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淮南王书》的众包思想?

已有 8030 次阅读 2014-3-26 22:05 |个人分类:书海拾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众包, 《淮南王书》

窦海军“胡适的书房”(见下)中有“1932年蒋介石派秘书请接胡适共进晚餐。胡适没有与蒋单独谈话的机会,送给了蒋介石一本《淮南王书》便先行离去了。他送此书,是想向蒋介石传达:君主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必须靠全国的耳目为耳目,靠全国的手足为手足。这样便是“众智众力”的政治。相反,一个掌握大权的人如果太相信自己,太有为能干,那就是老百姓的灾难。” 哪位网友熟悉《淮南王书》, “必须靠全国的耳目为耳目,靠全国的手足为手足“是如何表述的?可否认为是”人肉搜索“或众包的思想? 多谢指教!


胡适的书房2013-12-21 08:29     阅览:1047    评论:2  
编辑:资讯编辑    原创作者:窦海军    来源:北京青年报  


 
胡适的这间书房大概不到20平方米 图/北京青年报


  去台湾,意外收获是看了三个人的故居——胡适、林语堂、蒋介石。睹物、思人、品史,思绪连绵。
  走到胡适的书房,讲解馆员说胡适很少在这里待,读书写字大都在别处,原因是他觉得这个书房有点像监狱。原来,书房的窗外是个与窗子贴得很近的一道高高的花墙,虽然墙上布满孔洞,但还是有些封闭压抑的感觉。1958年,胡适应蒋介石之邀,从美国回台湾做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要拨钱给他盖住宅,但胡适坚持自己掏钱盖,并抢先寄上2500美元,还表示如果不够再通知他追加。令我有些奇怪的是,书房对于胡适这么重要,为什么他宁可不用,也不拆掉这花墙呢?
  胡适的生活虽简朴,但他对于精神、心理层面的舒适自在,还是蛮敏感的。他不喜欢待在这个书房里,这很可能与他自由主义的、开放的、西化的观念和生活习惯有些关系。至于宁可不用这书房也不拆掉外面的花墙,这大概正是胡适性格、习惯、理念的一个细微表现吧。
  胡适和鲁迅,都是中国现代史中自由主义独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然而二者的性格、文风却构成了温和宽容与犀利不宽恕的两极。胡适也反封建也批判传统文化,却时常要肯定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胡适也反独裁专制,却没有与专制主义者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势不两立;胡适也努力保持自己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身份、处境,却与国民政府有着适度的合作;胡适也批评蒋介石,却与蒋是终生互敬的诤友;胡适也倡导自由恋爱,却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小脚夫人相伴终生……相比之下,鲁迅在这些方面却显得异常的不含糊,不妥协,甚至是决绝。如果把鲁迅比作峭拔险峻的山峰,便可把胡适比作广阔平静的大湖。胡适尚改良,对激烈的革命抱以审慎的态度。他的一生都在向蒋介石进谏,促其走上民主宪政的道路。今天看来,鲁迅的反封建反专制更加激烈、彻底,破坏力更大;胡适的前瞻性、建设力更强。医治中国封建专制这个脓疮顽疾,如果是鲁迅负责切除坏肉,胡适负责生出新肉,可能是绝好的搭配。可事实上,他们只是互敬的论敌。若让这两种人在现实中自觉地良好配合,往往是文人性格所不能及的,它该由伟大的政治家来实现。而老蒋及当时的国民政府,显然是没有这个境界的。
  早在1929年,回国不久的胡适就在《新月》上发文,严厉批评了中国社会缺乏人权、缺乏法治的状况。他还举例说,安徽大学一位学长(刘文典)因为顶撞蒋介石而被拘禁,家属只能四处奔走求情,却“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这就是人治。并说“宪法的大功用不但在于规定人民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规定政府的权限。立一个根本大法,使政府的各机关不得逾越他们的法定权限,使他们不得侵犯人民的权利……”
  三篇文章发表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以“诋毁本党主义,背叛国民政府,阴谋煽惑民众”为由,要求中央拿办胡适。胡适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离开上海。在此期间,蒋介石却对胡适采取了“优容”的态度。
  1932年蒋介石派秘书请接胡适共进晚餐。胡适没有与蒋单独谈话的机会,送给了蒋介石一本《淮南王书》便先行离去了。他送此书,是想向蒋介石传达:君主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必须靠全国的耳目为耳目,靠全国的手足为手足。这样便是“众智众力”的政治。相反,一个掌握大权的人如果太相信自己,太有为能干,那就是老百姓的灾难。
  后来蒋多次请胡出山从政,还曾推荐胡竞选总统,都被胡谢绝。胡不想失去自由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处境。而这一点,正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灵魂。
  不激烈,不嚣张,不轻易破坏,优雅容忍,又不委曲求全,这便是胡适风格。这便是胡适不喜欢这个书房却不拆除花墙,同时又不肯委屈自己沦于这个书房的深层因由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74-779472.html

上一篇:黑帮电影:平行的一个案例
下一篇:改革的方式:削藩与推恩

1 毕鹏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