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方将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谨防旱涝急转:关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已有 1836 次阅读 2022-6-25 07:5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方将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谨防旱涝急转:关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连续几日高温后,6月22日的北京,雨水把温度轻轻地往下摇。但这一丝丝的凉意只是短暂停留,23日阳光一晒,北京的气温立马“嗖嗖”蹿升至36℃。

       不过,比起河南、河北、山东等多地出现的40℃气温,以及70℃的地表高温,已经是小巫见大巫。在河南许昌,连日来的高温导致当地水泥路都“热断”了。这几天的北方,犹如“铁板烧”。

       而在南方,却是另一番景象。受持续性大范围强降水影响,华南、江南多地发生洪涝灾害,珠江流域11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广州中心城区6月15日出现超百年一遇高潮位,城区所有客轮航线停运。网友表示,广州已下成了“广洲”。

       对于“北方高温+南方暴雨”的模式,网友感慨,南北的晴雨并不互通,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夏天。“南涝北旱”,这个6月正常吗?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6月25日夜间至28日,从四川盆地至华北、黄淮、东北地区中南部一带将出现一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波及范围广、雨带移动速度快、以对流性降雨为主。

       这将是今年入汛以来华北、黄淮等地遭遇的最强降雨过程,气象专家表示,北方地区6月出现如此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较为少见,需提高警惕。中央气象台提醒,北京、天津、济南、郑州、沈阳等大城市需加强防御城市内涝,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应警惕局地强降雨可能导致的旱涝急转。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 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相关报道

北方高温“炙烤” 南方暴雨“盘踞”——“南涝北旱”的六月,原因何在

作者:崔兴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6/24 9:04:04

       连续几日高温后,6月22日的北京,雨水把温度轻轻地往下摇。但这一丝丝的凉意只是短暂停留,23日阳光一晒,北京的气温立马“嗖嗖”蹿升至36℃。

       不过,比起河南、河北、山东等多地出现的40℃气温,以及70℃的地表高温,已经是小巫见大巫。在河南许昌,连日来的高温导致当地水泥路都“热断”了。这几天的北方,犹如“铁板烧”。

       而在南方,却是另一番景象。受持续性大范围强降水影响,华南、江南多地发生洪涝灾害,珠江流域11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广州中心城区6月15日出现超百年一遇高潮位,城区所有客轮航线停运。网友表示,广州已下成了“广洲”。

       对于“北方高温+南方暴雨”的模式,网友感慨,南北的晴雨并不互通,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夏天。“南涝北旱”,这个6月正常吗?原因为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袁媛、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

       记者:北方6月“炙烤”,正常吗?是否提前了?

       袁媛:与往年相比,今年区域性高温发生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提前,反而因为5月至6月上半月冷空气比较活跃,北方地区一直很凉爽。但在6月15日以后,我国的华北、黄淮一带发生了区域性高温事件。

        张涛:这次的高温天气在这个季节出现本身也不算不正常,但是对于出现高温的这些地区而言,它是一个异常状况,比如华北、黄淮的很多地区,包括山西很多地区,最高气温已经突破了历史同期极值。这样的高温天气在未来还会不会出现,现在还不好说,但是全国一定还会大范围地再出现高温天气。

       真正大范围高温天气,从气候常态上来说还没有真正开始,比如最典型的江南高温伏旱天气通常会在7月份到来。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高温,比如东北地区、华北北部的高温天气也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记者:此轮高温天气的成因是什么?

       袁媛:6月以来,黄淮地区对流层低层水汽条件偏差,大部分地区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降水偏少。尤其是6月15日以后,黄淮地区上空受高压脊控制,下沉气流致使增温效应明显;同时,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加之大气干燥,地面快速升温。这些因素融合,导致当地出现高温天气。

       未来一段时间北方高温将逐渐趋于减弱。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后,副高将主要控制江南和华南中东部这一带区域,南方高温将开始发展加强,并可能出现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高温天气。

       胡啸:此次高温天气主要是受东移高压脊影响,导致北方多地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再加上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天气干燥,有利于地面温度逐步上升。而地表温度的显著偏高主要还是太阳强烈辐射导致。

       记者:今年还会有更极端的高温来袭吗?

