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与一座山合影

已有 1398 次阅读 2023-8-8 12:42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从前,有座山,遇见了23岁的我。那时,我有些小激动。我是第一次参与盛大的民间活动。

       在山口、在山脚下拉了战友合影。

  上图,为我在山腰。

  中间照片里,端坐着的戎装战士,姓刘,河南灵宝人。另一位战友,姓于河北曲周人。山名石前的人比较多,三人合影成了“大合影”。

       没有办法,除了有点儿海拔高度,“柴帽”不全,眼睛不够大,还被高原的阳光晒得眯缝了眼。

     22e73eb52e06aef817fa730541d7a23.jpg

     沾了光,山的、战友的,留下了1988年农历六月六(公历为7月19日)上午的瞬间。 驻地有一个习惯,农历六月六召开“花儿会”。

      花儿会 是一种山歌大会。才去两年,对驻地方言还十分生疏,到了山坡也听不懂几句歌词,就是到此一游、感受了节日气氛。

  组织的连队篮球队刚开张不久,我特意穿了白色运动鞋和队服上山(遗憾的是,尽管在战友们撺掇下成立了篮球队,因为训练中扭伤脚踝,还因为外业紧张,一次像样的比赛也没有操办成)。

  我们去的时候 ,歌会已经开始了。我走到山腰时,山坡上的歌手们已经亮开了歌喉。歌声此起彼伏,声浪一波接着一波。那是花儿的山,也是花儿的海。

     不久前,温习了一遍在电视上、在晚会上演播次数较多的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文献表明: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上去高山望平川》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我第一次登老爷山,觉得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主题,与我基本无关。

  再次上山,是二十多天后的公历8月份,是为了教学录相片的拍摄,在山头的三角点上做了一次投影观测。参与拍摄的三个四川兵与我留下了合影(下图)。紧挨着我的是四川万源的,姓李,我的师兄。他比我早两年军校毕业。传说,他的牌技高超。老张(左),四川三台人,1976年入伍,年长我十岁,曾经简单讲述过他和漂亮妻子的爱情故事。紧挨着老张的是四川云阳兵,姓严,曾与我合作使用经纬仪和测距仪测导线。

  录像片拍摄地点,主要在老爷山附近的北川河边。

   8月的河边,还有盛开的油菜花,虽然部分已经结籽,仍然很上镜。负责拍摄的编导兼摄像姓齐,山东大汉,性情豪爽。

  齐参谋让我们背着仪器多次穿过油菜地。高原油菜长势良好,足有二米多高。我,五尺五的身高,在油菜地里,也被淹没了。

   那时一段单纯而快乐的日子。只知道一心一意干活,偶尔给队长兼校友找点儿小麻烦,说过的傻话、干过的傻事,成了后来回忆中的乐子。

ea7cf75da33980824d609434ad5d6d2.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5-1398266.html

上一篇:猜测谁获奖?
下一篇:零装备联合登山队

3 杨正瓴 崔锦华 曹俊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