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磁场减弱资料汇编:全球变暖可能与地磁场减弱有关

已有 5580 次阅读 2010-9-27 09:3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全球变暖, 太阳黑子, 地磁场

        过去发表的博文很多都遗失了,特别是《光明观察》上的博文,好在有其他网站的转载,可收集起来继续流传。关于地磁场减弱的文章很重要,这里收集到两篇,可配合2013年太阳黑子峰值年的讨论。

全球变暖可能与地磁场减弱有关

硅丰科技   新闻来源: 上海环境热线


            全球变暖可能与地磁场减弱有关
                 杨学祥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在32亿年前就已经拥有相当强大的磁场。地球上一些特定的岩石中含有微小的长石或者石英晶体,这些纳米级的磁包合物在快速固化的过程中记录下了地磁场的信息。以往,科学家从岩石中得到的唯一数据表明,当时的地磁场强度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科学家对取自南非花岗岩中保存最好的长石和石英颗粒进行研究发现,远古地磁场的强度非常接近于现在。而且研究数字表明,当时的地磁场出人意料地强大和猛烈。因为它意味着地球在32亿年前就已经拥有固态内核,这是理论模型所始料未及的。科学家表示,这说明在地球的最早期阶段,地磁场就已经可以很好抵御太阳风,从而使地球大气层没有被逐渐剥离,地球上的生物也免于遭受致命的辐射。专家表示,对于地球早期过程的深入了解,将对大气层和生命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该成果发表在4月5日的《自然》杂志上[2]。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日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最近50年来的增温迅猛很大可能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的[3]。

  除了温室效应之外,全球变暖可能地磁场减弱有关。历史数据表明,温暖气候不仅与大气中高浓度的温室气体对应,而且与低强度的地球磁场对应;反之,寒冷气候不仅与低浓度的温室气体对应,而且与高强度的地球磁场对应。

  科学家的近期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在过去的160年里,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下降了10%。12月11日美国地球物理协会会议上的一份报告指出,即使这只是个暂时现象,地球的大气层也可能会受到某种损害。磁场减弱使得地球容易受到来自太阳和太空的高能粒子的伤害。当太阳粒子长驱直入到地球已被削弱的磁场保护罩中去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卫星可能遭到破坏。计算机模型也表明,如果偶极子磁场继续减弱,大规模太阳风暴中的质子流将在几个月至数年内毁掉地球高纬度地区40%的臭氧。
(资料来源:http://china.sciencemag.org/china/scinow/2003/1212-1.shtml

1 地球磁场出现大洞

据英国《泰晤士报》2003年1月12日报道,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证明,地球磁场已出现数个大洞。科学家分析后认为,这标志着此前预测的南北两极大翻转即将开始。丹麦行星科学中心一个研究小组,近日详细分析了丹麦“阿斯泰兹”号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在对比新旧数据后惊讶地发现,地球两极的磁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磁场都出现了多个大洞。因此,这些科学家认为,南大西洋和北冰洋下方的液体金属地核(外核)可能出现了巨型涡流,从而影响了其上空的磁场。由于巨型涡流的力量足以逆转其他涡流的方向,因此极有可能令地磁场南北极就此开始大翻转。科学家通过对1980年~2000年的地球磁场研究发现,地球磁场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非洲、欧洲和大西洋的磁场变化非常大,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变化较小,变化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南端,在这个地区的磁场极性与正常的极性刚好相反。
(资料来源: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wides/artic/30402204450.html

巴黎地理学会的科学家高斯尔•胡洛特通过观测发现,在靠近地球两极的地方,地球磁场差不多已经完全消失。通过研究,他发现地球两极处的外核的液态金属流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漩涡,这两个旋转着的漩涡增大和扩散后产生的新磁场,将逐渐削弱和抵消原来的主磁场。这是地球极性产生翻转的第一步。 胡洛特称,地球南北极颠倒一下,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关键是在两极翻转的过程中,赖以保护人类免受太阳高能粒子强烈辐射的地球磁场将会完全消失,地球将整个暴露在各种致命的宇宙射线下;并且会加热大气层上层,引起全球气候改变;损坏所有位于地球近地轨道上的导航和通讯卫星;此外还会使地球上所有的迁徙性动物失去定向能力。(资料来源: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wides/artic/30402204403.html

