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大地测量学是打开世界的方式(续5)——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精选

已有 5179 次阅读 2023-9-6 09:11 |个人分类:科学书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地测量学是打开世界的方式(续5)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大地测量学中有一个分支——大地天文学,研究的是通过观测自然天体来确定地面点的经纬度、地面方向的方位角。卫星大地测量学,实际上是大地天文学的一种推广,把自然天体换成人造天体来观测就行了。所以,大地测量从业者笼统地把研究卫星大地测量学的同行称之为“搞天文”的,是说得通的。我在卫星观测站工作期间,有老战友就认为我去“搞天文”了。这让我觉得自己被太高了,毕竟——人造卫星不是自然天体。

  大地测量站在大地上,站在山巅、河畔、湖边、田野里,他们的望远镜镜头中有各种各样的目标,用一个专业词语就是觇标。非业内人士,即使天天从觇标旁边路过,甚至攀登过它们,也有可能不知道它们的大名,只是管人家叫铁架子、木架子等。我是第一次到学院人卫站之后,才知道数年前攀登过觇标下面的铁架子的十分之一。铁架子高度足有三十米,我不过攀登了三米。我没有遇见过来攀登的测量员。

有人形象地,把天上的卫星比喻成太空中活动的觇标,这是有道理的。对于测量人员来说,自然和人造天体,和矗立在大地上的山巅、地物的尖、觇标上的十字、圆桶,都是照准的觇标。

【插入语:无论是观测天上的觇标还是地面上的,无论是在山巅上还是在池塘边,都有遭遇电闪雷鸣的时候。我和一位战友、聊友各自经历过闪电在头顶舞蹈的壮美。无疑,都将衬衣做了雨衣。战友的经历更传奇——他遭遇雷击,幸无大碍。却在阴天休息时,滑旱冰大意失荆州,摔伤了。雷雨天,我们收获的都是经历与笑谈,没有其他。天妒英才?天妒?才。吾辈?才,老天看不上眼呢,无非是儿戏一般,让我们出洋相。伟人说了:闪电是老天的微笑。我们在老天的微笑中,出洋相,摔倒、四脚朝天,用大嘴啃地皮。我们也是太有礼貌了,四脚朝天就是明证。我们本来是进深山,朝山的;或者入稻田,朝地的。】

还有一层意思,如果把偏重于内业计算和数据平差、处理形容为“仰望星空”,把野外考察、选取点位、设立测量标志、获取数据等形容为脚踏实地,那么这两个方向的从业素质,要求大不一样。其差别类似于《 测量世界》中的高斯与洪堡还有一个无奈的事情,就是青年高斯试图从老年哲学家康德那里得到指点,却遗憾地发现他已经近乎痴呆,无法进行同一层面的交流。

同样,假如洪堡也和高斯一样天真,试图从老年哲学家那里获得明示,多半也会扫兴而归 。

无论 哪一种形式的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自生的、伴随 的(自然)哲学 ,总归比外来的、隔了好几层的(思辨)哲学更切近于学科的 实际。可惜的是 ,又有足够的学科知识、阅历 沉淀,有愿意花力气、心思进行哲学反思的学人不多。这种经常是费力不太好的活动,感兴趣的不多。即使 暂时感兴趣,也未必会坚持长久。

故此,如果把仰望星空理解为哲学追问、伦理思辨、灵魂探究等,如果把做试验(含以空间、地球为大试验室)、解决现实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当做脚踏实地的话,同时兼顾“星空和大地”的更是凤毛麟角了。

还有一层解释,部分大地测量工作者的目光已经深邃地进入了深空。他们 更乐意探究地球之外的 行星、小行星的测量问题。也有一些大地测量工作者,目光向下,聚焦于深地若干米、探究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问题,包括大地重力学的重力异常正反演问题,利用重力资料研究地球深部构造、资源探查等问题。这一部分学者,还可以换一个说法“脚踏深地”?利用各种 地球物理观测技术,探究肉眼看不到的地球深层,颇有魅力和挑战性。

我曾经在“新冠”疫情不严重的时候,重返某重力基线场。是炎热的夏季,好几个青年测量工作者正在点位上读取重力数据。他们是典型的脚踏实地者。这条重力基线的特点是高程落差大。其优点是,五公里内重力差达到了数十个毫伽(可以换算为是十万分之一的米每秒平方。中学物理中经常提到的数字是9.8米每秒平方。)其反优点是——汽车轮胎和刹车片耗损较大。路人可以分享到胶皮的焦糊味儿。落差大的路段引起了骑行爱好者的兴趣,他们不介意一路之上,不断被山风送入鼻孔的焦糊味儿。

故地重游,唤醒了一些沉睡的记忆和思绪。没有“重任在肩”,重力测量已经成了后来人、青年人的事情,我可以游客心态看点、看景、看点位上忙碌的人、看忙碌者的遮阳帽,看暂时休整的面包车。

(关于大地测量学的一些思考,暂时告一段落。我的思考力、专注力有限。单元以后,或许,以后还会进行相关思考和表达。2023-09-06 )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5-1401631.html

上一篇:借书四本最爱《结构》
下一篇:地坛书市真火爆

9 郑永军 康建 杨正瓴 武夷山 尤明庆 吴斌 鲍海飞 崔锦华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