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读“书”

已有 3985 次阅读 2009-5-10 08:17 |个人分类:闲情偶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读书, 随笔

 本文为笔者现阶段关于读“书”之笔记与心得。
1 无错不成书
    据说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对部分图书质量进行检查,结果令人震惊,五年的不合格品种超过70%,辞书工具书全部不合格,最严重的差错率超标百倍不止,“无错不成书”已成了普遍现象。
    社会上用“无错不成书”来评价图书出版。“无错不成书”只是一个比喻,反映出我国出版业的一个顽症。据悉,现在出版的图书,确实存在严重的编校质量问题。上世纪90年代,新闻出版署组织过多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图书合格率只有1/3左右。进入21世纪,图书编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许多图书仍然存在严重差错,总署近几年查书,仍有1/3的图书是不合格品。2006年6月,总署对58种教辅读物的编校质量进行专项检查,结果:合格品41种,合格率为70.7%,仍有29.3%的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 图书差错率居高不下,以致“无错不成书”,原因是多方面的。图书出版生产者角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者,一个是图书编校工作者。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出版社在经营思想上急功近利,漠视图书质量;出版社缺乏必要专业分工,有不少出版社并不具备出版相应图书的专业编辑人才;编校不把差错当回事,缺乏对读者负责的精神;编校人员语言文字修养功底不够扎实;编辑职责后移,加工普遍粗放;校对力量薄弱,最后防线濒临“失守” 。有些错误则是图书编者或作者有意或无意造成的,这类错误占有一定比重。
    笔者个人所读过的一些书,不同程度证实“无错不成书”。一般图书存在,名家大作也存在。有些是自己就能发现,有些经人提示一下才发现,有些是当时没发现隔段时间发现……
2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孙犁《我的史部书》:“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还是有道理的。”
    笔者近端时间学习图书史及图书馆史方面知识。从两篇图情核心期刊论文获知:某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核心课教材,在其中一节有限的篇幅中不乏明显的错误或自相矛盾的内容(23处),表达欠妥或论述模糊之处也不鲜见(9处);另一本较有影响力的图书馆学专著的某些观点和提法,“让人既疑且惊,读后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据笔者所知,书的作者和期刊论文作者,都是较为严肃的学者。期刊论文中的不少批评是有理有据的。
3 吵架式读书
    上研究生时,侯汉清教授在课堂上主张要“吵架式读书”。现在想来,内涵颇为丰富。所谓“吵架式读书”,我现在的理解是,因为“无错不成书”,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需要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作为研究生,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思考,能事半功倍。“吵架”是需要智慧和体力的,“吵架式读书”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吵架式读书”,非一日之功,需要修炼,循序渐进。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与丰富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日益精进。“吵架”的水平,会越来越高,但要端正学习态度,避免钻牛角尖等。
    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众所周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先生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 读“书”,原本这么难。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3646-230946.html

上一篇:博客的智慧和智慧的博客
下一篇:我国首届图书馆学研究生——侯汉清和鲍世均

9 武夷山 赵星 张志东 刘进平 陈绥阳 王号 曹聪 王亚娟 陈应泉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