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kev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ekevin

博文

感受地球科学学院的硕博士论文答辩!

已有 5611 次阅读 2011-5-18 18: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博士生, 科学院, 论文答辩, 沁水盆地

时间:2011.5.18下午13:30-17:30
地点:地球动力实验室
人物:硕士生:李会军、雒毅
      博士生:李小诗
      评审委员:曹代勇(中国矿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泉林,琚宜文,吴春明等
报告题目:雒毅《淮北煤田典型勘探区现今地温场特征与主控因素及其应用》
          李会军《煤变形与其产气机理研究-以沁水盆地南部为例》
          李小诗《两淮煤田构造煤大分子-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变形变质机理》
一些收获:
    1、三位研究生论文内容都很丰富,支持数据量多,论文结构逻辑性强,很系统,可见他们都做了很具体的科研工作,经历了实验室研究的过程,(李会军还自己设计了实验方案,李小诗更是分析了纳米级孔隙的样本);三位口头表述都比较流畅,首先表明对自己的论文相当熟悉,且之前也参加过很多科研报告会,故表达都很大方,自然,看得出他们都很享受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就是所谓的“充实”(研究生该走过的路)。
    2、领略了专家的风采和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曹代勇教授(煤田地质专家),他一直强调研究论文中的样品需要原生的,需要在同环境背景(产地,物理条件等)下的样品对比才更严谨更有说服力,我很认同这一观点。侯泉林老师和琚宜文老师是三位研究生的导师,他们除了把握细节更注意学生研究工作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还有唐老师总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感觉他总能看到科研工作中的岔路口,把大伙从前面拉回来重新认识一个事物。
    3、做科研要真正享受它的过程才能感觉到充实;要做足前期工作,包括广泛阅读文献和野外实践,必须坚持下来;多与老师和同行交流,使自己的认识更系统,更深入,更严谨;勤于思考,要用逻辑来解释问题,同时逻辑够不到边的地方要留出探讨的余地;理论最好用实践结果来验证一番,要知道验证方式是多样的,自己可以选择和设计;不放过细节,包括论文中的图片大小、颜色,字体等。
    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自己的时间,向前冲!呵呵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6180-445520.html

上一篇:科院是个特殊的地方!
下一篇:科院民族管弦演出——感受

1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