那点作业实在是小菜一碟。剩下的时间,自然还是看武侠小说。奇怪的是,父母也从不管我,也许是我那时成绩还好吧!一年过去,到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已经看了无数的武侠小说。其后果就是我的视力越来越差,那时就必须坐到前排才能看清黑板上老师的字了。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人近视,所以,我那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近视了。直到初中,才开始戴眼镜。

除了《小学生月刊》、作文书、武侠小说,那时还有一个课外阅读的来源就是高中教材,主要是语文书。我的叔叔上过高中,他的教材都放在爷爷家里的阁楼上。于是,我经常去翻他的书。数学、化学这些教材自然是引不起我的兴趣的,具有可读性的还是语文书。于是,他的几本高中语文教材,就被小学时代的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年。后来上高中,我对语文课本里的有些文章还特熟悉,例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在这些书中,对我影响很大的是武侠小说。有人说,每个男孩的心目中都用一个英雄梦。如果这句话是真的话,那么,这个梦很可能是在看武侠小说的过程中编织起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武侠小说的具体情节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但是,它们却培养了我的正义感。武侠小说,往往弘扬一种“惩恶扬善”的精神,提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虽然采用的是原始的手段。儿时的我,看多了武侠小说,那时的梦想就是能做一个武艺高强、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游侠。

直到现在,我也并不认为沉迷武侠小说是玩物丧志。我认为,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正义感,一种“侠气”,而这,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如果将来我的小孩喜欢上了武侠小说,我也不会反对。

实事求是的说,小学时代所看的书,并没有多少思想,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那时候很笨,没有思想,这与看不到有思想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看了很多作文书,但我的作文写得并不好,既无文采,又无思想。不过,语文成绩倒是有所提高。六年级的时候,县城里的二中来学校招尖子生,号称“少年班”,我语文考了80分,算是一个很高的分数,于是,来到县城的常宁二中上学。

初中班级的同学都是每个乡小学的佼佼者,所以学习竞争很激烈。但是我还是喜欢读课外书。和我同去县城上学的还有一个同学叫唐亮,他很喜欢看小说,早早地就戴上了眼睛。于是,周末的时候我们经常结伴去逛书店。县城里有一个新华书店,初一的时候有段时间天天在卖特价书,就是库存很久的积压书。这些书籍都很便宜,几分钱到一毛钱就能买到一本。记得有一次花一块钱买了一大叠的小人书,高兴的不得了。可惜,这些书后来借给别人看就再也没有收回来了。

和小学不同,中学所在的学校有一个阅览室,这可是我的天堂。阅览室在学校的科教楼二楼,很宽敞明亮,一般下午开放。下午吃完晚餐,我就会带着自己的学生证和笔记本来到阅览室。凭学生证,一次可以借一本期刊。那时最喜欢的杂志是《聪明泉》,讲了很多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知识,可惜,这些东西到现在竟然都记不起来了。另外一本经常看到期刊是《生物学通报》,似乎更为专业,但是又不是很难懂,有点类似于科普。我天生对生物学很有兴趣,看了的一些东西记了笔记,有些到现在还记得,例如有一篇讲把蒲公英作为蔬菜的栽培技术,我觉得很新奇,记了下来,并打算回去尝试(不过最终没有尝试,因为没有时间)。

初中时我一心想着考试成绩要全班第一,所以真正看课外书的时间不多,收获也不是很大。仍然觉得那时的自己很笨,和城里学生有差距。95年初一的时候,学校开设了电脑课,386的机子。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东西,可我什么都不会,上机的时候一无所知。看见城里的同学会用电脑玩游戏,佩服的不得了,认为那就是电脑高手。

到了高中,我们这个“少年班”终于解散了,全班同学分到不同的班级里面去。由于初二的一次高烧,后来经常头痛,不能再认真学习。同时,新的班级基本上没有竞争,我基本上不用学习,靠着以前的老本也能取得过得去的成绩。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成绩都满意,虽然其实一直在下降。

大家都不管我,所以我就有了充分的自由看课外书和报纸。那时每个班级都要求订阅《高中生》,后来又换成了《年轻人》。从这些书上我知道了韩寒、徐小平等同龄人的故事,知道了原来人也可以那样与众不同地活着。报纸不记得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总是在同学中传阅。一般都是同学们下课看,我上自习课的时候看。报纸上的杂文对我起到了一个“思想启蒙”的作用。那些杂文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批判教育体制,看了之后我也开始对这些事情关心起来,也开始学会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高中生》,《年轻人》上面也有类似的文章,对教育体制进行批判。我终于明白,我以前认为应该做的,其实是错误的;我所接受的教育,其实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终于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好好学习了。我继续看课外书,继续上课不听讲,继续天天打篮球。高中前两年过的很快乐,但是成绩一直下降。高一第一学期考试,物理我得了100分,数学也有80几分。高二第二个学期的时候,物理只有80几分,数学最低的一次是30几分。

