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materials & Nanoelectron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wires

博文

我的两次论文申诉经历

已有 23806 次阅读 2010-5-13 12:0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昨日看了“王安邦”的博文“Appeal几篇文章后的薄思”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367,心里颇有感触。其实做了这么多年科研,我文章也投过不少次,我一般是很少和编辑appeal,一则是我本身也是做编辑的,知道处理一篇稿子从收稿,到找审稿人,到通知作者审稿意见等等,过程很不容易,更何况是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稿件。再则,一般的appeal原则上编辑都是倾向于尊重审稿人意见的,改变的机会一般都很小。

不过即便如此,至今我还是有过两次的appeal的,一次是在2004年,投稿到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文章是关于气相沉积做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结果审稿意见回来,一个说修改一下几处打印错误即可发表,另外一个却说,我的文章说采用的气相沉积法发展已经n多年了,60年代就有人用次方法长氧化锌薄膜等材料,因此方法一点意思也没有,不能接收。看到意见很恼火,给编辑发了一封长长的信,详细介绍了用气相沉积做氧化锌纳米结构的近几年工作进展,我们说做的思路及结果的创新性。可惜编辑回信说还是尊重审稿人的意见,不能发表我的文章。我呢,也就只好改投Chemical Physics Letters,结果上午投出去,下午就收到主编的来信,不用修改直接接收。

第二次Appeal,是一个头道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文章,具体内容因为文章至今为发表,所以不提了。投出去后收到三个审稿意见,前两个人都是小改后接受,关键是第三个人,直接说我的工作,已经有一个组做了很多类似的工作(其实仔细对比我的工作和那个组的工作,改组采用的是液相法做很多core/shell结构的颗粒,大小很不均匀,而我的工作是用气相沉积法先得到非常均匀的core/shell结构,然后通过升高反应温度得到纳米环结构,这两个工作几乎完全没有相似性(不过从审稿人的口气中,可以猜出其实他就是在自己在审稿意见中提到的那个组的老板,一个以色列人。),唯一相似的可能就是里面形成的shell是同一种成分,拿这个作为据稿理由实在让我不满,就给编辑发了封信appeal,详细的说明了这些工作的不同之处。很快收到编辑的回信,在信里他说他看了这些工作,确实不同,不过没有办法,他还是倾向于尊重审稿人的意见,毕竟该审稿人是“大牛”。同时,编辑说他自己的课题组在投JACS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最后都没有appeal等等,意思也就是建议我算了。

没办法,只好尊重编辑的意思,等待把文章修改后改投一个杂志了。

从这以后,我几乎是再也不愿意去和编辑、审稿人打这种仗,实在没啥意思,而且太耗时。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09-323733.html

上一篇:原来出身真的很重要 ... ... ...
下一篇:吃什么? ----纳米线

8 司黎明 王安邦 王志明 盖鑫磊 金小伟 张旭 田仁飞 刘安金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