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Ma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gMap

博文

生态经济区建设驱动因素分析——以张家口为例

已有 3037 次阅读 2015-1-26 16:3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生态经济区建设驱动因素分析——以张家口为例

马振刚

张家口学院理学系

摘要:生态经济区是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论文首先论述了影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四个因素及各因素的主要矛盾方面。然后从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的可容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的驱动因素。最后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阐述了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张家口在首都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驱动因素;张家口

“生态经济区”是在“经济区”基础上提出的区域发展新模式,是生态经济在区域尺度的具体实现,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引起大范围严重污染后的自我改良所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由工业时代进入生态时代的必然结果。生态经济区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并不是适合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也不是适合所有区域,生态经济区的落地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1.     建设生态经济区的条件

作者通过对现有生态经济区理论和实践的梳理[1-12],认为:理论上,促使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充分必然条件是: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政策的可容性和人民的选择性同时满足;现实中,自然的可能性和政策的可容性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不充分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限制性因素。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影响因素有如下特点:第一,自然可能性表现在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外部性上,生态环境外部性强,对外围区域影响大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自然基础,而生态承载力或高或低,以生态脆弱区居多,且都留有很深的政府主导痕迹;第二,经济可行性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是否有重要经济区依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急需提升经济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诉求点,而位于重要经济区板块格局内,是其借力发展的主要支撑;第三,国家明确的“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事业建设,及愈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和生产模式缺少了生存的政策可容性,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驱动力。而政策在操作层面的措施缺失缺位,成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制度障碍;第四,生态经济区人民生活水平贫困或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性,致使生态建设保护没有成为大多数群众的最基本需求,使生态可持续建设缺少了群众基础。

影响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四个因素互为相关,且每个因素内部又有矛盾,环境外部性强与生态环境脆弱,处在重要经济区内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政策约束性强与政策可操作性弱,城乡二元性与人民需求不一致,是四个因素中的主要矛盾方面。理论上,四个条件都满足时,即生态环境好,经济发展水平高,支持性政策强,人民参与程度广,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适宜区,这样的区域可以认为进入了生态时代;而现实中,生态经济区是在满足部分条件下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通过生态经济途径来实现四个条件的提升。生态经济区由四个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变成了催化四个条件成熟的一种途径,这可以认为是生态经济区成长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落后,政策约束性与人民基本需求成为主要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其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当地所处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不相应,破解矛盾的主要办法是加快发展生产力;而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有重要经济区相支持,给以其技术、人才、理念等方面支撑,即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在其封闭系统内自循环无法克服固有矛盾,必须有系统外的能量输入才能使其跃迁到更高级别的发展阶段。

图1 生态经济区影响因素耦合图

Fig.1 Coupled map of eco-economic zone’s factors affecting

2.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因素分析

张家口市地处北京的西北部,位于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0′~42°10′,总面积3.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辖413县。2013年人均GDP为3万元,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存在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的可容性。

2.1 生态环境脆弱且环境外溢显著是其自然驱动因素

张家口地区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边缘地区,400mm降水线东西向贯穿其中,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突变区域。坝上地区年降水量30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700多毫米,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8级以上大风年平均50-70次,大风日数达到百天以上,当地人称“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该区域特有的水热气地理环境,形成了系统层次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少,自我调节能力差的脆弱生态系统[13]。产生了包括干旱缺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张家口在北京西北部,市区距离北京城区180公里;地势上因处内蒙古高原及间山盆地,与北京呈居高临下之势;地势规定着水势,潮白河水系及永定河水系从北向南、从东向西贯通张家口全域,汇入北京市的两大重要水源地,提供了官厅水库96%的水量和密云水库46%的水量[14]。张家口坝上、坝下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沙化土地,在冬春季盛行西北风的作用下,辅以山间盆地的“狭管效应”,使张家口成为北京沙尘暴的重要传输路径。水系的上下游关系和空气的上下风向形成了京张两地生态功能一体化的基础[14],决定了张家口地区生态环境外溢对京津冀地区的强外部性影响。京张之间特殊的生态区位关系,使京津冀地区对张家口发展生态经济有着更为迫切的内外部需求。

图2 北京张家口区域空间概况

Fig.2 Space overview of Beijing Zhangjiakou zone

2.2 处在重要区域经济圈但经济发展滞后是其经济驱动因素

张家口临近京津,是京津冀都市圈和首都经济圈的固有组成部分。张家口与首都圈中的核心北京有着广泛的地缘、业缘、人缘联系历史上自北京定都以来,绝大多数时期京张同属一个行政区,直到民国时期,北京和张家口开始分离[14]。因与北京临近,1994年国家正式确立两市为对口支援关系,2003年两市签署了《京张经济技术合作座谈会纪要》,标志着对口支援关系转变为对口合作关系,使张家口成为北京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但同样因为临近北京,大量优质市场要素,如人才、资源等被北京“强磁力”吸走,北京对张家口的功能定位由原来的军事大门变成了生态大门,净水源堵沙源成为其主要任务,出现了皇城脚下不长草,灯下黑的现象。

