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当年自采自烹自食“见手青”

已有 2831 次阅读 2023-7-9 15:2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当年自采自烹自食“见手青”

“见手青”,是云南的一种菌子,是具有伤变后呈靛蓝色显色反应特征的一类牛肝菌的统称。菌肉压伤或手碰伤后呈靛蓝色,故名见手青。见手青可食,味鲜美,但有的人吃了见手青有中毒症状,出现跳舞小人的幻觉(以上文字来自网络)。

19829月至19847月,我在凉山州普格县中学教书,与学校的两位老师成为好友。

中学就在普格县城西边的山坡上。学校背后有一大片松林,是我们下课后散步的好地方。那时,“氧吧”之类的概念,还属于奢侈的新词,尚未成为大众共识。只觉得松林里面空气好。特别是雨后,空气清新,还有一股松树特有的气味,闻起来舒服。

每年五月过后,普格的雨季就开始了,出蘑菇的季节也到了。地面的松针下,草丛边,经常可见蘑菇冒出。头天采了,隔天又发,真是采之不竭啊。

在雨季出蘑菇的时候,松林就成为我们寻美味的好地方:入得林来,一边漫步林下草坡,一边放眼四面树下,时有所得。不到半小时,即可采一小袋,足够我们三人佐餐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是可食的。越是色彩鲜艳的,可能毒性越大。我们常采的是青白色、褐色的一种牛肝菌,当地叫“乔巴菌”,在云南叫“见手青”。

回来后,将采得的蘑菇,用南瓜叶洗净。为什么要用南瓜叶呢?因为南瓜叶上有不少小刺,可以把蘑菇的伞盖和菇杆洗干净。把洗净的蘑菇掰成小块后,再从我们的学校自留地里,摘把青椒回来,洗净,切碎;再剥几个蒜瓣。就餐时,去学校食堂打回三碗白饭。再将我们仨专用的那口大铁锅,端至寝室门前,用三块大石头支起,就是彝人所谓的“三块石头立锅庄”了。然后,燃起柴火,把锅烧辣,放油,放剁碎的青椒,再放入蘑菇、蒜瓣,一阵爆炒。要起锅时,才放盐。起锅,盛进饭碗,即是原生态的美味!

云南叫“见手青”,是有原因的。到了凉山,为什么叫乔巴菌呢?

想了一下,做出下面的推论。对不对,不知道。

凉山地区,彝人为主。彝人居住于海拔较高的二半山以上,荞麦是其主要食品之一。荞麦耐寒而产量低。食用时,需先破除荞麦的外层硬壳,取食内果。常见的吃法是将内果磨成粉,再做成粑食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一户彝人家里,见过荞麦食品的家常制作全过程:要做饭了,女主人回家,舀出大半盆带壳的荞子。上磨,把荞子磨成荞粉。筛去硬壳后,加水,揉成青绿色的面团,做成一个个饭碗大小的荞粑。再放进锅里煮。煮熟后,拿出锅来,晾一会,就放入火塘里,用火灰盖住,焖烤。往锅里煮荞粑的水里,放入圆根萝卜干菜,再煮一会,就是酸菜汤了。取几个干海椒,放进碓窝,舂几下,倒入碗里。加上些盐,就是酸菜汤的蘸水。此时,从火塘的火灰里,扒出烤好的荞粑。拍打几下,粘在荞粑上面的火灰便落去,露出烤得略黄的青色表皮。荞粑的烤香味儿,就溢漫在屋子里。于是,荞粑就酸菜汤,一顿彝家饭就弄好了。

荞粑的模样,圆圆的,中厚而边薄,青绿带黄褐。形状,特别是颜色,极似乔巴菌的菌伞!这是否就是乔巴菌称呼的由来呢?当然,二者的大小是有异的:荞粑一般做的是饭碗大小,直径在15厘米以上。而乔巴菌的伞,即使是打开了的,大都在15厘米以下。寻思:乔巴菌的乔巴,乃荞粑之谐音也。

当年,荞粑的烤香味,乔巴菌的鲜味,确实令人难忘!

云南童谣曰: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

埋山山哭喊喊,亲朋都来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起躺板板。

我吃了不少的红伞伞白杆杆,至今无事。当然,如果有事,就不会在这里写这些文字了(笑)。几十年来,也见到过一些小人,也与小人共舞过,但都不是因为吃了见手青的原因。见手青.jpg

见手青(图片来自网络)1983-10普中00001.jpg

1983年10月,在普格中学背后的松林里。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48125-1394699.html

上一篇:三十六年前的硕士论文答辩
下一篇:再来青城山之一:栖山居农家乐2023-7-24

16 郑永军 宁利中 杨正瓴 刘进平 张晓良 李学宽 王成玉 农绍庄 段煦 唐凌峰 朱晓刚 陆仲绩 孙颉 蒋金和 马鸣 李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