高二开始,学校的图书馆开放了,学生可以凭学生证去借书,我欣喜若狂。图书馆藏书四万多册。四万多册!在那时的我看来就是天文数目了。图书馆每周只有在一天的下午开放。每个学生每次只能借一本书,借阅期限大概是一周。我贪心不足,总想多借几本,于是便借了两个同学的学生证,这样一次就能借三本书了。

那时到底看了哪些书,现在不能完全记起来了。大概是有人物传记,例如周恩来传——那时,周总理是我的偶像。我一向是喜欢看人物传记的。不过印象最深的书,却是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和嫁接技术的书。一粒花粉,一片树叶的碎片,竟然可以在试管中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在那时的我看来,简直太神奇了!我很认真地把组织培养的方法记录了下来,期待有一天自己能亲手做这样的实验。同时我在家里学习果树的嫁接技术,老是学不会,于是又看了植物嫁接方面的书籍。

高二的时候,在班上传阅的还有一本《卡耐基成功之道》,是盗版的。我借来了看,深受启发,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忘记。例如,卡耐基说过提高工作效率有四种方法,我一直记得这两种:第一,先做重要的事情;第二,把书桌整理干净,只留下需要处理的东西。所以,虽然我的房间不整洁,但是书桌总是比较整洁的。

和同学逛书店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小县城书店不多,就那么几个,每周我们都会去挨家挨户地检阅一遍。估计那时的书店老板一定是恨死我们了——每次都是只看不买。为了防止老板生气,一个书店不能呆太久,看完一家看下一家。最好一家是新开的新华书店,比老新华书店(那个卖几分钱一本的积压书的地方)豪华多了,而且店员对于我们只看不买没有意见。谁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呢?这就是我们的免费午餐。我看书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是即使是在新开的新华书店,也是不能做笔记的。于是我每次都是看的时候尽量的记在脑海里,回到学校就马上把记住的东西用笔记本记下来。在我的阅读生涯中,我发现这是效率最高的方法——直到今日,有些东西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高二快要结束的时候,在一家小书店看到了李小龙的传记。由于武侠小说的影响,我一直对武术有兴趣,所以每次都会顺便看看此类书籍。有一天,看到了一本李小龙的截拳道的书籍,书籍的最后附录了三页纸的李小龙传记。看完后,我才知道原来李小龙并不仅仅是四肢发达反应灵敏的,他还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喜欢哲学,热爱思考,大学的专业就是哲学。从那时开始,李小龙成为了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开始对哲学感兴趣起来。高二第二个学期的暑假已经等于进入高三了,没有假期,都在学校补课。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翻出以前的政治课关于马哲的讲义,认真学习起哲学来。中学的政治课历史课一向就是比较无聊的,当时学习马哲的时候,我一点兴趣也没有。看了那三页纸的李小龙传记之后,当别人都在热火朝天地准备高考复习的时候,我却认真地复习起哲学来了。讲义只有十几页,仅仅是个大纲,但是我的学习方法是把哲学思想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思考,因此也费了一定的时间。从此,马哲成为我一生的指导思想。

终于进入高三了。在我成绩下降到年级的中等水平以下,数学只拿30几分的时候,我居然还相信自己能考上北大(天知道这样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高三的第一次摸底考试,我成绩惨不忍睹。于是开始用功学习了(但是后来觉得还是不够用功,至少比现在的努力程度差了很多),至少为了父母和老师。第二次月考从前一次的年级两百多名升到19名,老师大吃一惊,我也有了一些信心。不过,高三并不是愉快的一年,那一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课外阅读。

高考第一天感冒了,头痛的很,发挥失常。但是成绩出来后,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成绩都很满意,看来他们要求真的不高。其实高考发挥失常也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而且既然他们满意,我也就没有必要不高兴了。填志愿的时候填了在长沙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被录取了。那时觉得中南大学不怎样(因为刚合并成立不久),但是当我听说湘雅医院是它的附属医院的时候,就很满意了。湘雅在湖南的声誉还是很崇高的。

当我今天追忆往事的时候,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常宁二中。在这里,老师们没有逼迫我努力学习,对于我上课不认真听讲、上自习看课外书也没有严肃处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有充足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思想,我才能够自由的成长。当我离开中学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个有一定思想的人了。

我最喜欢的就是学校的图书馆。相对于中学小小的图书馆,大学的不知道大了多少倍,里面的藏书也丰富许多。第一次进入学校的图书馆,我的感觉就跟毛泽东当时在定王台的图书馆看书一样,“像一头饥饿的牛闯进了菜园子”。 学校的借阅证一次可以借三本书,借期一个月。我又是借了别人的借阅证,一次可以多借几本。相对于中学,大学里面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许多,于是,我常常一口气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叠书,一本一本地看。有时,晚自习的时候也去阅览室看书。我还是习惯于做读书笔记。

