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1983年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座谈会信息辑录

已有 2869 次阅读 2021-8-13 17:51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梳理张厚生先生史料过程中发现了1983年4月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座谈会”,该会议在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张厚生先生为该会议,会前会后做了大量工作,留下大量史料。

    “1983年1月3日-2月3日,应教育部召集,去高教一司和全国高校图书馆委员会参加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规划问题,与刘凤泰、张玉川、庄子逸、燕今伟、肖自力等同志共同制订出《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教育的几点意见》(讨论稿),后经教育部长何东昌,副部长彭佩云审阅,提交于1983年4月份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会议讨论用。”这一个月,成果之一是《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参考资料索引》,全国高校图书馆委员会印《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参考资料》第202-224页 1万6千字 1983年1月印 作者:张厚生、庄子逸、燕今伟、于惠芳、张玉川。张厚生先生有1个“工作日记”本,基本记满了,主要内容是这一个月中做的调研、开的会议等。

   “ 1983年3月9-16日,武汉,在武大召开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会,来新夏等参加。”

    1983年4月11日至16日,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张厚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且是1983年4月5日出发,4月17日返回。日记中有记录以下记录:“1983年4月5日中午12点乘东31号轮三等舱去汉口,7日晨到汉口,大雾,轮渡不开,绕道航空路乘10路至大东门转12路到武大。4月16日中午12点乘21号轮离汉口,10点前,黄慎玮来。10点时,武大派车送去汉口,17日大晴,下午4时,抵宁。4月12-16日,均分别寄出教育会议上有关材料给刘圣洁,另寄送给戴利华、钱培生、杨筱玉、朱*汉、倪晓建等《图书情报知识》一套。”

    除了以上信息之外,还保存有与张玉川(北京大学图书馆)、燕今伟(武汉大学图书馆)、庄子逸(复旦大学分校)、于惠芳(北大图书馆学系)等人的通信。

    特此进一步辑录相关内容如下:

    

[1]王知津.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20年评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02):68-72.

1983年4月,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座谈会”,当时,全国已有12所院校设置了图书馆学专业,6所院校设置了情报学专业,会

议不但认真研究了人才需求、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还讨论了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2]。1983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几点意见》,成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2]刘凤泰.大力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高教战线,1983(7)

今年四月,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部分中央部委与省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表,共5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经验教训,着重讨论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规划和改羊设想。


[3]张玉川.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J].图书馆学通讯,1983(02):51-52.


[4]张玉川.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J].大学图书馆通讯,1983(04):3.

4月11日至16日,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和部分部委、省、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五十多位代表聚集在一起,总结建国以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讨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问题。


[5]单行.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势在必行——参加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座谈会有感[J].图书情报知识,1983(02):13-14.

[6]玉芳.开创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新局面——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J].图书情报知识,1983(02):10-12.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一日至十六日,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各类型图书馆和部分部委、省、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五十多位代表,在这个曾经开创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历史的地方欢聚一堂,一起总结建国以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经验教训,研究讨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调整、改革和发展问题。

今年元月,教育部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工学院、复旦大学分校抽调几位同志组成调研小组,专门为会议做了准备。调研小组就如何调整、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问题,走访了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防科工委情报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等单位,与这些单位的领导、专家、杂志编辑、理事、业务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座谈,比较广泛地征求了意见.与此同时,调研小组从有关部门获得许多数据性资料,进行了初步的人才预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提交这次大会讨论的《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教育的几点意见(讨论稿)》.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许多单位作了认真的准备.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门为会议编辑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参考资料》;七个图书馆学专业、四个情报学专业向大会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提交的“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武汉大学提交的“双学士学

位”教学计划和本科生教学计划;首都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还向大会提供了本馆工作人员分析的典型解剖材料。

会议由高教一司副司长季啸风和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庄守经同志主持,高教一司夏世强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期间,代表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就近参观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微型机实验室以及图书保护技术等实验室,并观看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和流通管理等方面的表演。

这次会议是在教育部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召开的,它是一次内容涉及面很广的会议,涉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包括教育规划、师资培养、教材编写等许多问题;它是一次全面讨论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的会议,代表既有教学单位,也有用人单位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它是一次务实的会议,对于许多设想的落实都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可以预想,这次会议以后,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和变革,三、五年以后,人们将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这次会议给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带来的益处。


[7]夏自强.教育部夏自强同志在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图书情报知识,1983(02):1-9.

为了准备这个会,我们高教一司邀了5、6位同志成立了个调查小组,他们做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工作,工作很努力,但因调查时间有限,提供的材料可能不怎么完备。所以我们这个会不是一个最后决定问题的会,而是个调研性质的会,把大家的意见更好的集中起来,向部党组汇报,最后决定下来.

我们准备了一个意见,这是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文件,就是《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教育的几点意见(讨论稿)》。为了更好的讨论起见,我想作几点说明,主要是想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图书馆学的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第二,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几点意见。

彭佩云同志本来很想来的,因为最近部里要开一个高校调整会,事情比较多,她来不了了。她很希望我们通过图书馆专业这个点来研究一下短线专业怎么上的问题。图书馆专业不只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这个来吸取一点经验,以研究其它的短线专业应该怎样上的问题.希望大家共同研究讨论,群策群力把这个会开好.在这个会上想主要把文件好好讨论一下,另外希望能落实一下,究竟中专怎么办?大学怎么办?越落实越好。


[8] 王振鸣编辑,图书馆法规文件汇编,河北大学图书馆学系,1985,第288页.

91.教育部印发《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1983年9月22日

    附: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几点意见各省、市、自治区高教(教育)厅(局),各有关高等院校:

    今年四月我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工作座谈会。现将《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几点意见》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望及时函告。

附件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几点意见    图书情报事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发展这项事业,需要大批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以致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缓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陈旧落后,培养的学生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三十多年来,图书馆学专业只培养了19名研究生,1500名本科生和1000名左右的专科生,包括函授生在内,也不到4000人。1976年以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两个图书馆学系。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1299624.html

上一篇:走在“研究”的小路上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379期 20210813)

6 郑永军 李宏翰 许培扬 武夷山 范振英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