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科技导报》转型三年 两院院士鼎力支持

已有 3866 次阅读 2007-9-2 20:31 |个人分类:编辑心得|关键词:学者| 院士, 科技导报, 原创论文

《科技导报》1980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振道等华裔科学家倡议在美国创办,1984年转至国内办刊,1986年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本刊原办刊宗旨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与方法”,2004年以前一直以发表软科学政策性研究论文为主,积极介绍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教育制度和经济体制等,努力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做出贡献。

2004年,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自然科学协会学术会刊的性质,根据中国科协书记处的指示和要求,《科技导报》瞄准美国的《科学》和英国的《自然》等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开始实施由综合性的科学类期刊向科技类的学术期刊转型的探索,力图办成一本有影响、有特色、有品位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为此,2004年,《科技导报》重新确立了以“刊登原创学术论文,报导前沿科技成果;涵盖科技各个领域,关注重大科技问题;重视理论研究创新,鼓励学术观点争鸣;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探索强国兴邦道路”为办刊宗旨。三年多来,《科技导报》通过开辟各种约稿渠道,逐步增加了原创性学术论文和重点基金资助论文的发表比例;通过缩小文章字号,增加刊物印张,填补版面空白,增设“科技要闻”、“科技文章篇目辑揽”、“封面图片说明”、“半月科技风云”、“科技纵横捭阖”、“书评”、“图书推介”、“科技期刊亮点”、“科学共同体要闻”、“科技人才招聘信息”、“科技界声音”、“科技事件”等栏目,不断增加刊载的容量和科技信息的报道密度;通过采取网上投稿、网上审稿、改月刊为半月刊等措施,逐步缩短稿件处理、刊物出版和科技信息报道的周期;通过悉心选择图片,精心设计版式,选择优质纸张,采用铜版印刷,全刊彩色印制,不断提高刊物的设计、装帧和印制质量,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科技期刊特色、积极顺应国际期刊发展潮流的办刊风格。

在这三年多的办刊转型期间,《科技导报》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许多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统一简称为院士)在撰稿组稿、出谋划策、宣传征订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转型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据统计,自20041月至今,共有121位院士给《科技导报》撰稿、投稿135篇,其中87位院士的98篇文章已刊载发表。

 

1 两院院士支持《科技导报》打造“卷首语”品牌栏目

20047月,《科技导报》创设了“卷首语”栏目,专门接受院士就某一科技问题、科技现象、科技事件等发表的个人见解、评论、希望等寄语性文章;编辑部期望每期由院士撰写的1 800字左右的短文能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继而使“卷首语”栏目成为《科技导报》的品牌栏目。当年,朱伯芳、朱光亚、徐寿波、周立伟和陈述彭5位院士先后在该栏目发表文章,其中朱伯芳、朱光亚、周立伟和陈述彭4位院士的文章均被《新华文摘》收录,新华网记者还就本刊原主编、时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朱光亚院士的文章“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崛起”撰写专稿予以评述。

针对近年来科技界存在的学术浮躁现象,以及时有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郝柏林等院士,专门在“卷首语”栏目撰稿,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前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踏踏实实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不断净化科研环境。

