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置顶 · 再论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热度 2 2021-6-5 15:21
收稿日期: 2020-08-10 作者简介: 吕乃基( 1945- ),男,上海市人,教授,研究内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知识论,全球化。 摘 要: 世界1必然突破自己的“界”,由螺旋式演化和发散-收敛生成新的自然界。世界3的演化路径,其一跟随由世界1生成世界2的脚步,行将突破;其二,以某种方式延续发散-收敛- ...
个人分类: 科技|7908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2
自然界的下一张牌
热度 11 吕乃基 2011-5-29 21:31
吕乃基 近日,博主“讲”了在“ 最后一分钟—— 不得不讲的故事 ”。 多少年来,人们在与自然界的博弈中攻城略地,高歌猛进;自然界则节节败退。然而,自然界也不是无所作为,也在改变自己的策略。 其一,退出博弈。 博弈的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和出牌为自身存在和出牌的前提 ...
个人分类: 科技|4014 次阅读|22 个评论 热度 11
现代科学的一体化和历史化
热度 1 吕乃基 2011-5-5 08:46
吕乃基 随意翻开一本科学史著作,查找对 20 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描述,随意阅读一篇述及当代科学特点的论文,大抵有这样的观点:一体化。博主赞同这一点,但有必要对“一体化”做进一步梳理。同时认为,一体化的本质是历史化。 一体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门学科在研究中日益贯穿整体观点,二是各门学 ...
个人分类: 科技|4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能否就事论事?——从“片面的深刻”说起
热度 14 吕乃基 2011-4-28 08:58
吕乃基 到科学网两年有余,不时看到争论乃至掐架。对一个观点的争论是正常乃至必要的,然而有些争论往往偏离正题甚至演变为掐架。每每看到此情此景不免心中戚然:科学网上,大抵皆为同行,皆有相当底蕴,而且大多不是同一单位,彼此也无利益冲突,何以剑拔弩张至此? 博主无意对此“娓娓道来”,仅从“ ...
个人分类: 科技|6547 次阅读|29 个评论 热度 14
最后一分钟——不得不讲的故事
热度 18 吕乃基 2011-4-25 08:26
吕乃基 经常听到、看到这样的说法或者“故事”(笔者记不清故事的细节)。如果把宇宙从奇点大爆炸开始至今的 137 亿年比作一天,那么在一天中最后的 8 小时有了地球, 6 小时有了原始生命,最后几分之一秒出现了人。以下两段摘自网络。 假如把地球演化到今天的历史浓缩到一天,地球诞生是 2 ...
个人分类: 科技|9982 次阅读|50 个评论 热度 18
“究万物之理”ppt之二
热度 4 吕乃基 2011-4-22 15:23
二1人工自然的存在与演化方式.ppt 二2人和人工自然:谁踏着谁的肩膀?.ppt 吕乃基 博主于数日前上载了“究万物之理”ppt之一,主要涉及自然之“物”,多谢各位关注! 现上传“之二”,希冀“究”人工自然物之理。较之“之一”,自感新意略多,因而可能风险略 ...
个人分类: 科技|312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4
“究万物之理”ppt之一
热度 9 吕乃基 2011-4-17 19:34
一1自然界的存在方式.ppt 一2自然界的演化方式.ppt 吕乃基 前不久曾上载了 “物理”——究万物之理 一文,现应闫建民等网友之邀,将前面两次的ppt上传。虽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有相似之处,但博主的独创应该在50%以上,因而大概有“控股权”吧。 请各位 ...
个人分类: 科技|3483 次阅读|28 个评论 热度 9
“物理”——究万物之理
热度 7 吕乃基 2011-2-22 10:03
吕乃基 奉学校和文学院旨意,本学期向全校低年级生(主要是新生和文科生)开设“物理”,于下周四开课。“物理”在内容上与面向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有相关之处。为了彰显“物理”之名,为了更适应时代,为了讲出新意,也为了有所区分,除了小部分类似外,大部分是笔者近年来结合科技和社会发展新的思考。 ...
个人分类: 科技|5730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7
方舟子vs王菲,不是科学vs宗教
热度 19 吕乃基 2011-2-9 00:22
吕乃基 在网上看到这两位名人掐架,本来懒得点击。刘峰老师推荐,说是凤凰台记者电话采访。赶紧上网浏览,刚一分钟,电话便打进来了。于是草草说了几句。 放下电话,感到意犹未尽,好在现在有博客,就再说几句。 方舟子和王菲,看来一方是科学,一方是宗教。 其实,方舟子并非代 ...
个人分类: 科技|7340 次阅读|68 个评论 热度 19
眼前一亮3:“教授买仪器,学生用仪器,请人修仪器”
热度 4 吕乃基 2011-2-8 15:44
吕乃基 此文摘自作者为“ 404 ”的大作业。题目由博主采自论文中的一句话。 本文之所以让博主眼前一亮,在于作者对课程论文的超越:不是应景,也不限于博主在课堂上所给出“仪器在科研中的作用”;在于作者对仪器的超越:为我所用;以及作者对个人实验的超越:对实验室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把握。 ...
个人分类: 科技|4563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4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12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