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列车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xz1963 快乐地生活,愉快地工作,为健康加油,为快乐加油,我为你加油!

博文

七项粮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粮油学会成功评价

已有 1515 次阅读 2023-3-23 11:40 |个人分类:科研报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七项粮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粮油学会成功评价


近期,有七项粮油科技成果通过由中国粮油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它们分别是:

1、花生适度加工与增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为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江南大学委托,2023年3月3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江南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花生适度加工与增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

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11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支持下,江南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历时十年针对花生过度加工导致的油脂与蛋白品质损伤严重、危害因子侵染难控等痛点问题,攻克花生核心加工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实现健康化花生油及高值化深加工新产品的创新制造,并进行产业化应用,推动我国花生加工业转型升级与相关产品升级换代。

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经过评价,专家组认为:该成果针对花生传统加工过高温度导致油脂品质劣变、蛋白变性失活、能耗高等瓶颈问题,项目攻克了以高油酸花生适度加工为代表的10余项核心加工技术,构建花生适度加工与增值制造技术体系,相关技术与装备在行业内数十家企业得到示范推广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了“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以加工业提升行动为切入点,研发推广一批先进技术装备的明确要求”。该项成果基于实现产品健康化和加工低碳化要求,转变传统花生加工模式,达到技术和产品革新和整个花生产业转型再造的目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双碳”蓝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小麦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为提升科研工作质量、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委托,2022年3月29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小麦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经过评价,专家组认为:

  该成果建立了我国21种主栽小麦烷基间苯二酚(ARs)含量及组成的指纹图谱;阐明了小麦ARs和阿魏酰低聚糖(FOs)在抗炎、抗氧化、糖脂代谢调控、肠道健康及神经功能保护等多方面的健康功效及其分子效应机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阐明了小麦副产物全组分摄入对不同人群糖代谢影响,明确了量效和时效关系。突破了小麦加工副产物多个技术瓶颈,建立了高活性麦麸生物改性制备技术,其总酚释放量显著提高、可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提高了20倍以上;创制了谷朊粉高效节能制备技术,提高了谷朊粉得率,降低了电耗;创建了胚芽油高效提取联合破乳制备技术,提高了出油率和亚麻酸含量。以小麦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建立了营养强化、稳态化、风味改良、质构提升等品质调控技术,开发了休闲食品、全麦主食、特定营养食品等四个系列十余款产品,满足不同人群多生活场景需求。该成果发表论文40篇(SCI 16篇),申请国家专利20件(授权16件),相关技术已在滨州中裕、山东渠风等多家行业头部和规模以上企业转化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为我国农产品加工的高效增值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该成果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在小麦烷基间苯二酚和阿魏酰低聚糖健康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

3、稻米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与减损关键技术及应用

       为提升科研工作质量、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2022年3月31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稻米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与减损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经过评价,专家组认为:

  该成果研究建立了从种植端到加工端稻米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确定了农药残留、有机磷酸酯、多氟烷基物、真菌毒素等主要污染物的高效检测方法,为稻米从种植到生产加工科学合理检验、检测提供了技术方案。开创性地采用了9%黄金碾磨技术,充分保留了稻米原生美味和营养物质,符合“双碳”国策,适应我国稻米适度加工和节粮减损的发展趋势。编制了《稻米营养减损加工与美味》白皮书,通过全国科普日、粮食安全宣传周等重大活动,以“营养健康大讲堂”等形式宣传爱粮节粮理念。本项目技术已在5家稻米加工厂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在稻米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方面有自主创新,对节粮减损、绿色低碳、营养健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稻谷精量减损加工及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4、TR-B系列智能粮油装车机器人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为提升科研工作质量、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昆山同日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委托,2022年6月7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昆山同日机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TR-B系列智能粮油装车机器人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经过评价,专家组认为:

该项目研发的“TR-B 系列智能粮油袋装产品装车机器人系统”具有装车过程信息查询、机器人工作过程查询、检测及监控、故障报警提醒、巡车定位和地面引导、远程网络故障诊断等功能,耦合了防光污染技术,实现手机/平板无线操作。系统的架构设计、软件控制等均属于原创技术,已获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有11项发明专利申请已进入实审期;通过在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澳加粮油公司等多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应用,该粮油袋装产品装车机器人系统凸显了高效率、低损耗、高稳定性等优点。大大减轻了人工装车负担,提高了装车效率,提升了传统粮油行业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成果在粮油加工末端袋装产品自动装车关键技术与设备系统方面填补了一项空白,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拓展系列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推广应用,满足粮油行业的需求。


5、辐射制冷技术在粮仓隔热中的研发与应用

为提升科研工作质量、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2022年10月31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辐射制冷技术在粮仓隔热中的研发与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经过评价,专家组认为:

该项目针对粮仓控温隔热应用场景,创新研发出一种和丁基胶卷材结合的反射型辐射制冷膜及适用于各类粮仓复杂基面的施工工艺;项目产品应用结果表明:在夏季气温高达35℃时,经过改造的平房仓和浅圆仓屋面,相较未改造的防水卷材屋面表面温度最大降低幅度可达32.5℃;夏季减少折线型屋架屋面内侧温度最高达13.9℃;可减少仓内空调开启时间,夏季空调平均节电率30%以上,控温效果显著;可减少粮堆冷能消耗速率,提高内环流技术应用效果;研发的反射型辐射制冷膜、厚胶膜、辐射涂料和技术工艺在28家国家储备粮库应用,应用仓容达36万吨,应用面积超10万平方米,涉及平房仓、浅圆仓两大主流仓型和油罐。粮仓辐射制冷隔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建议加快成果推广应用。


6、储粮害虫数量远程在线(粮面)视频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为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2023年3月13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其完成的“储粮害虫数量远程在线(粮面)视频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

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经过评价,专家组认为:

该成果针对粮食储藏过程中人工监管覆盖面小、劳动强度大的问题,面向储粮害虫智能化监测技术的重大需求,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粮面害虫数量识别监测技术研究。通过建立常见储粮害虫成虫的图像数据集,研发出针对现有固定摄像机的害虫监测装备及软件,构建了可视化储粮害虫粮面数量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达到有效监测范围内粮面害虫成虫数量识别准确率80%以上,实现了粮面害虫智能实时监测预警。整体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储粮害虫“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提供了新技术支撑,对保障储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7、原粮收储污染物预警关键技术及分级应用

为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受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2023年3月15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其与有关单位共同完成的“原粮收储污染物预警关键技术及分级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

根据《粮油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专家们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职尽责,严肃严谨评价,一致认为:

  该成果建立了一种用于收获粮食污染物监测的采样技术,结合地理信息并同步采集39项污染物发生机制相关信息,实现主粮作物真菌毒素、重金属早期预警,构建了集成数据库信息系统,污染物监测数据覆盖13个粮食主产区,并在国内大型粮油企业及有关国储粮库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该成果在原粮收储中污染物分级预警方面自主创新,成果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对粮食污染源头监测和分级利用,助力节粮减损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粮油学会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79-1381565.html

上一篇:春风化雨 鹤舞秦川 ——杨凌农科城纪行
下一篇:四项粮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粮油学会科技成果评价

2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