       袁媛:预计在盛夏(7—8月),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江南中东部和华南中东部,有可能发生时间较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需特别关注极端高温的发生及可能对人民生产 生活和能源供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做好电力保供等防御措施。

       记者:今夏南方强降雨为啥这么多?

       周兵:今年南方的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一个多月来始终稳定在华南、江南一带,有的地区30天里有28天在下雨。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已出现10次降水过程。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5月1日至6月15日,福建、广东、广西3省份区域平均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近期南方之所以出现持续强降雨,一方面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系统不稳定性加强,导致降水时对流活动增强、降水效率增高、雨量增大;另一方面,目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为今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偏早、我国雨季进程偏早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季风环流引导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强,同时副热带高压位置相对稳定,利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持续输送影响我国华南、江南一带。

      此外,水汽条件充沛的同时,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增大,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尤其6月以来东北冷涡更加活跃并向南发展加强,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江南南部至华南地区,共同导致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偏多。

      记者:本轮持续性降雨何时结束?

      周兵:预计未来10天主雨带将呈阶梯状北抬趋势,华南持续强降雨趋于结束。雨带将北跳至黄淮、江淮附近,华南、江南等地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强降雨天气最终将减弱,迎来少雨高温天气。即将到来的7月汛期,雨带将主要在北部,淮河以北、华北、东北南部。未来,随着台风活跃,南方地区可能再度遭遇强降雨,需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及城乡积涝等灾害。

       许小峰:虽然华南的强降雨即将结束,但从全国范围看,雨季还处于初始阶段,江南、江淮、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还要进一步提高警惕。从常规情况看,极端旱涝易伴随发生,前期降雨偏多,后期要注意防旱。按目前已发生的天气气候情况,时空异常明显,后期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大。

       记者: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秋季开始的拉尼娜事件目前仍在持续。近期极端天气与拉尼娜事件有关吗?

       袁媛:拉尼娜事件并不是导致本轮全球高温的直接原因,但它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已经发生的气候异常来看,今年南海夏季风暴发时间较常年偏早,华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开始偏早,以及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入梅也偏早,拉尼娜事件的持续都为这些季节进程偏早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

       2021年秋季开始的拉尼娜事件仍在持续,目前衰减缓慢并在5月略有加强。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此次拉尼娜事件将在夏季略有减弱,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可能维持弱冷水状态,但海温在今年秋冬季将再次发展加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变得更加不稳定,极端事件处于频发状态。

     (本报北京6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崔兴毅)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457.shtm


北方将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华北黄淮雨势猛烈,谨防旱涝急转

作者:刁凡超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2/6/24 21:39:26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6月25日夜间至28日,从四川盆地至华北、黄淮、东北地区中南部一带将出现一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波及范围广、雨带移动速度快、以对流性降雨为主。

       这将是今年入汛以来华北、黄淮等地遭遇的最强降雨过程,气象专家表示,北方地区6月出现如此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较为少见,需提高警惕。中央气象台提醒,北京、天津、济南、郑州、沈阳等大城市需加强防御城市内涝,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应警惕局地强降雨可能导致的旱涝急转。

       预计6月25日夜间至28日,甘肃东部、陕西中南部、四川盆地及河南、京津冀、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东南部等地自西向东有中到大雨,其中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西部、河北东部、北京中东部、天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吉林东南部有暴雨,局地大暴雨;降雨期间伴有明显雷电和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雨量50至70毫米,北方地区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降雨具体影响时段:25日夜间至26日白天,四川盆地、甘肃、陕西、河南;26日夜间至27日白天,四川盆地、京津冀、山东、辽宁;27日夜间至28日,东北地区及山东。