张家口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低,与北京经济比存在巨大断层。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发布《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张家口有11个县(包括涿鹿县赵家蓬区)为贫困县,仅有2个县不在其中。2013年张家口市人均GDP3.0万元,,北京人均GDP为9.3万元。从地区生产总量上看,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而张家口处在工业化初期。京张之间巨大的经济落差,导致一系列代沟的出现。首先,产业对接难度加大。虽然近年来张家口与北京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在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农业、能源等方面都有合作,但区域间发展的梯度差还在扩大,京张区域尚未形成区域分工与合作体系,产业关联度小,产业结构融合度低,区域产业布局与合作多停留于形式[15]。其次,生态需求不一致。由于两地人民处在不同的生活水平上,生态建设对于北京来说是安全需要和发展需要,而对于张家口大量贫困人口来说,最基本的需求是生计而非生态,高端的生态保护与低端的生活水平相脱节。再次,京张众多临近乡村之间,因行政的割裂产生的巨大的公共服务差别和贫富悬殊差距,造成的民众心理失衡,成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消除京张区域经济的巨大差距,已成为首都圈一体化建设中的共识,为张家口深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建设生态经济区提供了平台。

2.3 区域规划与政策导向是其政策驱动因素

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张家口地区是京津水源地水源涵养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坝上的张北、康保、沽源、尚义四县划入了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张家口在承担生态功能区的同时,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愈加完善和区域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地区的产业选择和资本引入的空间不断压缩,产业发展受到的限制愈加突出。实行绿色发展,将生态经济作为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成为张家口的必然选择。随着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实施及京张交通体系特别是京张城际的开工,张家口将融入北京一小时生活圈,京张“同城效应”越发明显。特别是京张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将极大提升张家口城市的知名度,促使首位城市北京更好的发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作用,加快改变环京津贫困带的形象。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进一步为张家口建立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战略契机和发展空间。

3.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区域协调发展所需

张家口的发展与“大北京经济圈”、“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合作”、“首都经济圈”等区域一体化政策关系密切。张家口是首都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张家口在首都圈中的功能定位,研究学者和政府官员分别围绕着经济职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进行了阐述。

2004年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相关研究建议,将张家口建成首都生态型经济特区,明确其生态功能的主导地位,强化生态屏障、水源保证、绿色食品供应、食物安全保证和社会稳定五大区域社会功能[14];2005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将京津冀区域划分了三个功能协同区,其中张家口地区被列为北部和西部功能协同区,承担生态保育和水资源涵养功能,强度对旅游业的开发;2006年吴良镛院士提出了京津冀地区 “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张家口市位于山区生态文化带上,他认为张家口是“畿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师”的生态保障和确保首都安全的战略要地,同时该地区存在的大量国家级贫困县也佐证着“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论点;2010年河北财贸大学张云教授提出了环首都生态经济区发展构想,认为其建设既可以强化为京津阻沙源、蓄水源的作用,也可以承接首都部分功能转移,疏解北京市区产业和人口,提升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16];同年张贵祥基于官厅水库水资源保护的视角提出了首都跨界水源生态经济特区的概念,其主体界定在张家口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2011年起,河北省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构建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提出,其范围包括环北京的河北省四市的13个县;2013年,吴良镛院士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中建议在张家口设立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作为一个政策先行先试地区,整体解决试验区内的扶贫、生态、移民、公共服务等问题,实施长期的生态扶持政策。

众多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为区域提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张家口在区域合作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实现在生态保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张家口融入区域经济圈的入场券。

4.结论

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需要满足自然的可能性、经济的可行性和政策的可容性,对于落后地区建设生态经济区,需要有发达地区相支持,支持的基础是两地具有生态一体性,即发达地区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地区。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外部环境来说,张家口处在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区中,为区域提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张家口在区域合作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从内部环境分析,张家口生态环境脆弱且环境外溢对北京影响重大,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张家口处在首都经济圈,同时也处在环首都贫困带上,京张经济的巨大断层为区域间协调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需要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经济;建立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高强的环保政策和对产业的发展约束,促使张家口必须走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所以,建设生态经济区将成为张家口发展模式的一个地标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周.生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笔谈)[J].江西社会科学,2008(06):7-12.

[2]李周.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2(01):27-44.

[3]刘蓉,梁云.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农村经济,2004(06):27-30.

[4]刘康.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2.

[5]李志萌,蒋小钰主编.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03.

[6]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04):38-41.

[7]王松霈.生态经济学是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J].生态经济,2009(01):47-60.

[8]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12.http://www.poyanglake.gov.cn/zjph/zlcd/201009/t20100909_251010.htm.

[9]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12,[2010.06.12].http://www.zghhsjz.cn/html/jsdt/2010-06/n20100612309.html.

[10]李红,涂建军.构建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设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4):62-66.

[11]李红岩.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区划与建设初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陈建华,魏百刚,苏大学.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3]王宝钧,宋翠娥,傅桦.京张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及问题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8,25(4):537-542.

[14]王宝钧.基于生态联系的京张区域整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吴庆玲,齐子翔.开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篇章——2011年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3):126-128.

[16]张云.环首都生态经济区发展构想[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2):5-11.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56167-862931.html


下一篇:区划研究方法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