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自远方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guo 相遇真,邂逅美,捕捉属于自己的思想。

博文

孔子会不会反对孔子

已有 2570 次阅读 2011-2-1 16:33 |个人分类:时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和谐, 孔子, 自由, 平等

 

孔子会不会反对孔子?关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从孔子身上找,从孔子的思想言行上找。一些人找到“会”,一些人找到“不会”,而且都可以证据充分。谁能站在孔子的灵魂里设身处地地回答呢?孔子会不会也把自己看成不会犯错的圣人,看成一条万岁万万岁的口号?恐怕不会。孔子有一个大同的社会理想,可见在他看来,社会不会千古不易。既然承认改变,承认变化,为什么还想千方百计地维护?因为一个社会在它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必需于某种相对的稳定性里才能获得历史的发展(而非简单重复)。

 

物质与意识的问题,现实与理想的问题,常常就是虚与实、具体与抽象的问题。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易的高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虚,在于它的抽象,如此才有它包罗万象的胸襟。同时,易也是具体的,天地风火均有各自的卦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中之道,道法自然之道,同样首先是虚的、抽象的。这才使得老子语言中的“道”与存在于宇宙之中的“道”,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而在五伦社会里(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这所有的虚,所有的抽象,一下子都没有了,只剩下实在与具体。荀子批评庄子,谓之“蔽于天而不知人”。如果这批评的眼睛同样朝向自己,也就不难得出儒家“蔽于人而不知天”,甚至是“蔽于五伦而不知人”。人类如果缺失了这种虚、这种抽象,就不可能在头脑中率先走出路来。而所谓历史之路,无异于徘徊。看看这五伦关系吧,只需深入一点,只需抽象一点,就会发现更为根本的“人与人的关系”。五伦社会建立在五伦关系之上,它还没有找到一个更为坚实、更为深入的基础,那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唯有在人与人的关系里,你才可能发现与这个关系自然地相联系的真理:平等与自由。在此,我们已经明了五伦社会所要求的和谐是多么的虚弱,多么的不可靠。需要强调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比较抽象的“人”,在一定的社会现实里总是对应着具体的人,不仅有着身份上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还有着个体的差异。承认差异才承认了个体即承认了人。平等,则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则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的自由。自由平等,既是具体的——具体的个人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的自由平等,又是抽象的,唯有通过这个抽象,才不致拘泥于繁琐的细枝末节,把握住自由平等的大局。此外,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初级的社会还是高级的或垂死的社会,终究是人类社会。前人关于社会理想的思考,不会过期作废。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关于社会的思考也不会与我无关。

 

有人说,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重点不在理论而在实践。先秦儒家已经安排好,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这个的安排极有层次,很有理论性,必需一步步来,否则建起来的江山必不牢固。中国的士人总是志向高远,等不及“格物、致知”,一上来就想要“治国、平天下”,治来平去,只是一掊土覆盖另一掊土。“格物、致知”,当然不只是从八卦里面推演出来的“格”与“知”,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是构建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自然是怎么回事,人是怎么回事;人与人的关系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与自身的关系如何?这些关系总是与一定的历史现实相联系,既是发展变化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置“格物、致知”于不顾,你无法知道你治的是什么,平的又是什么。而什么样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呢?科学的认识,唯有科学的认识。再好的经验也只是昨天的经验,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未来的经验。未来从来不会被精准地演绎到眼前,我们必须要走向未来。

 

2011-01-31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76-409586.html

上一篇:关于爱的十四行 变换
下一篇:二月十四日

2 武夷山 陈湘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