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河大学生读书笔记之三:工业文明下的生活与阅读

已有 3389 次阅读 2010-1-2 21: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工业文明下的生活与阅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传播学专业,武娜
 
我的状态,即没有状态。似乎许久没有像曾经那般随意生活了,也是许久没有用心地看一本书了。总之,把自己现在的状态归结为:仿佛忘记了自己以后要去追求什么。但还有一点庆幸的是,尚存有寻找的希冀:想找回曾经拥有过的那种安静状态。它不仅仅是指从字面直解的那个意义,还是一个人的存在所涉及到的、所有制约因素达到平衡后所处的那个状态。
关于这本书,《瓦尔登湖》,是因为在当当网上的图书简介中看到了“安静”两个字眼,似乎契合了自己所想的,于是决定买下它。众所周知,图书简介作为一种“软文广告”,它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往往会吸引读者的眼球。那就姑且相信它如同介绍中的那么美吧!带着这份“追寻安静”的希冀,我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
正如同图书简介中所叙述的,这本书适合于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是作者思维的结晶。由于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与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得读者不得不安静地、用心地紧随作者的思绪。倘若稍有走思,则将不知作者所云。
此书以“经济篇”开篇,论述了梭罗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经济生活。围绕人们的经济生活,书中讲述了在工业文明状态下,人们对于住房、建筑与服饰的态度。工业化的大发展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生活状态。在工业经济状态下,原本作为人类生存的辅助性条件如住房、建筑与服饰等,却成为使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惬意的障碍。
工业大发展所造就的文明是一种不同于原始自然文明的状态。工业化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必需品”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再被视为“与我们同在,并为我们所需、所亲自劳动创造的物品”,而是沦为“赚取更多金钱,压榨更多穷人”的借口。衣物与房屋本是驱寒保暖、遮风挡雨的物品,却被工业文明下的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其他含义,而这些意义也正是他们所看重的。至于这些人的心理也都为梭罗所看透:“一般人心里,为了衣服忧思真多,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也要清洁,而其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有无健全的身心,从不在乎。”“在文明特别发达的大城市中,拥有房屋的人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又有“多少人因为要付一只更大而更宏丽的箱子的租金,就烦恼到老死”。试想一下,如果衣服和房屋没有了人,是否会显得古怪呢?我们想要的不是衣服看起来显得多么的华贵,而是穿衣人严肃而认真的双眸与穿衣人在衣服之中所度过的“真诚的生活”。我们想要的不是房屋看起来是多么的富丽堂皇,而是住在房屋里的人温暖的笑脸与住在房屋里的人在房屋里所度过的“真诚的生活”。然而在工业文明面前,在社会这个大机器面前,人类显然已经成为他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工具的工具了。我们不再在只为驱寒保暖而穿衣,从而忘记了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我们不再在野外露营,从而忘记了天空。所谓“真诚的生活”是指除去那些华丽而虚无的浮躁,简单而朴实的过活,满足我们最低的生存要求。或许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依靠技术来提升这一“基本要求”,但是一定不要过分依赖,因为过分地依赖会使我们最终沦为“工具的工具”。
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不只是生态环境破坏与交通拥挤,还有文化环境与信息传播环境的浑浊不堪。试想,“文化产业”或许就是由这种工业经济文明所衍生的。从此,文化被冠以“产业”的名义,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形态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与信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接受并理解的信息越来越广泛、复杂、多元。尤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缺乏规范性,人们周围的信息传播环境愈加的杂乱无章。于是人们就成了混乱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一个身份不明的行为个体,而逐渐忘记了阅读的意义。梭罗在本书的“阅读”篇中阐述了阅读的本质。阅读的本质即为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就其高级意义来说,“只有这样才叫阅读,决不是吸引我们有如奢侈品,读起来能给我们催眠,使我们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种读法,我们必须踮起脚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是人们对“速度”的追求。大都市里匆匆行走的面孔,还有流水章似的快餐遍地开花,人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时间慢下来是什么样子。
生长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的学生,拥有的时间都是属于学校这座园囿之内的。他们所接触到的书本几乎都是为“教育所需”的。即使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他们可以接触到学校之外的信息。但是在这种网络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是以往所不可比拟的。于是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大多只是流于表面,而缺乏深度的判断与理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追求“浅阅读”的流行趋势。在这种趋势的驱动下,“阅读”逐渐“大众化”,于是也催生了一些泡沫式的“阅读热潮”。诸如轻松学习职场知识的“杜拉拉”热,简单学习养生知识的“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等,这些都是在快速奔走、忙碌的人们所需的快餐式的营养,使得一切都变得便利,无需占用他们过多的工作时间,同时也可愉悦身心。可以看出,在这种“浅阅读”的趋势下,人们需要的只是简单的精神食粮,甚至传统的经典著作的营养也要经过“大众化”之后,方可被人们吸收。借助于梭罗的话来表达,即如果说出版商或者书商是供给此种食物的机器,那么读者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这种“阅读热潮”的背后到底潜藏了多少泡沫?想一想,读完书之后你是否会再想回味一下呢?
于是,文化作为“精神食粮”的本质从而被掩盖,趁我们尚未遗忘古典之前,警醒吧。
奔走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写字楼之间的人们,是否还有时间静下来沉思一会儿呢?即使是遐想一下呢?他们总是抱怨自己太过忙碌,太过寂寞。但是是否想过是因为太过忙碌而导致了寂寞。书中梭罗对寂寞与沉思的关系也有片段论述。
梭罗说:“有时,我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好像我比别人更得到诸神的宠爱,比我应得的似乎还多呢;好像我有一张证书和保单在他们手上,别人却没有,因而我受到了特别的引导和保护。”梭罗也是一个人,然而他的灵魂却从未感到寂寞,反之,却觉得得到的比别人多。原来,当你懂得自足的时候,会发现上天似乎眷顾你久了些、多了些,而真实是你用有限的知足换取了无限的眷顾。
因此,当这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不必感到阴郁、寂寞或是陌生,因为还有自然与你为邻。你可以四处走走,因为没有比大自然更接近于你的血统和更富于人性的事物了。总之,你从不寂寞。躺在草地上,与大自然亲昵,这也是沉思的最佳时机。而片刻的沉思也不会减少你的时间,相反,它会给予你更多。那些在短暂的时间里所产生的精神生产资料或许将对于你的身心健康、亦或是一生不无裨益。亦或许,在某个清风微拂的早晨到余辉满天的黄昏之间,会有一个思想在你的头脑中扎了根,那么或许你会用尽一生的时间去发展它、培育它。因此,沉思的人从不寂寞。如同行走在梭罗漫无边际的思域里,你从不会感到寂寞,因为你有他的思想为邻。
最后,希望以梭罗的一段词汇再简单不过的话作为文章的结束。
所以,如果我们要真的用印第安式的、植物的、磁力的或自然的方式来恢复人类,首先让我们简单而安宁,如同大自然一样,逐去我们眉头上垂挂的乌云,在我们的精髓中注入一点儿小小的生命。不做穷苦人的先知,努力做值得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2-283711.html

上一篇:河大学生读书笔记之二:《传教士与中国科学》
下一篇:河大学生读书笔记之四: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