2004年第9期始,《科技导报》开设“专题论文”栏目,就当前某一重大或热点科技问题在同期刊物中集中发表一组学术论文,并约请相关领域的院士撰写“卷首语”文章。王越、曾毅、刘秀梵、汤鸿霄、刘光鼎等院士,先后就“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专题”、“艾滋病研究专题”、“禽流感研究专题”、“环境保护问题研究专题”、“地球物理研究专题”撰写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49月,笔者在海南参加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时,曾约请参会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师昌绪院士为“卷首语”栏目撰稿。师老说他一直很关注《科技导报》,答应就加强基础研究工作问题写篇文章,并表示一旦思考成熟就交稿。第25月,师老寄来了他撰写的题为“是到了该重视基础研究的时候了”的约稿。这是一份手稿,师老工工整整写满了一页纸。他在论述基础研究重要性时写道:“基础研究不仅是高新技术的源头,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基础研究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培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重视基础研究有利于克服我国当前科技界的急躁情绪,扭转我国当前科技界的急功近利倾向。” 他认为:“目前,我国有些政策是不利于基础研究工作的,如科研评价体系、奖励制度、经费分配、项目申请等,具体表现在自然科学奖高档奖获奖数量的减少,真正从事纯数学和物理的院士候选人数下降。因为大的环境不允许这些领域的科学家们静心坐下来,长期地、系统地从事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将使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存在不小的危机。”]这篇“卷首语”文章发表后,在科技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报刊纷纷转载,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张光斗院士还两次致函本刊,专门就师老的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也是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在内的5篇不朽论文发表100周年。编辑部在这一年第12期的《科技导报》上,计划发表一组理论物理研究论文,并约请有关专家从专业角度详细介绍10月份刚评选出的当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的研究成果。11月初,笔者电话约请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陆院士专门就此期《科技导报》撰写“卷首语”文章,要求当月25日前交稿,且内容尽可能涵盖庆祝世界物理年、纪念爱因斯坦5篇论文发表100周年、对诺贝尔奖发表看法3方面内容。笔者后来通过催稿从陆院士夫人那了解到,陆院士工作非常忙,社会活动也很多,一般不轻易答应约稿。令笔者感动的是,陆老师不仅答应写稿并按时交稿,而且写出来的文章“世界物理年与诺贝尔奖”文字优美,寓意深刻,内容覆盖了所要求的3方面的内容。

2004年第7期开辟“卷首语”栏目以来,至今已有45位院士在该栏目发表文章46篇。著名水利学家张光斗院士还两次致函本刊,专门就陈宜瑜院士和师昌绪院士的文章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各位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卷首语”栏目已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栏目;应科技工作者要求,科技导报社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自2005年下半年改刊始,专门开设了“卷首文摘”栏目,每期转载上月《科技导报》发表的“卷首语”栏目文章。

 

2 两院院士积极为《科技导报》组稿撰稿

三年来,广大院士积极支持我社工作,主动为《科技导报》组稿撰稿,大大提升了《科技导报》的学术质量以及在科技界的影响力。自20041月至今,院士除在“卷首语”栏目发表文章46篇外,还在“研究论文”等栏目发表学术论文43篇,“科技工作者建议”、“读者来信”等栏目发表短文9篇。

    围绕着“自主创新”这一议题,陈宜瑜、王志新、谢家麟、徐匡迪、陈佳洱、刘振兴、王阳元等7位院士为《科技导报》撰稿 ,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促进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更好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针对目前全球关注的能源问题,蔡睿贤、杜祥琬、杨裕生、陈学俊、赵仁恺、严陆光等院士均撰文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秦大河院士积极支持《科技导报》围绕着“气候问题”组织稿件,帮助本刊完成了第一个专题(气候问题研究专题)论文的组稿工作;他和符淙斌院士还亲自就这一热点问题为《科技导报》撰稿。在三峡工程论证、建设和蓄水阶段,围绕着工程建设和后期管理中的许多重要技术问题,《科技导报》组织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其中钱易、潘家铮、郑守仁、刘广润、林秉南等院士专门就三峡水库的污染防治、开发利用、灾害预防等重要问题发表研究文章。近年来,农业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朱兆良、袁隆平、张启发、石元春等院士均在《科技导报》发表文章,从政策、管理、技术等角度阐述我国农业发展发展的出路以及粮食增产等问题。