2 本世纪末北极圈可能完全消失

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研究,由于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北极圈的广大冰层正快速溶解,可能在本世纪内完全消失。北极圈冰层目前是以每十年百分之九的速度溶解,如果此一速度再继续维持几十年,北极圈冰层也许会由于地球气温上升以及冰层、海洋与大气层之间加速溶解过程的互动而在本世纪完全溶化。美国航空航天局指出,北极圈冰层溶解不会影响海平面,但是可能在夏季对海运线、浮游生物、洋流系统和全球气温造成重大的冲击。
(资料来源: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focus/artic/21218094821.html

最新科学考察结果表明,2002年夏季,北冰洋冰块和格陵兰冰川大量融化,速度达到几十年来最快。2002年12月,美国多家机构同时发出警告:今年北极的夏季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炎热”,大汗淋淋的北极面临危机!12月初,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最新卫星记录:北冰洋的冰块正以高出往日9%的速度融化,面临在本世纪末全部消失的危险。12月7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环境专家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 AGU )上发表论文称,今年9月份,北冰洋的冰面缩小了4%,为1978年以来之最。20年前,北极夏天的平均冰层厚度为4.88米,而现在只有2.75米左右。波弗特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的冰块都大量损失。甚至北极一些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也出现了冰雪融化的现象,而这些地方通常十分寒冷,冰雪冻得十分结实。截至2002年9月夏季结束时,北冰洋的冰块覆盖面积下跌至约518万平方公里,比历史同期水平至少缩小了103万平方公里。卫星图片和数据还显示,2002年夏季格陵兰岛冰雪流失严重,达到12年来的最高值——68.6万平方公里。1979年,美国的卫星开始直接测量海上冰块面积,多年以来的观测结果显示,格陵兰岛的冰雪融化面积以16%的速度增加,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 科学家警告说,格陵兰岛的温度每增加1华氏度,海平面的上涨速度就会增加10%。目前,格陵兰岛屿周围的海水每10年就增加1.27厘米。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马克•塞瑞兹教授说,2002年北极的夏季较往年炎热,而且暴风雨频繁,冰块容易碎裂和融化,这是造成海洋冰面缩小的直接原因。但是,追究其深层次原因,塞瑞兹认为,自然界循环变化、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遭破坏等等都与之有关。
(资料来源: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focus/artic/21216100618.html

3 南极海冰正在融化

2002年3月,南极半岛的“拉森B”陆缘冰出现了大面积坍塌,一块相当于美国罗得岛州大小的冰山从这里脱离,坍塌面积创近30年纪录。科学家还发现,近年来从南极洲脱离的冰山正越来越多。有人怀疑,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以“拉森B”为例,在过去50年中,它的“体温”上升了2.5摄氏度。取自南极冰芯的证据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一地区海洋冰的量减少了20%。Mark Curran和同事对取自南极Law Dome海岸冰芯中的甲基磺酸(简称MSA)的浓度进行了分析。MSA是由海水表面的海藻产生的,南大洋中海冰的存在会影响MSA的浓度。作者们显示,冰芯中MSA的含量与附近冬春季海冰边缘的位置有关。他们对比了过去22年中MSA的含量与卫星测量的海冰记录,发现这两者有较好的吻合。因此,Curran的小组将冰芯中MSA含量的记录追溯到了1840年,作为海冰范围的一个替代标志。由此得到的海冰消失的图像与其它来自如捕鲸的记录、企鹅的记录、早期航海记录、以及气候模型等完全一致。
(资料来源;http://china.sciencemag.org/china/scipak/2003/1114.shtml

4 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

新的模拟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的减少对南极的气候变化负直接责任。环绕南极的西风在最近几个十年中增强了。模拟的结果与观察到的气候变化一致,表明平流层的臭氧减少事件最终会影响到地球表面的气候[4,5]。这为我们在1999年提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提供了证据[6,7]。