我一向讨厌考试,本以为上了大学就不用理会考试了,谁知道奖学金就主要由考试成绩决定,而我必须拿奖学金来补贴生活费,于是不得不把考试考好。很快,我就发现了一条捷径:学校考试的试题重复率很高,如果能把往年的试题弄来背下来,考试就容易对付了。学校附近的复印店就有往年的试题出售,3毛钱一页。于是每到考试快要来临的时候,我就去复印店买来往年试题,背下来,再加上老师讲的重点,考前突击一下也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

那时并不喜欢学医,反而喜欢上了经济学。于是决定参加经济学的自学考试,下定决心要拿一个自学考试的经济学本科文凭。从湖南大学附近的旧书店买来一大堆自考教材,暑假回去就啃这些教材。不过,最终只参加了一次考试:《政治经济学》,其它的科目,例如《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等也是认真地学习了的。总的来说,学习的任务是完成了三分之一到一半,但是只考了一门。由于后来发现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觉得学习的意义不大,于是放弃了。

见习的时候,搬到了湘雅二医院。湘雅二医院附近就是湖南省图书馆,毛泽东年青时曾在此读过书。我又办了两张省图的借阅证,借了很多书来看。

大学是我阅读的黄金时代。那时,我既有时间,又有足够的书可看。在大学期间,我的课外阅读量是很大的,估计是一般同学的五到十倍。那时看的书太多,也就无法一一回忆了,很多书看后就忘记了。虽然在意识层面忘记了,但是也许刻入了潜意识里。主要看的书,包括人物传记、成功学的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等。

后来去了北医读研三年。在这期间,学习任务加重,同时前一年半还要和正式职工一样去医院上班,周末和晚上上课,所以时间少了许多。因此,看的课外书也就不多了。这个时期,因为买了电脑,主要的阅读来自于网上,例如科学网博客。

去年来到肯塔基大学,比在北医读研更忙了。学校的图书馆很大很漂亮,条件很好,一次可以借75本书,借期3个月,藏书量号称全美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可惜,一方面由于时间太少,另一方面由于看英文原著速度太慢,基本上没有从图书馆借过书来看。

在这里,买书主要是在亚马逊网站上买。亚马逊上基本上对每一本书都有书评和读者评分,很多书都有旧书卖,非常便宜,原价二三十美元的可能一两美元就能买到。因此,我有时一口气就卖五六本,收到书的时候,是最高兴的时刻。这个暑假,我就买了十几本书,可是,一本都没有看完。

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看书,记忆力好,可是却没有书可看。中学的时候,我喜欢看书,可惜却买不起书。读研的时候,我买得起书了,可是却没有时间看书。唯一的例外就是大学时期,既有时间又有书看。所以,总的来说,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好读书不好读书”的。

回忆我的课外阅读生涯,我清楚地看到课外阅读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我的思想。如果上天给我两种选择:一种是和以前一样,成绩不好但是课外广泛地阅读;一种是在中学时永远考试成绩第一,大学进入清华北大,留美来到哈佛,但是却没有课外阅读,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我不愿做一个平庸的名校毕业生,而愿意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普通学校的毕业生。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可以怎样地开阔一个人的眼界,塑造一个人的思想。我总是觉得自己小时候很笨,不是我天生笨,而是因为我看不到更多更好的书。

阅读改变思想,思想决定命运,所以阅读改变命运。

我常常想起和同学在县城的书店蹭书看的日子;我忘不了中学那个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那个一周只开放一次一次只能借一本书的图书馆;我忘不了大学整整一栋楼的藏书60万册天天开放的图书馆,我怀念漫步于省图的书架间,目光掠过一本本书籍时的喜悦。

很多次,当我思考农村的发展问题时,我认为农村最缺乏的是知识。要是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图书室,他们就可以从书籍中获得知识。

可是,我在的村子没有图书室,我曾经就读的小学也没有。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这样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会给我的家乡和我曾经就读过的小学捐献献一个图书室,给我就读过的中学捐献一万册书籍。我相信,这个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在暑假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天,坐在实验室里,在自己的电脑上敲下文字,回忆起以前读课外书的快乐时光,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附:王春艳老师想听我谈谈家庭教育的问题,遗憾的是,我对此还没有经验。这篇文章就算是对她所提问题的一个间接回答吧!

关于家庭教育,我还想补充的是:品格比才能重要,兴趣比成绩重要,问题比答案重要,快乐比成功重要,自己的努力比学校的排名重要,思想比知识重要!老师可以目光短浅,学校可以目光短浅,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目光短浅!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68-356916.html

上一篇: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下一篇:假如没有了方舟子

21 武夷山 王晓明 彭思龙 朱志敏 王春艳 罗帆 曹聪 杨秀海 唐小卿 李鑫 柳东阳 孔晓飞 吕新华 李泳 刘安金 刘晓瑭 熊伟 罗汉江 王延清 刘庆丰 xieyao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