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您會因它而改變嗎?

已有 3657 次阅读 2009-4-25 11:46 |个人分类:素食天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动物保护, 素食, 天人合一, 动物福利, 动物权利

2007124日《中國圖書商報·書評週刊》


您會因它而改變嗎?
——讀《地球也是它們的》

辛普里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類。這是好友田松的一句名言。所以,他這位著名的反科學文化人,現在不僅提倡環保,反對一切為了發展而破壞環境的言行,還反對迫害動物,甚至堅持素食。
  作為好友,多年以前我也曾向他宣傳素食,但那時這廝總是會用一大堆歪理邪說來反駁狡辯。我知道傳播功力不夠,就不再嘮叨。直到2005年的某一天,他在聽完著名環保人士郭耕先生的素食講座後,幡然悔悟,改邪歸正,從此不僅親自素食,還開始發表諸如人這種動物為什麼要喝牛這種動物的奶這樣的學術文章……他自我吹噓說,他迅速地達到並且超過了郭耕的水準。當然最後這一點尚待核實。無論如何,過去曾經見過他兩眼放光、流著哈喇子埋頭對付烤鴨的人,對巨變都非常驚訝。
  這樣的故事,其實是古往今來許多動物保護主義者和素食者都曾經歷過的心路歷程。郭耕先生的講座,讓原本油鹽不進的田松轉變了觀念,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也拯救了多少生靈。可見,為偏見所遮蔽的真理,一旦獲得了恰當的表達形式,就會威力無窮,所向披靡。
  正因如此,我堅信,《地球也是它們的》一書,會像郭耕先生的講座之于田松那樣,讓千萬人擺脫偏見,擁抱真理,開始一種全新的人生。
  與坊間其他同類圖書相比,它最大的特點是資料豐富,題材多樣,從各種不同的視角發揮動物保護的觀念,給人一種百川歸海,目不暇接的感覺。看得出來,逸行先生對本書的編輯,是經過精心考慮的,既有湯姆·睿根(也譯為雷根)、彼得·辛格等動物保護倫理學家嚴格的哲學論證,也有文學家托爾斯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施韋澤、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庫切等人悲天憫的情感表達;既有珍妮·古道爾等國際知名動物保護先驅的優美文字,也有善待動物組織PETA)、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等組織發佈的宣言、行動指南和宣傳資料,還有動物科學的嚴謹事實。最後還收錄了關於動物保護的名人語錄、50本圖書和20 本電影介紹。這給關心動物保護的人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資料來源。它應該是迄今為止大陸出版的內容最為全面的動物保護科普作品。
  當然,最具可讀性的是如蔣子龍、劉醒龍等作家所描寫的充滿靈性的動物故事。這些故事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藩籬,直接撥動我們的心弦,揭示人與動物息息相通的真相。而那些揭露人類殘酷迫害動物的血淋淋的數字和事實,則無情地拷問著我們的良知。
  國內許多人現在還認為動物保護和素食僅僅體現了佛教的立場,有人更因此認定動物保護不是倫理學的新發展,不過是特定的宗教偏見而已。其實不然,正如書非暴力不是宗教一文所指出的那樣,動物保護立場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固然在各大宗教中獨樹一幟,思想深刻;但基督教世界的動物保護運動也在推動著對於基督教義的重新解釋。如牛津大學神學教授林哲(《動物福音》的作者,中譯本譯為林基),多年來一直弘揚這樣的觀念:福音不僅是向人類,也是向動物宣講的。而巴西著名解放神學家李奧納多·柏夫則提倡要以理解、憐憫和愛來尊重與愛護生命群體
  目前國內動物保護現狀堪憂,動物福利立法雖經多年呼籲仍然未能實現,幾乎每天都有虐待動物的惡性事件發生,各地的寵物管理規定幾乎都是迫害動物的授權批准書。這一狀況與我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形勢極不相稱,也與人文奧運的精神大相徑庭。
  然而,就是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國內仍然湧現了一批著名動物保護家。本書收錄了他們的文章,其中包括主編《護生文叢》的社會主義學院莽萍副教授、《動物解放》中文簡體版譯者安徽醫科大學祖述憲教授、"中國動保網(CAPN"創始人、澳大利亞動物福利倫理學博士孟佳等,當然也包括郭耕先生,展現了中國當代動物保護在艱辛困難中的不懈努力。
  在《地球也是它們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咄咄逼人的追問:有多少人因一本書而改變人生?
  您會因它而改變嗎?


《地球也是它們的》,湯姆·睿根、彼得·辛格等著,逸行編,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9月,定價:30元。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4810-228104.html

上一篇:不懂为什么不可以有收获? ——关于辛、刘争论的评论
下一篇:[科學網推薦]科學傳播也有負面效應

2 刘畅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