太阳活动的循环变化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臭氧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太阳活动周期的效应。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太阳活动最强时,更多的射线照到地球。太阳辐射的变化幅度很可能只有0.1%~0.3%,但是,氟里昂、增强的太阳风和南极大气涡旋大量破坏南极臭氧,“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6]。

实验发现,臭氧层损耗最严重的时刻多发生在极地长夜即将结束的时刻:日出破坏臭氧。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该地区空气中的浮质以及地表的积雪带来的一系列释放出溴或氯原子的化学反应引起的[5]。事实上,对氟里昂的研究导致大气氯离子层和钠离子层的发现,大气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氯化钠光解的结果。氟里昂的光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光解和电解都可以产生氯离子。我们曾指出,大气中的氯离子不仅来自氟里昂,而且来自温暖海水中NaCl的蒸发和光解、大气与海洋的放电作用(电解食盐水)、酸雨(富含CO2和SO2)对海水中CaCl2的复分解反应和火山喷发[4,9]。气温下降,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将导致NaCl蒸发和CaCl2复分解反应的减慢。1998年6月到2000年6月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使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海水从1998年6月到2001年末一直处于低温状态,1998-2000年强拉尼娜事件导致了2002年臭氧洞的快速弥合;反之,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导致2003年南极臭氧洞的异常扩大。这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事件, 也是臭氧洞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原因[6]。

高空的物质分布与物质的密度有关。臭氧(48) 比氯离子(35.5)重,比氯分子(71)轻。两极的极昼和极夜交替使氯在一年内因得失光照而在离子态和分子态之间反复变化,又因重力作用而穿梭于臭氧层,对流层在极昼开始后迅速膨胀形成的绕极大气涡旋起强化作用[3]。这是两极在极昼初期形成臭氧洞的基本原因。臭氧洞漏能效应使被臭氧层阻隔的2%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南极大陆边缘的海冰大量融化,打开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减弱秘鲁寒流,进一步增强厄尔尼诺现象。与此同时,增高的海洋表面温度使更多氯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使臭氧洞进一步扩大。

过去人们认为,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都是人为产生的。最近发现,天然生成的溴也是臭氧的破坏者[10];由腐烂植物所产生的氯化碳氢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和天然水中的分布比无机氯更丰富[11]。W.H. Casey指出[12],这个发现“带有惊人的社会和科学意义。” 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全球变暖和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6]。我们在2000年就指出,海底甲烷通过海底锅炉效应进入大气是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13]。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了表明海底甲烷的大量释放与4万年前全球变暖的时期有关的直接证据[14]。

我们必须关注地磁环境的异常变化:地球磁场正在不明原因地迅速减弱。在过去的160年中,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减少了10%。如果地球磁场变得更弱的话,便很容易受到来自太阳和太空中的高能粒子的侵害。计算机模型也表明,如果两个磁极的强度继续减弱,则来自太阳的大型质子风暴便可能使高达40%的地球高纬度臭氧被破坏,每次的破坏时间将长达数月至一年之久(资料来源:http://www.hx863.com/nf_ivindex.asp#)。这为南北极海冰融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为地磁层漏能效应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提供了证据[15]。全球变暖可能与地磁场减弱有关。


