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anp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anping

博文

实习杂感

已有 2929 次阅读 2015-4-20 10:23 |个人分类:杂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style, 建筑, 土木工程, 生产厂, 包车

土木工程(原工民建)专业有一周认识实习,几十年未变。实习计划基本固定,1-2个工地、1个材料或构件生产厂、一个典型传统建筑、1个新建筑(超高层或大跨度)、一个桥梁或其他结构物。每天包车早出晚归,按部就班。

几十年前,生均实习费约50元,足够开销,还可支付各接待人员大约100元的酬金。一晃带了20多年实习了。现在生均实习费增加至60元左右了,每天包车早出晚归确变成奢侈的事了。这些年来逐渐减少外出,最终实习一周外出一天,走马观花,看看外观,其余时间在校内讲讲、看看、写写。

面目全非。原因可能是:

1、实习经费少,物价高,入不敷出。

2、学校建在离市区几十公里的大学城,交通成本高。

3、工作量的问题。一周实习,1.5个学分,记24个学时,应该还合理。然而为了保证实习质量,规定了每位老师指导学生人数上限。一个班50余名学生必须三名以上老师指导,以三名计,每人8学时。以前没工作量时大家也没怨言,现在拿了这8学时工作量,大家觉得只当尽尽义务算了。

4、社会的变化。

以前企业一般不拒绝接待实习学生,有热情,时常有免费工作餐招待。支付接待人员些许酬金别人都笑纳了,关系融洽,再去不难。

如今企业一般不愿接待实习学生,找理由搪塞。些许酬金没人看得上,也没人敢拿。只能靠私人关系实习。

希望国家能制定社会有义务助学的法规,助学行为列入年检。

5、办学条件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工程教育必须的一些实践性环节被弱化或课程化了,例如以模拟、虚拟化、演示、观摩等课程形式的实践来代替。

我国工科教育长期习惯采用科学导向、科学家培养模式,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的特色不明显。

教学上普遍采用传递─接受模式。该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该模式着眼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学习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运用该模式传授知识的效率高,能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并且办学硬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但易培养出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00375-883806.html

上一篇:建筑与城市(备课杂记)
下一篇:会电脑的文盲

4 王安良 张红光 郑永军 Jeason54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