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hui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huihong

博文

津爆核心区可以产生神经性毒气

已有 5710 次阅读 2015-8-20 09:21 |个人分类:环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神经毒剂, 神经毒气

看了附录新闻,甚为震惊。这是什么砖家?  HCN, cyanide,  氰化氢,水溶液为氢氰酸,就是公认的神经毒剂 (neurotoxin), 气态氰化氢也是神经毒气。  


700吨的氰化钠,如果遇到酸,就会放出氢氰酸神经毒剂。 自然界通常的雨水都是微酸性,因为空气中有CO2, 和水结合变成碳酸,H2CO3.   雨水的PH通常是5.6。学过化学的都知道,PH<7, 即为酸性。


只要那700吨的氰化钠,有散落进入土壤的,遇到雨水,就有可能放出氰化氢神经毒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2 NaCN + H2CO3 --> Na2CO3 + 2 HCN  


根据美国OSHA, 氢氰酸的最高许可浓度(PEL, permissible exposure level)是10ppm.  如果浓度达到50 ppm, 可以立即致死(Immediate danger to life and health, IDLH= 50 ppm).  


美国非盈利组织health research:

https://www.healthresearch.org/technology-transfer/cyanide-exposure-assay

Cyanide is a potent neurotoxin, a renowned poison, as well as a terrorist weapon.


美国NIH也把HCN当做神经毒剂: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782099
Since cyanide is a neurotoxin that produc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stimulates intracellular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请砖家说明,为什么天津爆炸核心区不可能产生神经性毒气? 睁眼说瞎话。



附录:


专家:天津爆炸核心区不可能产生神经性毒气

 

新华网天津8月19日电(记者徐壮志、毛振华、李鲲)两天来,一则关于天津港爆炸核心区检测出神经性毒气的新闻受到了广泛关注。正在天津爆炸现场执行救援指导任务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化武专家组指出,爆炸现场根本不可能产生神经性毒气,所谓“神经性毒气”之说属“重大误判”。

17日晚,一则媒体报道称,天津港爆炸现场检测出神经性毒气,指标达到了最高值,甚至认为爆炸区内的多种危化品都可能产生这类物质。国家神性经毒剂中毒救治标准的起草者,国际同类标准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王永安研究员说,神经性毒气的标准说法应该是神经性毒剂,是毒性极强的化学物质,其毒性比氰化物高几十倍,合成极为复杂,而从爆炸现场探明化学原料,结合神经性毒剂的核心原料和生产条件来看,事故现场根本没有产生神经性毒剂的可能。

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专家丁日高认同王永安的观点:“只要具备专业常识,就知道这绝不可能。”

同在现场执行任务的总参谋部防化指挥学院专家王宁也持同样观点:“我们看到这则报道时都很吃惊。”

“一般的测量仪器出现误报很常见。”王永安说,从电视来看,现场使用的仪器并非行业中认定的可以准确确定检测结果的“金标准”仪器。

军事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聂志勇、全军中毒救治中心王汉斌主任医师同时介绍,到目前为止,专家组并没有听说有神经性毒剂中毒病例。王汉斌认为,危险化学品检测及判读应当依据科学程序来进行。“此次重大误判,源自于对仪器检测的结果没有进行常识性分析解读。”

王永安介绍,一般来说,对于这种容易发生误判的一般仪器检测出的结果,应当首先进行基于专业常识的分析判断,其次应与其他仪器检测出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如果仍有疑问,就应该用质谱等高级的“金标准”仪器进行确认,特别是神经性毒剂这种毒极性大、极易引发恐慌的化学品,尤其应该谨慎确认。

“现在民众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大量危化品的危害上,应强化监测数据的实时发布,让公众能动态得知环境情况和数据。”王永安说,但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建议媒体在采访时,应选择真正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避免因为不当解读而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原标题:专家:天津港爆炸核心区所谓“神经性毒气”之说属“重大误判”)




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70641-914394.html

上一篇:维稳措施:小事不断,大事不患

5 魏焱明 戴德昌 陆绮 ljxm sccheu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