参考文献

1.王瑀。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幼年地球拥有强大磁场。中国地震信息网。供稿源自: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http://www.csi.ac.cn/kjdt/kjdt/458.htm
2.任霄鹏。《自然》:地球幼年期就拥有强大磁场。2007年4月06日 气象港。http://qxg.com.cn/n/?fc=nd&cid=0&nid=11847
3.卢苏燕。联合国报告得出结论:全球变暖90%是人惹祸。2007年02月03日 10:48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d/2007-02-03/10481368291.shtml
4.Nathan P. Gillett and David W. J. Thompson. 2003. Simulation of Recent Sou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Change. Science. 302: 273-275.
5.David J. Karoly. 2003, Ozone and Climate Change. Science. 302: 236-237.
6.杨学祥, 陈殿友. 2000,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3): 39~48.
7.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科学(中文版), 1999, (5):58-59
8.Krishna L. Foster, Robert A. Plastridge, and Jan W. Bottenheim. 2001. The Role of Br2 and BrCl in Surface Ozone Destruction at Polar Sunrise. Science. 291: 471-474.
9.杨学祥. 2000,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6(3):370~371
10.Kai Hebestreit, Jochen Stutz, David Rosen, Valery Matveiv, Mordechai Peleg, Menachem Luria, and Ulrich Platt. 1999. DOAS Measurements of Tropospheric Bromine Oxide in Mid-Latitudes. Science, 283: 55-57.
11.Satish C. B. Myneni. 2002. Formation of Stab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in Weathering Plant Material. Science, 295: 1039-1041.
12.W. H. Casey. 2002. The Fate of Chlorine in Soils. Science, 295: 985-986.
13.杨学祥. 2000,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 自然杂志. 22(6):358~362.
14.Kai-Uwe Hinrichs, Laura R. Hmelo, and Sean P. Sylva. 2003. Molecular Fossil Record of Elevated Methane Levels in Late Pleistocene Coastal Waters. Science. 299: 1214 -1217.
15.杨学祥.关注全球灾害频发的地磁环境 (2004-2-24)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www.gmw.com.cn/3_guancha/2004-2/24/964001.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517.htm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682
http://www.gforce.cn/new1/shownews.asp?id=135


『科技 』 气候变化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地磁场强度的长期减弱(转载)
    作者:675443227 提交日期:2009-09-23 12:48:00 访问:7 回复:0  楼主

