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ar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art

博文

结婚十周年,鲁迅送给许广平什么礼物?

已有 4257 次阅读 2015-12-24 17:44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鲁迅与许广平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酷酷的鲁迅君,从未买过珠宝服饰、胭脂香粉送给他的爱人许广平,但在1934年冬,他却将一套《芥子园画谱》赠予许广平,并在扉页上题下:“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有没有被这简单四句诗中的绵绵情意感动到?(星星眼)


《芥子园画谱》被誉为“吾国空前绝后之画学教科书”,它让中国画从士绅阶层走入市民阶层,让中国画的普及建立在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之上,是我国流传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部中国画启蒙教材。


“芥子园”,乃清代文学家、剧作家李渔(1611—1680)在南京的居所名号。李渔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畅销书作家,他创作的《笠翁传奇十种》等戏曲剧本和小说集,呈现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和市井传奇,广受市民阶层追捧。然而,李渔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安静的美作家,他“写而优则商”,自建书肆,印行书籍,摇身一变,成为一枚成功的文化商人。他所开设的书肆便用其居所之名,号曰“芥子园”书肆。


芥子园书肆不但刊印李渔自己的《笠翁传奇十种》《闲情偶寄》等著作,还精刻精印《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名著和其他书籍,纸墨精良、装帧精美,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中为数不多的著名品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即是由李渔的女婿沈心友请画家王概等编绘而成、李渔亲自作序的《芥子园画谱》。该书一纸风行三百多年,影响深广,流布海外,影响了众多的名人佳士。比如,齐白石、丰子恺等一众画坛大咖就是由《芥子园画谱》启蒙的。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近日在各种文章里面俨然成为一枚段子手。不如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他写下的各种萌萌哒门条(贴于门上的声明)。




送礼物者不报答,

减画价者不必再来,

要介绍者莫要酬谢


卖画不论交情,

君子有耻,

请照润格(稿费)出钱


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元,

藤萝加蜜蜂,每只加二十元,

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


凡我门客,

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

请莫再来

(师母长得是有多美……)


且慢说他锱铢必较,怪只怪他把世情看得太清楚。埋头画画,努力赚钱养家,“民国段子手”齐白石先生的心里住着一个倔强、较真又爱吃醋的小男孩。唯有画得好,才能有那么足的底气。

齐白石晚年回忆道,他一开始只是个小木匠学徒,20岁那年随师傅外出做活时,在一个主顾家里无意间见到了一部《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于是向主顾借了来,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钉成16本,为以后的绘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白石笔下的蟋蟀和真蟋蟀的对比



齐白石笔下的蛾子和真蛾子的对比


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的画作,生动深刻、风格朴实,如同桃源农家陈酿的酒。他曾自述道:“我在十一二岁时就欢喜‘印’《芥子园画谱》。所谓‘印’,并不是开印刷厂来翻印那画谱,就是用一张薄薄的纸盖在《芥子园》上面,用毛笔依照下面的影子而描一幅画。这真是所谓‘依样画葫芦’。但那时我也十分满足,虽然是印的,但画中笔笔都曾经过我的手,似乎不妨说是‘我的画’了。”



丰子恺《一肩担尽古今愁》



丰子恺《游春人在画中行》


以上说了这么多,这部“吾国空前绝后之画学教科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请看:


虽然有那么多的名人背书,但实事求是地说,《芥子园画谱》原版为木版印刷,只能看到勾勒、皴、点,没有墨色变化及擦、染墨、设色。其优点是能从书中学到系统的用笔和构图,但无法学到用墨和色彩。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芥子园画谱临摹技法》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老龄委“2015年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该书作者刘松岩先生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教育家,曾在中央电视台山水画教学节目中讲授芥子园画谱临摹技法(随书附赠的光盘里即为教学讲座)。


该书以《芥子园画谱》原书为基础,选择其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图例,增加辅助说明文字,添加擦、染步骤,有的地方还另加了新的示范图。还从《芥子园画谱》中选出具有不同风格而适宜临摹的作品二十幅,每幅分勾勒、皴擦、点染、设色四个步骤,进行了临摹技法的示范。










【本期编辑:郭莉、吴卫华】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99505-945621.html

上一篇:牛顿——未曾品味的伟大
下一篇:苏格拉底为何从容赴死?

1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