       受降雨影响,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和南部、重庆北部和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局地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较高;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东部、山东北部等地局地发生中小河流洪水的气象风险较高。

       气象专家表示,6月22日至23日,北方部分旱区已出现明显降雨,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预计新一轮的降雨将明显强于刚结束的降雨过程,将是今年入汛以来华北、黄淮地区最强降雨,北方地区6月出现如此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较为少见,需提高警惕。

       专家建议,北方地区加强防汛防灾工作。吉林、辽宁、内蒙古、京津冀及山东、河南等地提前防汛备汛,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等准备工作;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及时转移危险地方群众。甘肃、陕西、四川、重庆地质条件较差,四川盆地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需加强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此次降雨过程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农业蓄水储水,河北、河南、安徽、山西、陕西、甘肃等旱区土壤缺墒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大部地区干旱有望得到缓解。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需注意防范局地强降雨可能造成的旱涝急转。

       北京、天津、济南、郑州、沈阳等大城市应提前采取暴雨灾害应对措施,防范强降雨对城市交通、排水、电力通讯、城市运行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的不利影响。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14.shtm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已有 2486 次阅读 2021-7-18 19:5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历史教训:大旱大震之后必有大涝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3, 4]。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淮河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5]。19世纪,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连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3,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5624.html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5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 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https://baike.sogou.com/v54814275.htm?fromTitle=7%C2%B721%E5%8C%97%E4%BA%AC%E7%89%B9%E5%A4%A7%E6%9A%B4%E9%9B%A8

        中新网2016年7月25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7月25日9时统计,华北东北黄淮强降雨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62市(盟)382个县(市、区、旗)1476.2万人受灾,164人死亡,125人失踪。http://news.sina.com.cn/c/2016-07-25/doc-ifxuifip3162919.shtml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 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回顾争论过程和展望最终结局很有意义。根据我查询的资料,赵振国研究员最早提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各30年并周期转换的观点,其他研究人员也功不可没,希望能汇成合力,为中国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483.html

       邢台大贤村洪灾表明,中国北方大洪水已经为期不远,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94.html

北京部分区域出现内涝 发布洪水蓝色预警

2021年07月18日 13:49 央视

       7月16日至18日,北京多地持续强降雨。多个地区雨量已超过150毫米,暴雨导致北京部分城市道路出现内涝。北京地铁6号线金安桥站因积水严重,采取封闭措施。北京排水集团调配抢险人员紧急前往支援,截至10时15分,金安桥路段积水已完成处置。北京市水文总站11时发布洪水蓝色预警,北京市北运河流域沙河闸断面可能出现蓝色预警标准洪水,请市民远离河道,确保自身安全。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7-18/doc-ikqciyzk6164917.s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陕西境内21条河流出现洪峰: 2023-2025年北方洪水进入高潮

已有 1313 次阅读 2021-10-8 11:3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陕西境内21条河流出现洪峰: 2023-2025年北方洪水进入高潮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网西安2021年10月7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7日从陕西省水利厅获悉,6日8时至7日8时,陕西全省普降小到中雨,陕北南部局地、陕南南部局地暴雨。受持续降雨影响,该省境内共有21条河流31站出现洪峰37次,其中有11条河流13站出现超警戒洪峰16次。

      沮河黄陵站6日17时出现超保洪水422(保证200),为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黄河潼关站7日7时36分出现超警洪峰8350(警戒5000,保证11000)。渭河3号洪水在魏家堡站至临潼站区间复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0/466552.shtm

      我们在2020年9月11日指出, 2021年3-6月、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1-2月、7-10月(异常多的4个月,有利于洪涝发生,值得关注)为弱潮汐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0152.html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 陈震, 刘淑琴等.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D H, Yang X X. Study on 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 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138.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344438.html

上一篇:中国台湾花莲县东部3天地震37次:恐触发8级以上地震
下一篇:6月25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与29日强潮汐组合对应

3 许培扬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