气候变化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地磁场强度的长期减弱
 
杨学祥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6-10 15:39:42 http://guancha.gmw.cn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在32亿年前就已经拥有相当强大的磁场。地球上一些特定的岩石中含有微小的长石或者石英晶体,这些纳米级的磁包合物在快速固化的过程中记录下了地磁场的信息。以往,科学家从岩石中得到的唯一数据表明,当时的地磁场强度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科学家表示,这说明在地球的最早期阶段,地磁场就已经可以很好抵御太阳风,从而使地球大气层没有被逐渐剥离,地球上的生物也免于遭受致命的辐射。专家表示,对于地球早期过程的深入了解,将对大气层和生命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该成果发表在2007年4月5日的《自然》杂志上[2]。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日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最近50年来的增温迅猛很大可能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的[3]。
除了温室效应之外,全球变暖可能地磁场减弱有关。历史数据表明,温暖气候不仅与大气中高浓度的温室气体对应,而且与低强度的地球磁场对应;反之,寒冷气候不仅与低浓度的温室气体对应,而且与高强度的地球磁场对应[4]。
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与平流层臭氧急剧减少密切相关[5],而60年代降温与同期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加一一对应。地磁偶极矩近百年来减少5%,与气温变暖和臭氧减少相对应,而60年代地磁偶极矩波动变化。这表明,地磁变化、臭氧变化和气温变化起源于同一变化机制。地磁层阻挡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大气层是强地磁场对应冷气候的原因[5-8]。
根据米兰科维奇天文冰期理论,地球轨道三要素有2(近日点进动周期)、4(黄赤交角周期)、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周期)的变化周期;冰芯同位素测量得到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也有2、4、10万年变化周期;地磁场强度也有2、4、10万年变化周期[9-12]。近百年来全球变暖可能与地磁场减弱有关。
新华网2002年4月2日专电:日本政府系统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前发表新闻公报,称该所对230万年的海洋沉积物进行测定后认为,地磁在以10万年为一个周期发生着变化。公报说,这些海洋沉积物是从新几内亚岛附近海底取出来的,长度达42米。该所科学家山崎俊嗣等使用高灵敏度的磁强计对其中的微粒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地磁强度和磁倾角在以10万年为一个周期发生着变化,这与地球公转的椭圆形轨道的变化周期及冰河期的变化周期相一致。据认为,这是沉积物中所含有的磁铁矿等的微粒受到了地球公转轨道变化及冰河期变化的影响的结果[13]。
新的模拟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的减少对南极的气候变化负直接责任。环绕南极的西风在最近几个十年中增强了。模拟的结果与观察到的气候变化一致,表明平流层的臭氧减少事件最终会影响到地球表面的气候[14,15]。这为我们在1999年提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提供了证据[5,8,11,12]。
太阳活动的循环变化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臭氧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太阳活动周期的效应。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太阳活动最强时,更多的射线照到地球。太阳辐射的变化幅度很可能只有0.1%~0.3%,但是,氟里昂、增强的太阳风和南极大气涡旋大量破坏南极臭氧,“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5,8,11,12]。
科学家的近期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在过去的160年里,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下降了10%。12月11日美国地球物理协会会议上的一份报告指出,即使这只是个暂时现象,地球的大气层也可能会受到某种损害。磁场减弱使得地球容易受到来自太阳和太空的高能粒子的伤害。当太阳粒子长驱直入到地球已被削弱的磁场保护罩中去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卫星可能遭到破坏。计算机模型也表明,如果偶极子磁场继续减弱,大规模太阳风暴中的质子流将在几个月至数年内毁掉地球高纬度地区40%的臭氧[16,17]。
科学时报2007年6月6日讯工业革命以来的400年中,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有明显上升趋势。这一增暖现象引起了科学界和人类社会的极大忧虑。然而,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立医学研究院和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组成的“过去2000年地表温度重建委员会”,对过去2000年温度重建结果进行评估后认为,当前全球变暖的幅度是否超出自然变率的范围还有待商榷。人类究竟处于地球演变历史的哪个周期之中,它在地球演变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科学家还有许多尚未解答的问题。该成果的研究报告已于2006年底以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的名义公开发布,并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18]。
葛全胜等利用中国物候记载重建了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的温度,认为中国汉唐和宋元时期比较温暖,其中元初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温度约高1℃。该成果与Mann等人“20世纪后期是过去1000年以来北半球最温暖时段”的观点不符,在《全新世》上发表后,曾引起国际全球变化领域的较大反响[18]。
葛全胜说:“这说明,我们对全球变化的认识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如此,温室效应的过渡夸张也有悖于气候历史和气候演变的基本理论。我们多次提出,地磁场强度的长期减弱是气候变化中被忽略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地球轨道理论的指示器[9,19]。
参考文献
1.王瑀。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幼年地球拥有强大磁场。中国地震信息网。供稿源自: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http://www.csi.ac.cn/kjdt/kjdt/458.htm
2.任霄鹏。《自然》:地球幼年期就拥有强大磁场。2007年4月06日 气象港。
http://qxg.com.cn/n/?fc=nd&cid=0&nid=11847
3.卢苏燕。联合国报告得出结论:全球变暖90%是人惹祸。2007年02月03日 10:48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d/2007-02-03/10481368291.shtml
4.E. E. Milanovssky. 地球脉动——表现、级别及与古地磁的联系。地学前缘。1997,4(3):47-64
5.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6.杨学祥, 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33~42
7.杨学祥. 厄尔尼诺——构造运动的周期证据.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201~203
8.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9.杨学祥.关注全球灾害频发的地磁环境 (2004-2-24)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www.gmw.com.cn/3_guancha/2004-2/24/964001.htm
10.Channell J E T, Hodell D A, McManus J and Lehman B. 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Nature. 1998, 394: 464-468
11.杨学祥, 陈殿友.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12.杨学祥.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13.日科学家发现地磁变化周期为10万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据新华网    http://www.edu.cn/20020402/3024090.shtml
14.Nathan P. Gillett and David W. J. Thompson. 2003. Simulation of Recent Sou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Change. Science. 302: 273-275.
15.David J. Karoly. 2003, Ozone and Climate Change. Science. 302: 236-237.
16.琛航编译。美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正在不明原因迅速减弱。新浪科技讯。转自《新浪网》http://nst.pku.edu.cn/article.php?sid=4125
17.Irion. Earth's Waning Magnet. ScienceNOW 12 December 2003: 1
18.全球变暖幅度未必超出自然变率范围。2007年6月06日 气象港。据中国科技信息网站。
http://qxg.com.cn/n/?cid=0&nid=13107&fc=nd
19.杨学祥. 全球变暖可能与地磁场减弱有关. 2007-6-7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517.htm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682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7154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367362.html

上一篇:环太平洋地震带正在积极调整:中强地震频发
下一篇:2010年9月27日海赤道太平洋温异常和潮汐组合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