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 VIA NETWOR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haisu

博文

从网上搬家说起云计算

已有 4170 次阅读 2009-3-31 22:25 |个人分类:云计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云计算, 信息安全, 隐私

张海粟

本来在国内某个技术网站的博客还写的好好的。但是现在已经一周多上不去了。郁闷啦。所以,下定决心搬个家,来到科学网。至少目前,在科学网的体验是非常愉悦的,希望能够一直愉悦下去。感谢科学网辛勤的编辑和网络管理员们,是你们高效而智慧的劳动,让大家可以在这里汇聚、交流,这真是一件很棒、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突然就想到了另外一个不是很愉快但是我觉得却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博客的使用已经非常之广泛。对习惯于在自己的博客上写写文字的个人来说,博客上的内容与当年的本子上的日记是多么相似。也许区别仅仅在于博客中通常比较阴暗的没有出现,而光明的一面会被尽量地展现,呵呵。但是显然,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文字,日后再翻翻是人生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和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而如果你已经在心理预期上把它当做很宝贵的一笔财富之后,突然,承载你的文字的网站丢失了你的文字,而且很难把这些文字再找回来。我们都不希望出现的这种事情,但是偏偏就是出现了这种罕见的事情,谁知道呢?谁也保不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数十年的日记毁于一旦,我觉得真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这是不是法律上一个新的待填补的空挡呢?(当然我已经发现了科学网的博客有批量导出文章的功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悲剧发生的可能)。

而事实上,我们身边这样的危险似乎时刻悬挂着在每一个利用网络服务的网民的头上,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你不觉的这个问题严重的话,我再提出一个相对较新名词:“云计算”。说它相对较新,因为在2007年底就开始有amazon和google等提出来并且极力推崇。随后在2008年初开始,云计算席卷了整个互联网,包括microsoft、IBM、Oracle等等一切你可以想象的网络或者软件巨头似乎没有谁对于这个概念无动于衷,真是炙手可热啊。“云计算”,英文为cloud computing,这个网络概念的刮起的风暴强烈程度你可以在google上搜索一下看看有多少条相关的网页。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中文和英文的数字分别是1,160,000和212,000,000 。什么概念呢?你要是搜搜“网格计算”的话,中文有400,000个结果,而网格计算最早在19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的理念上比较相似:至少在应用网络进行计算这一点上是绝对很相似的。

说了云计算又什么样呢?因为云计算是要将来把你现在手头电脑上的一切软件(也许除了浏览器和硬件驱动)全部搬到网络上去,你一切的软件都是从网络上实时下载。你没看错,一切的软件,包括你的office,你的游戏,甚至你的windows操作系统!你现在就可以上google的网站docs.google.com,试试在线的office。当然,你的存储器似乎也是不必要的了,网络上有无穷无尽的硬盘给你使用。只要你有一根接入速度足够快的网线。

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问题终于出现了:万一哪一天这样的服务不再可用了呢?就如同写博客的网站突然弄丢你的文字一样,存储在这些网络中云上的信息资料丢失了怎么办?也许你会说,不对啊,我即使存在自己的电脑上,也会硬盘挂掉啊,也会损失很大啊。是,呵呵,存在自己电脑上的信息丢掉了,你找不到人去打官司。不信你看看包括microsoft的windows、office以及一切的软硬件厂商产品上的免责声明:使用我的软硬件造成的损失与我无关。而且,这也是在法律上、习惯上被大家所认可的。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见谁因为office死掉丢失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文件而将microsoft推上法庭的报道,也没有见到谁因为死机丢掉了自己的游戏币或者网络账号而将Intel或者显卡驱动制造商告上法庭的报道。

可是惨了,云计算的提供者却必须要来考虑这个问题了:如果公共关系部也是一条法律免责声明,说用户存储在我的云里面的一切信息资料是否丢失、是否被盗以及因此引起的损失与本公司无关,那么市场部的同事们一定会抱怨这项条款定的过于精明,使得市场部想极力争取的客户总是拿着这一条来质疑或者嘲讽自己。事实上,现在Amazon的EC2弹性云计算设施就告诉客户,我的设备一年的可用性会达到*%,总之很高,然后如果达不到,ok,我会给客户损失费(当然前提是我们已经谈妥的标准)。再看看我们面对邮政或快递解决货物损失的时候会怎么样。也许云计算里面也会出现某种免责条款。但是显然,在云计算这样的市场中,竞争环境、竞争条件会更加激烈。所以,一条明显的推论是,云计算在安全性、隐私性等上面的政策和技术上的发展会走的更远,只是现在我还不知道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政策和技术。也许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新的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7587-223660.html


下一篇:人类思维的再现与拓展——浅议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

1 刘进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