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论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2

已有 2177 次阅读 2022-3-8 22:15 |个人分类:认知科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吕乃基

之前上传了“论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1326243  ”第一部分。以下是第二部分。

在知识论视角,一部人类史,就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此消彼长,在博弈与合作中演化的历史。

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内涵庞杂,难以定义。波兰尼认为,隐性认识本质上是一种领会、把握、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其加以理智控制的能力。本文从两个角度区分隐性知识,其一是“知”与“行”:认知隐性知识和技能隐性知识;其二是先天与后天。下文按“知”与“行”的角度分析,“先天”与“后天”视角穿插于其中。

1.认知隐性知识

认知隐性知识有先天与后天两种情况。先天因素,即“由动物非言述的智力发展而来的一种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机能,是语言所不能表述清楚的”(百度百科),也就是人类由哺乳动物继承下来“先天”的认知(哺乳动物的认知与技能浑然一体,此处先考察“认知”)系统。这类隐性知识与生俱来,很难改变。虽然可以经由语言、文字和科技的熏陶和教化,但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的认知,依然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先天的认知隐性知识的支配。先天的认知隐性知识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有罪(趋利避害)和有限。就每个个人而言,有罪和有限均具有主观性;就人类而言,先天认知隐性知识人皆有之,在此意义上具有客观性。

在长期和特殊的生活境遇中,后天也会潜移默化养成为个人所特有的隐性知识。在人生的早期,在某种程度处于“白板”状况下的经历和所受到的教育,与未经改造的“先天”隐性知识结合,往往在“起跑线上”就形成极为牢固难以觉察的隐性知识,如“前意识”和“潜意识”。因后天的影响,在认知隐性知识中必然包含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后天的教育必然兼及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有必要维系二者之间适当的均衡与协调,否则可能对个人、群体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罗素认为,人生下来时只是无知,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认知神经科学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脑有一个“默认网络”的区域。当大脑需要执行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默认网络的大部分区域会受到抑制,活动减少,而由支持外部感官注意和认知控制方面的网络主导。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脑处于常规的内隐状态,默认网络自动激活成为主角,包括记忆、想象未来和社会推断等,都是在默认状态下的自发活动,而默认网络的自发活动则往往依赖之前经历之积淀。所谓默认状态下的自发活动,既出于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是先天的认知隐性知识;也关系到经验之积累,也就是后天的认知隐性知识。

认知隐性知识的价值在于,一切编码知识都由此得以理解、获得、接受、组合、交流,或者被排斥,并或多或少整合到已有的知识库,同时孕育新的编码知识。在此意义上,认知隐性知识是所有知识的灵魂。认知隐性知识会将日常经验导向编码知识,导向偏离普适性知识或中性的地方性知识,前者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也有属于群体的地方性认知隐性知识,特别在群体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共同的漫长历史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强调个人本位和流动性强的文化,地方性隐性知识对个人的束缚较弱,因而个人的认知隐性知识相对易变;强调集体本位和较少流动性的原住民,地方性认知隐性知识较强,个人的认知隐性知识消融于群体之中而较难演化。

认知隐性知识大多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别是后天所习得部分和地方性隐性知识。在人类整体中,一开始只有少数人并在特定环境下,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主观性。在古希腊有“洞穴”之说和“我知道我不知道”,在中国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技能(或实践)隐性知识

技能隐性知识关系到技能或实践过程,同样可以区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技能隐性知识即人之本能,与生俱来,无师自通,同样源于哺乳动物的认知技能系统,如莫拉维克所描绘的幼儿的技能等。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对近在咫尺的威胁更加胆寒,会引发更近似于动物的应激反应,所涉及的脑区在进化上也更加原始。

后天技能隐性知识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习得,或由师徒传授,如进行某项独特操作,张弓搭箭之类的武术,庖丁解牛,烹小鲜之类的厨艺,老中医搭脉这样的医术,音乐、美术等艺术,均属此类。这是主体以特定的生理结构,面对边界确定的特定对象,依据已有的知识(编码、隐性),在特定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特定操作。其典型是“工匠精神”。也可能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如具有某某(如“艺术”)细胞。

技能隐性知识实际上含有认知,是“知行合一”。作为“技能”,自然就要达到某种目的。一方面关系到客观对象,必然含有尚未分化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最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中析出普适性知识。另一方面因主体沉浸于特定的对象和语境之中而难以为他人共享,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某项技能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某些成本或代价,承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权衡得失,其中必定蕴含有价值判断,在技能隐性知识中必然含有认知隐性知识。此外,技能隐性知识因师徒传承之故与地方性知识有相通之处。

image.png

图一 隐性知识象限图(认知/技能;先天/后天)

图中,横坐标由“行”到“知”,纵坐标从先天到后天。

认知隐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是揭示、交流、接受、拒绝和解释地方性知识或普适性知识的缘由,技能隐性知识中可以提炼出编码知识。包含认知与技能的隐性知识,相对于编码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与根源性,关系到“江山易移,本性难改”中之“本性”。

原文刊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5,39-46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1328602.html

上一篇:黑天鹅与耗散结构理论
下一篇:人类面临三种危机

5 周忠浩 刘钢 曾杰 罗春元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