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驳“变审后发为发后评”——与黄佶老师商榷

已有 6615 次阅读 2013-1-10 14:18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论文, 发表, 评审

黄佶老师发表了博文《学术期刊应该进行数字化革命:变审后发发后评》(原标题:学术期刊应该变审后发发后评)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也班门弄斧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申明,本博文并非针对任何组织与个人,只为讨论交流,切勿对号入座。关于学术期刊减少纸质化,面向数字化的问题我是双手赞成的,但是我非常不同意把原先审后发的出版模式变为发后评模式,这就是本文的核心观点,如果同意就不必看本文了,如果不同意,那就听我韶韶,具体分析如下。

 

 

黄老师说,中国有五千种学术期刊,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远远不够,每年只能发表一百万篇学术论文,而实际需要发表的论文多达五百万篇。我不知道黄老师这个一百万,五百万的数据怎么来的,我们不纠缠,假设这个数据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实际需要发表的论文并不能成为论文扩招的理由,就算高考扩招也还有淘汰率的,我们不是论文太少了,而是论文太多了,所以提高质量才是关键。发表论文也好,科学研究也好,不是行布朗当我们照单全收。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无耻地”扩招了,咱的论文就别再扩招了吧!

 

 

黄老师说,发表学术论文,理应先有同行学术权威审稿,然后再发表,即审后发,但每年五百万篇学术论文,谁来审?即使有学者愿意审,每年要浪费多少人力和财力?关于审后发的模式我这里就不再具体详解,很多读者都是投稿人或者审稿人,自然清楚游戏规则。我们退一步说,假设没人来审,那就是我们不审的理由吗?不是的,不审就发表危害之大,后面我们也会说到。还有就是,黄老师说审稿浪费人力财力,这属于纯粹的算小账,忽视了大账。如果不审就发表,容量陡增,信息公开、网站维护、评论筛选等也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这倒是小钱,更大的问题是作者们对于审稿人的这一个紧箍咒一旦松开,那作者的工作效率会大大增加,以此造成的更大论文泛滥和学术诚信,谁来买单?以此造成的更大的信息量和浪费眼球,谁来买单?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是论文太少了,而是论文太多了。

 

 

黄老师说,现在的学术期刊都是印在纸上的,图书馆堆满了过刊合订本,但看得人却很少,长满了霉斑,非常浪费。为了造纸,要砍树,破坏环境;造纸厂还是用电用水大户,其排放的大量污水,更是环境杀手。这黄老师说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但是现在国外的期刊基本都是电子刊物,我们平时看的文献也基本是电子文档,国内的一些杂志也纷纷有网站,可以拿到电子文件。据我所知,图书馆的一些合订本也只是一份两份而已,作为备份保存。黄老师确实不应该算小账,你大量出版在网上,读者去看,也需要浪费电的,电是怎么来的?所以我说,算小账是得不偿失的,你在这里一毛一毛的抠,人家贪官在那一亿一亿的挥霍,当然这个我前面说了,黄老师说的是有点道理的,贪官挥霍并不是阻止我们节约能源理由。

 

 

关于报纸期刊数字化的问题,已经悄然在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关于黄老师说的彻底废弃纸质版,全部数字化利用电子技术,即时标记出抄袭内容我也是赞同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全部数字化和标记抄袭内容这些也都是有成本的,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这些都是天神下凡,不吃不喝,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网站,尤其是有大流量出入的网站,后面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这个科学网上的信息专家和研究生们肯定再熟悉不过了,科学网的编辑们也深有同感,你要让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同时在线发布或点评,这个成本也不可小觑。

 

 

