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qxiao 博主,广西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医院高管者

博文

鞭炮伴我过大年

已有 3949 次阅读 2009-2-10 18:25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文化, 生活, 民俗, 情感, 过年

元宵终于闹过了。如果有人问,过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鞭炮!

 

除夕回到父母居住的小县城吃年夜饭已经成为常规。一则老父老母耄耋之年,走动不方便,大过年的,回家探望他们天经地义;二则小城留有我们太多的儿时记忆,生于斯、长于斯,从这里开始人生的旅途,自然也是适合吃年饭的地方。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为生计而打拼的人们,往往都有身不由己的苦衷。

小城最地道的年味当属烟花爆竹大战。此处自诩为省城的“后花园”,经济不甚发达,倒出了不少的好“花匠”,光在首府高就的就不计其数。除夕夜,老父居住的小区内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小车,从车身上风尘仆仆的痕迹和车牌上地区代号的混杂可以看出,多少游子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过年,他们都少不了给家人带回大量的烟花爆竹。这是当地驱邪、喜庆、祁福、祝寿必不可少的,原本小城就盛产这些玩意,但作为节庆的礼物还是很受欢迎,远道而归的“孝子贤孙”们过年都喜欢带回一些外来货。

除夕的中午时分开始,街道两旁的民居就家家户户门前摆上供品,点着香烛,燃放鞭炮,祭祀天地。爆竹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手拿炮仗满街奔跑,相互追逐。直至下午四时左右,全城炮声骤然大作,开始吃年夜饭了。这仅仅是爆竹大战的序幕,过大年燃放烟花爆竹,历来就是这座小城远近闻名的一大特色,自古就没受什么“禁炮令”影响过,年年为人津津乐道。吃罢年夜饭,人们就守在电视机前看央视的“春晚”节目。大多数的男人们对于那些早已令人审美疲劳的春晚节目实在是心不在焉的,打发时间而已,偶尔可闻的零星爆竹声使他们心里发痒,真正的是要等待新年钟声,这钟声犹如吹响发起总攻的号角,爆竹大战进入高潮。全城到处响起“机关枪”,不时夹杂着闷雷般的“加农炮”轰炸,那情形赛过淮海战役的枪炮声。这时候小城没有不放鞭炮的人家,沉默会被瞧不起。许多人家,尤其是那些生意场上的对手们,往往暗中相互较量,看谁家放得多,谁家就最神气,这是他们相互斗富的一种形式。有一年的除夕夜,某商人一家就烧掉整整100万头鞭炮,全城最牛,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主人甚为得意。小城的习俗,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以免扫掉财气。这时满大街都是炮仗燃放后留下的红色纸屑,许多地方就像铺上了红地毯。

 

              

                龙腾炮震闹大年(图片来自当地网站

 

             

                                  

 

最疯狂的要数正月十一的“炮龙节”。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形成了这个传统,“文革”期间被抑制了一阵子,最近十来年又恢复起来,而且在官府的鼓励下更加“发扬光大”。这天的晚上全城会有百数条彩龙共舞,敲锣打鼓,多种民间乐器伴奏,热闹非凡。彩龙所到之处,人们用点燃的爆竹去轰炸龙身,直到把所有的长龙烧得遍体鳞伤,仅仅剩下骨架。孩子们还特别喜欢钻过龙肚子,据说这样可以得福。我也曾经去钻过一次,不是孩提时,而是学了“老顽童”。本想沾点福气,图个吉祥,不料差点被鞭炮灼伤了眼睛。那时我就想啊,看来不是什么福气你想要就都能得到的。从入夜到次日天明,十里八乡,乃至省城和邻县十数万人聚集而来,人山人海,龙腾炮震,整个县城被挤得水泄不通,其欢腾之场面乃全国之最。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曾作过报道,后来又在《中华一绝》栏目中作了专题展播,第四频道还做了部分现场直播,影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唯一的“狂欢节”。当地政府趁势把它作为招商引资的好机会,美其曰:“炮龙搭台,经济唱戏”,据说不久还准备为此“申遗”,可见其受重视之甚。每年我都作为当地的知名人士收到参加“炮龙节”的邀请,但大多数时候都躲在家里没敢出席,因为难以消受那满城呛鼻的火药味、震耳欲聋的大炮声和让人难以睁眼的浓烟。确实,在一夜狂欢之后,烧掉那数以千万计的鞭炮肯定是为政府增加了税收,但其代价是环境严重污染、健康无端受损、资源极大浪费。至于招商引资,光有鞭炮恐怕是不够的。喜庆中的人们顾不上考虑这些,然而其影响之大不容忽视,得失之间值得认真考量。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1835-214182.html

上一篇:送别施焕中教授
下一篇:推荐一副“清补凉”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