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tzschia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博文

食物情缘

已有 3299 次阅读 2013-12-18 19:0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我有个不好的习惯,逛超市,买回来一堆吃的,回到家就放到一边了,或者只是打开包装尝一尝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来吃了,久而久之包装纸上蒙上了一层灰尘,即使看到了我也不想吃了,除非饥饿实在难耐。每次大扫除,总是在很多角落里发现那些被我遗弃的食物:一袋山楂片,几包饼干,葡萄干,核桃仁,地瓜干,发潮的瓜子和花生等,还有许多做饭的食材:木耳、银耳、紫菜、各种豆类。还有去各地带回来的当地特色小吃:上海老香斋的花生味沙琪玛,北京小甘薯,山楂糕,驴打滚,茯苓饼。记不清什么时候买的这些东西,但买这些东西时候肯定是抱着一种好好照顾自己的美好愿望,然而……

所有食物中最深得我心的可能只有面条了,每次逛超市都会买上几包挂面,懒得做饭的时候,白水煮一碗面,也能吃得浑身温暖有力量,面条是最不会被我遗弃的食物。最近下定决心宅了一次,先是吃光了所有的面条,然后开始解决我那些尘封的食物,有些其实已经过了期,但是我是坚决不浪费的,小时候剩一粒米也会被大人教训半天,粒粒皆辛苦,所有有用的东西都不应该被浪费,所有的人也应该发挥人的作用,这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午,我吃完了那包山楂片。它至少放了两年了,在我去上海前就静静地躺着那个角落里很久了。吃上去跟新鲜的山楂片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如果好几片叠在一起吃,就会好吃一些,不那么酸了。吃完了,牙齿缝间都是酸酸甜甜的,赶紧喝几口水。我的牙真是不好,两边都各少了半颗大牙,这两年总爱用右边咀嚼,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偏脸?

葡萄干和核桃仁比较容易解决,放进粥里煮,当成调味品,总喝白粥也没意思。核桃仁还可以掰成小块打在豆浆里,隐约感到它的气味,苦涩的香味。让我想起第一次接触到它的情形。应该是一个老人塞给我的,刻在那层坚硬的外壳上的沧桑只有一位老人的沧桑才能与之媲美。总之我很小时候就见识了核桃,把它放在一块砖头上,用另一块砖头砸开了它,外壳粉碎,脑浆涂地,我捡起稍大的一块放进嘴里,咀嚼出一股苦香。很长一段时期我认为核桃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就像我后来喜欢上的巧克力一样,苦中带着香气和甜蜜。但后来到了城里买的核桃,皮薄,肉厚,很容易就能用钳子打开,剥出一颗完整的核桃仁来,也是苦苦的,香香的,只是再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想想也是活该。

有一天晚饭喝过一碗粥以后,我感觉还可以再喝上半碗,但我打住了,赶紧吃了一块地瓜干,解决一块是一块,我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一包饼干。

每当一个包装袋中的食品被我消灭光的时候,心中就暗自松了一口气,计算剩下的食品大概还需要多久才能被吃光,那样我就解脱了。我急于摆脱这一袋又一袋食品就像急于摆脱生活中的一切小麻烦,似乎消灭了它们,就能摆脱那些麻烦。

冰箱终于被我吃空了,可以关上了,每天还省两度电。

去北京的几天,都住在一个朋友家,她有一个双开门的大冰箱。每个格子都塞得满满的。各式海产品海米虾皮类,各种肉类,酸奶,纯奶,蔬菜,水果,干货,巧克力,应有尽有,我不由地赞叹道:“你一个月不出去也不会饿死的。”她听了哈哈大笑,她是个以超市为生的人,每天不去门口的超市逛几圈就心里不踏实。她的护肤品大大小小几十个瓶瓶罐罐,从头到脚都涵盖了。她精心布置的房间,简单而温馨,毛巾也散发着芳香气味,朋友真是个会生活的人。她每天晚上洗脸护肤一个小时,洗脚按摩一个小时,她的生龙活虎和我的萎靡不振对比十分鲜明。朋友从来不看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甚至很少看书,但每天都开开心心做自己的事情,乐于助人,忠于红娘事业,她的笑声朗朗和我的艰难晦涩笑容对比十分鲜明。

昨天去永旺超市,我买回来几包海带丝,一大瓶野山菌,两包巧克力,当然还有挂面,还看好了一款净水器,准备周末请人来家里安装,明天打算去菜市场买几样水果和蔬菜。生活总要继续,可能是我也下定决心不再拒绝生活中的一切麻烦了吧,就让我在世上再多一些牵绊吧,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一切,心灰意冷,我的食物会紧紧地拽住我,面条会紧紧缠住我,蔬菜水果结成一张巨大的食物网,不让我坠入生活的深渊中去。活着不是为了享受,但生活是用来享受的,会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在生活的琐事中游刃有余的人是幸福的,懂得享受生命中闲暇时光中的人是幸福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1002-750871.html

上一篇:地铁见闻
下一篇:寒风中一只猫的勇敢

5 刘艳红 赵序茅 庄世宇 周素勤 陈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