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气候影响大,研究尚不多

已有 2125 次阅读 2022-9-6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许多问题,特别是引起广泛兴趣和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声势很大,实在的研究却不多——至少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多。例如,气候变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就是这种情形。

关于气候变化相关暴露与儿童心理健康结果的研究,尤其是长期研究,还是很少的(Vergunst & Berry, 2022)。需要严格控制的研究,考察急性压力源(例如,洪水、野火)、亚急性压力源(例如,热浪)、慢性压力源(例如,干旱、食物短缺)影响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脆弱性的路径,并量化相应的效应。这些效应背后的机制更需要进一步考察,以便据此制定干预计划和循证政策,例如,热暴露和心理困扰之间的联系是否可由睡眠质量下降来解释。为了给适应和预防计划提供信息,也应当评估保护性的调节因素和促进因素,以及心理弹性背后的机制(Mah et al., 2020)。

虽然人类和动物研究都反复表明,早期不利生活事件与负性发展结果存在联系,但是,这些效应背后的机制还知之甚少,并且,它们被认为是积累式的,而非特异性的,即,与特定的心理病理类别无关(Woodard & Pollak, 2020)。因此,应当关注气候变化相关压力源的强度、严重性、长期性和发展时间的问题。例如,青少年时期的不利经历比早期童年阶段出现同等经历,对未来人力资本的形成有更大的负性效应(Andersen, 2021)。

只要可能,对于气候变化风险,研究都应当采用客观的测量指标,比如气象记录、标准化的心理病理学测量、来自专业机构的心理健康数据(例如,医疗记录),以便对不同研究和人群进行比较。虽然使用自我报告数据的局限性已经被广泛讨论过了,但是,这些数据不一定是次好的(Idler & Benyamini, 1997),尤其是,当测量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特性,以及个体的知觉和意见是一致的时,比如,主观安宁,自我报告的数据是具有优势的。

在测量计划中应当考虑主观测量与客观测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儿童主观的创伤生活事件知觉比客观测量更能预测成年时期的心理病理(Danese & Widom, 2020)。此外,男性与女性在对神经精神病的脆弱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方面存在差异,在研究和制定应对规划中应当考虑气候变化风险的性别因素(Nelson et al., 2002)。

尽管公众对气候变化心理效应的讨论越来越多,但是,很少有实证研究涉及儿童青少年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压力源、气候变化引起的感受与担忧对心理健康的效应等问题(Vergunst & Berry, 2022)。虽然有研究调查了瑞士学校中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适应和应对风格(Ojala & Bengtsson, 2019),但是,需要更多的工作来考察不同发展敏感阶段、更多人群和情境的情况。

总体而言,关于气候变化、儿童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因此,相应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需要在合适的框架内开展研究。有研究者主张从更广泛的系统思维角度来看待发展问题(Berry et al., 2018)。由此,出生队列研究和专门机构的显得特别有用,因为这样的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保障。

参考文献

Andersen, S. H. (2021). Association of youth age at exposure to household dysfunction with outcomes in early adulthood. JAMM Network Open, 4(1), e2032769.

Berry, H. L. et al. (2018). The case for systems think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mental health. Nature Climate Change, 8(4),282-290.

Danese, A., & Widom, C. S. (2020).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child maltreat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sychopathology.Nature Human Behaviour, 4(8), 811-818.

Idler, E. L., & Benyamini, Y. (1997). Self-rated health and mortality: A review of twenty-seven community studie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8(1), 21-37.

Mah, A. Y. J. et al. (2020).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Three insights for research, interven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promote adaptive coping to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75, 102282.

Ojala, M., & Bengtsson, H. (2019). Young peoples coping strategies concerning climate change: Relations to perceived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51(8), 907-935.

Vergunst, F., & Berry, H. L. (2022). Climate change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4), 767-785.

Woodard, K., & Pollak, S. D. (2020). Is there evidence for sensitive periods in emotional development?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36, 1-6.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54278.html

上一篇:儿童青少年,仍面临风险
下一篇:暂别科学网,转入新战场

11 侯丹 杨韩 李世斌 宋玉 王平平 张晓良 杨正瓴 郑永军 张俊鹏 马鸣 陈智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