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气候变化经济学IAM模型与政策模拟平台研发”进度检查会

已有 5786 次阅读 2014-5-14 06:13 |个人分类:为科学而科学|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气候变化经济学

201459日到511日,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气候变化经济学IAM模型与政策模拟平台研发”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河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5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领导、项目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的有关部门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首席科学家王铮主持,项目指导专家丁一汇院士,项目专家组成员林群院士、汪同三学部委员、许世远教授参加了会议。

项目分四个专题研讨。在第一个专题“IAM模型创新与平台开发”中研讨,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所、华东师范大学分别报告了他们或者参与国际合作开发的模型、或者自主开发的IAM模型与平台、区域碳减排IAM模型与平台。这些报告表明,在本项目核心内容IAM的研究方面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有首席科学家王铮设计,顾高翔为主、吴静参与的正在研究的名为CINCIA的系统,实现了全球经济一般均衡和产业进化分析,是全球IAM簇的一次创新。在技术方面,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完成的项目成型的可计算模型与软件MRICES,最近由刘昌新、王铮等在模型中增加了博弈功能,提出了新的减排方案,是一个可喜进展。

研讨的第二个专题是“中国平稳减排路线”,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华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的专家,分别提出了中国碳高峰峰值、出现时间及其伦理学问题。专家们就这个峰值时间的经济学基础和伦理学进行了热烈讨论,真正表现出百家争鸣的气氛。大家认为,这个问题还需要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蒋金荷教授比较了中国与印度等国家的减排路线,提出了针对中国的战略。

“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是会议的第三个议题,会议上提出了多种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经济学观点和地缘政治策略。中国社科院王国成、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对未来的全球产业倾向做了分析,认为在当前碳减排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应该抓住。王铮、顾高翔、唐钦能通过经济动力学模型和CGE模型,对未来全球经济和和碳减排开展了全面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吴静、朱潜挺等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美国有许多利益一致的地方,中国需要适当调整国际气候外交政策。

在“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社会经济人口变化”研讨中,主要由来自华东师大、香港中文大学、河南大学的专家梁怡教授、丁金宏教授、乐群副教授、卢鹤立副教授等提出了气候变化下中国气候类型演变、中国农业生产潜力布局、中国的人生气候舒适度变化和中国的城市居民的碳消费谱。研究结论发现,全球变化提高了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潜力降低了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潜力。因此,大家认为,气候变化对胡焕庸线将产生明显影响,并将影响中国正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决定调整研究力量,争取取得突破。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础科学问题”中,研究也较取得明显进展,在林群先生指导下,天津财经大学张书华教授与刘昌新等合作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DICE/RICE/MRICES算法具有稳定性,解决了困扰国际气候变化经济学的一个难题。黄蕊分析分析,Nordhaus的社会贴现率取值比Stern的更为符合现实,气候经济学评估的一些关键模块与参数也被细致地讨论。另外,一种不是控制2100年温度目标低于2℃,而是代之于2200年不超过3℃的气候变化控制的可能性,作为未来前景也被朱永彬、王铮等通过计算进行了讨论。

会议最后还讨论了“未来地球”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可能是“未来地球的重要问题:1)适合全球变化的人口再分布、产业带变化、城市化模式及其成本;2)气候变化与产业进化的互动并由此引出的地缘生态、地缘政治经济学变化;3)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构诸如热带雨林稳定这样的可持续发展地缘生态结构问题,寻求调节气候变化的关键生态带。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11-794209.html

上一篇:气候变化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题目
下一篇:我的俄国梦

3 武夷山 高建国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