作为一份旨在引领科技前沿的学术会刊,《科技导报》力图向广大读者及时报道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以及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特大城市交通堵塞日益严重,钱七虎院士提出了发展地下快速路的设想;对化学界当前关注的富勒烯研究问题,朱道本院士予以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震院士、香港大学陈清泉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分别介绍了数字人、电动汽车,以及与磁效应相关的交叉学科等热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200321,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任务返回大气层时突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依依院士与人合作,从材料的冶金分析入手,分析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结果表明:航天飞机在再入大气层时,在靠近左翼前缘的8号和9号面板之间的缝隙处,高温离子流穿入,熔化了铝和铁、镍基合金等支撑结构,从而导致航天飞机解体。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05年第7期《科技导报》上,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兴趣。20055月,我国测绘科技工作者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完成了对珠峰高程的第二次全面科学测量。国家测绘局陈俊勇院士为此专门给《科技导报》撰写了“中国的珠峰高程测定”论文,详细介绍了我国近40年来珠峰高程测定的成果及进展,尤其是2005年测量工作中采用的新方法、新技术。自神舟号系列飞船载人航天成功后,我国开始把探月 工程纳入深空探测计划,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专门为〈科技导报〉撰文“嫦娥1号绕月探测——中国航天迈向深空”,详细介绍了探月工程的论证过程、各个阶段的工作计划,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丁肇中两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也都非常关心《科技导报》。2005415“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召开后,李政道院士就把他在大会上所做报告的整理稿“在我的祖国纪念爱因斯坦”交《科技导报》发表。这篇文章被国内外许多报刊转载,引起较大反响。2006916,丁肇中院士在“2006中国科协年会”上做专题报告“我所经历的5个物理实验”,报告受到与会6 000多名代表的热烈欢迎,经丁肇中院士授权,本刊记者将报告整理成文发表在当年《科技导报》的第11期上。该文发表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购买当期刊物,并致函编辑部谈读后感想和体会,《科技导报》2007年第4期为此刊登了李万刚、王振东两位读者对丁肇中院士报告的专门评述。

《科技导报》转型3年多来,许多院士多次为本刊撰写稿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程国栋院士投稿最多——4篇,其中3篇涉及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解决青藏铁路路基工程建设中的冻土处理技术问题。其次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严陆光院士,共为本刊撰稿3篇,其中2篇专门论及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问题。在《科技导报》上发表两篇文章的院士有:赵玉芬、杨福家、沈珠江、王越、朱兆良、石元春、徐滨士。马大猷、任继周等院士不顾年事已高,仍然热情为《科技导报》撰稿,积极配合责任编辑的工作,令我们十分感动。

3 两院院士关心《科技导报》的成长发展

三年多来,院士们通过各种方式关心、支持《科技导报》的发展。在编辑部与各位院士的工作联系过程中,在本刊召开的各类座谈会上,院士们对《科技导报》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发生的变化普遍予以了肯定,并殷切期望《科技导报》越办越好,在引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两任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和韩启德院士经常过问《科技导报》情况,韩启德院士还就本刊的转型工作予以了具体的指导。本刊2007年第13期改版后,张钟华院士、杨叔子院士马上给《科技导报》寄来了他们新写的文章。近年来,郭光灿、张光斗、石耀霖、裴刚、张恭庆、丁伟岳、林群、刘应明、杨福家、何作庥、夏建白等院士还通过致函编辑部等方式,指出《科技导报》在编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帮助本刊改进工作。2004年是《科技导报》国内出版20周年,彭先觉、严陆光、陈景等院士还专门发来贺电、贺信表示祝贺。尽管多年来我社一直坚持给两院院士赠送《科技导报》,但为减轻我社的经济负担,方家熊、钱绍钧、张福绥、郑哲敏、叶培大、朵英贤、周兴铭、陆元九、卢水根、杨裕生、应崇福、郁铭芳、宁津生、张楚汉、洪朝生、周翔、王颖、吴慰祖等一大批院士仍然常年坚持主动订阅《科技导报》,支持本刊的发展。

 

结语

    作为中国科协的学术会刊,《科技导报》今后将花更大气力做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论文、健全审稿机制、加强编委会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办好刊物网站、增加发行量、继续缩短刊期等方面的工作,力争在不远的将来办成像美国的《科学》和英国的《自然》那样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辜负包括院士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厚爱。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7-6788.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前沿的风景线
下一篇:2007年第17期《科技导报》目录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