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论“底”(8):旷野上的门

已有 4092 次阅读 2010-8-2 15:39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现代性, 中西文化, “底”, 旷野

吕乃基

还有一个隐喻可以进一步理解“底”。

多年前,一位博士在回答关于传统、现代、后现代,以及中西文化差异时,说出了这个绝佳的隐喻。

 

旷野上有一扇门。

 

西方人由历史走来,无论其来自何方以及什么民族,都认准这扇门,必须由门中经过,经由门的约束和改造,然后各自走向自己的目标。留学欧美(还有日本?)者大多有此经历:经由“门”的历练。WTO的三项基本原则从一个方面给出了门的方位和尺寸。参见:以世界之刚vs中国之柔——WTO的科技属性

 

中国人由历史走来,对门视而不见,在旷野上自由行走。正如此刻,中国行走于世界(如“环法游”),以及国人——各级和各类官员、企业家(包括中石油、郭台铭、唐骏……)、科技人员(包括奋斗者、如鱼得水者、抄袭者……),以及处于“倒丁字”上的各色人等(参见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维稳,维什么?),“自由”行走于960万平方公里,自觉不自觉,主动或“被”。

 

一位中国小伙子在美国与一位当地姑娘相恋,某日夜晚驾车与姑娘外出,遇到红灯时,见既无车辆也无行人与警察,一踩油门就过了路口。姑娘大惊,红灯都敢闯,将来不抢银行?吹掉。多年后,小伙子回到杭州,交上了当地的一位姑娘,依然驾车外出,红灯,无人无车无警察。小伙子老老实实等候。姑娘不悦,红灯都不敢闯,还有出息吗?遂又告吹。

 

面对这般的“视而不见”,南京警方只得调动听觉(南京的朋友看过来:“现在是红灯……”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247)。但是会不会由视而不见发展到“听而不闻”呢?幸亏还有嗅觉、触觉、味觉可以一一开发,最后还有直觉……

 

在中国面前,在中国人面前,当真是旷野,当真可以自由行走?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349408.html

上一篇:还是少一点“可歌可泣”
下一篇:“门”的隐喻

13 武夷山 鲍得海 罗帆 陈国文 刘立 吕喆 苗元华 张天翼 伍光良 鲍海飞 程木 丛远新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