黄老师说,论文不经过同行评审,随到随发。这个是万万行不通的,不能行的。首先,这样做是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流通速度。黄老师用的这个词实际上是不科学的,科研成果或者论文,一般上或发表或死亡,有的论文发表之后,几年或者几十年无人问津,这是常事,很难流通,还有就是即使以后有用,或者被引用,甚至开发成产品,这跟当年的流通速度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其次,黄老师说到编辑,论文作者用电子邮件等方式投稿,编辑部编辑后直接在自有网站上或有合作关系的期刊网上发表,编辑也是人,也要吃饭,工资谁给,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也就是说,即使全部数字化,那作者也是要交钱的,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之一。再次,随到随发,质量谁来把关,这不是与我们的科研发展背道而驰吗?退一万步说,如果实行,假设大家都自己严把质量关,洁身自好,突然一个人数据造假,被发现了,那怎么处理呢?谁来监督?没有审过就发表,学术谁来规范,长此以往,必然产生不同标准,你用这个字母,我用那个字母,不必要的学术争议增加,谁也说服不了谁,驴头不对马嘴,很难交流,开始打嘴仗,到时候学术界就更是一团浆糊了。总之,科学交流有科学交流的范式,不要像青春期的不良少年,动辄就逆反,就对着干,打破陈规是好事,但是不能没有规矩,体制机制和制度的问题,也已经谈了很多了,最后都流于形式,或者胎死腹中,作为科学研究的个体,我们又何去何从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也不要纠缠,还不如好好在创新科学内容上下功夫。

 

 

 

黄老师说,单位可以邀请专家对论文进行实名和公开的点评和打分。这个就更是无稽之谈了,请问这个单位是指什么?邀请专家有成本不?实名制你怎么保证科学性,严谨性,怎么杜绝人情关系?怎么避免文人相轻的陋习?还有一堆这样的难题,你怎么解决,不要想当然。这种公开的做法是有它的优点,但是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效,全面铺开,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搞到最后就臭名昭著了。

 

 

黄老师说,由于只需要对部分论文进行专家评议,因此大大节省了评审工作量,发后评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新问题总会更多。首先评审的工作量并没有真正降低,原来论文中随到随发中的问题还是存在,专家也还是会看出来,这时候再去让作者去修改原稿吗?那我请问你,什么是论文出版的正式稿呢?如果是前稿,那是不是说明正式稿有错呢?如果是后稿,那前稿和后稿这个时间差,出来雷同的工作,谁算第一个呢?怎么界定?那就会产生更多更棘手的问题。

 

 

黄老师说,完全按照电脑阅读的需要进行排版我还是有点兴趣的,但是估计真正实行起来,也不太容易,至于中国学术期刊要改革,除了需要观念上进步,还需要粉碎既得利益集团的抵抗。在学术期刊这件事情上,既得利益集团就是现在利用学术期刊版面紧俏而大发横财的大量出版社(负责人)、编辑人员、中介黄牛、审稿人员等等。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维护纸质版学术期刊的垄断地位这些话最后还是回到一个老问题,朱元璋还是为地主在打江山如果黄老师有能力搞破既得利益集团,那你就成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了,如果你没有能力,那既得者还在那,不增不减,这就是悖论。

 

 

最后我想说,我也理解黄老师,他的观点大部分也是有价值的,也是为了创新。尤其是最后他说,中国的学术要赶超世界水平,就应该大胆创新,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学术期刊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发表、思想的交流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是中国学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建设好科学的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进步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家花再多的钱,也白搭。言之凿凿,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创新不是别的,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谓的赶超创新,如果不接地气,脱离实际,其结果必然是书生误国。

 

 

现行的审后发作为一种学术交流与出版的游戏规则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知道,流传到中国以后,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有一些猫腻,一些期刊只认钱不识文,问题很多,矛盾不小,但是以此来否定审后发,追求发后评,必然会带来新的更多的问题,单纯地越轨创新,彻底打破原先游戏规则,不仅不会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会迎来新的灾难。邹忌之言,望黄老师和读者诸君慎思。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138-651687.html

上一篇:游戏规则制定:怎么评选出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下一篇:【文献阅读1】石松生物碱全合成

16 高岩辉 马瑞 罗德海 余皓 张乐 梁建华 徐枫 朱志敏 翟自洋 曹裕波 cly85 baichuanduhai xuqingzheng ddsers chenhuansheng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