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4 精选

已有 3830 次阅读 2014-12-18 08:52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边界, 两种文化, 人的生成

吕乃基

第四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结束语,同时也是对于所论述主题——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的进一步提升。

四、人的生成

上述种种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人的生成。

“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黑格尔)。长期以来,这句话被理解为体现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唯心主义,殊不知,若是以人为认识和实践对象,那么人的知识(世界3)和实践活动由下而上的推移,实际上也就是主体(世界2)的生成过程。随着知识和实践活动的逐级提升,人也就渐次成长起来,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杂和联系。知识的社会建构,也就是社会的知识建构。社会正是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建构了自身[1]。而在经典作家看来,实践活动对人的生成的影响更大。

科技黑箱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推移,也就是相关知识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乃至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逐一黑箱化或被遮蔽,这一点对于主体意义重大。其一,使用者无需如这些科技黑箱的发明制造者那样,再一次深入全面地学习这些知识;其二,越来越多地免除让使用者去做单调重复,以及危险和不可能的工作,而是由科技黑箱在幕后代劳。随着科技黑箱不断提升,低层知识逐一被遮蔽。

遮蔽的同时又是解蔽。科技黑箱越来越多地接过机械和程序化的工作,让更多的人在其所提供的新的平台上从事新的发现和创造。机器人科学家“令人向往,是因为它让科学家们解放出来,以便让他们做出更为突出的高水平的创造性进展。”[2]不断提升的科技黑箱不但提供可能,而且对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种终端设备和互联网既为广泛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也要求更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由此方能体现其价值。解蔽,就是对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性由此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现。

低端科技黑箱的消费者几乎唯有遵循规律,消费者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定。随着科技黑箱层次的升高,主体操作的自由度和影响越来越大,来自社会及内心的“道德律”——规范即日益显现。简言之,科技黑箱在‘遮蔽’了普遍与必然之后,即为个性与偶然(创造)去蔽;遮蔽了数理化乃至科学技术之后,即为文化的繁荣去蔽并开启更大的空间(动漫、虚拟现实技术等);遮蔽了历史决定论之后,为目的和价值观对行为的引导去蔽。在每次去蔽之时,也对被去蔽者提出更高的要求”[3]。眼下学术界对技术的立场从批判到恐惧[4],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这样的去蔽和解放缺乏准备而感到恐惧。网瘾便是现实,而“娱乐至死”则是警告。或许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在他的《浮士德》中做出了预言。

人的成长,意味着沿量子阶梯和马斯洛需求层次对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具有科学的认识,从而将这一成长过程建立于事实和规律,也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之上。在认识的基础上把相应的实践活动托付给技术,以面对更高层次和更不确定的世界和未来,更紧密地与他人和世界相关,以人类命运的名义更频繁地做出选择,在拥有更大权力的同时也承担更大的责任。

斯诺在1959年提出“两种文化”,只是挑明了当时的既有事实,在这之前,两种文化实际上已经存在。近代科学革命兴起之时,也就是科学文化萌芽之际。放在文明史上看,近代科学革命是人类第一次科学地认识自己,因而必然从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也就是机械运动开始认识自己,启蒙运动揭示了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天赋人权,成为构建社会的出发点,两次工业革命意味将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从直接面对自然界,转为建立于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一开始是机械)的基础上,亚当斯密发出不受任何权力和意识形态干预的市场经济宣言。这就是萌芽之初的科学文化。而后,科学文化一路向上攀登。对人的认识从机器、化工厂、细胞的王国、生物到社会中的人,社会在天赋人权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也亦步亦趋,遮蔽与解蔽同步,朝着人的方向提升。近代之后的这一发展过程本身,实际上也就是人的发展过程或人性的生成过程。

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就是人的生成和成长。


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至此上载完毕。感谢编辑mm的厚爱,感谢网友的关注和一路陪伴。博主不解的是,为何其中“ 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1”的点击会竟然飙升到1万多,之后又大幅回落?最后稳定在1千略多,大概反映了真实情况。博主对于这样抽象和“哲学味”的文章,在科学网上得以受到这样的礼遇颇感欣慰。

[1]吕乃基,三个世界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85

[2]英研制出世界首个能独立进行科研机器人科学家,来源:国际在线2009-04-04 03:50:53

 http://192.168.0.154/article/2009/0404/article_154140.html

[3]吕乃基,技术“遮蔽”了什么[J].哲学研究20107

[4]陈红兵国外技术恐惧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04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851925.html

上一篇: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3
下一篇:心中隐隐作痛……

10 陈楷翰 武夷山 许培扬 赵美娣 鲍海飞 徐传胜 袁贤讯 xqhuang zjzhaokeqin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