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一次尚未公开报道的访谈录

已有 5482 次阅读 2009-6-15 10:13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与学术有关的访谈, 原子能科技, 非线性科学, 网络科学

一次尚未公开报道的访谈录

——《科学中国人》的访谈录

按语:这是一篇国内某杂志社的首席记者和另一名记者来家对我的联合专访记录,预约时间是20081月份。采访时间是2月初,他们拟报道的题目是:“立足自主创新  推进新兴科学发展——专访著名原子能科技专家方锦清教授”。文中记录了我对记者提出的采访问题所作的回答。正如我在首篇博文中所说的原因,该篇访谈录最终被我谢绝和撤消了。现在在这里公开,让大家了解我对于若干问题的一点个人看法,与大家交流相关的情况,欢迎批评指正。下面个别回答比原文略有删改。

                                           方锦清2009615

                       



           

 

2009年1月,《科学中国人》杂志社首席记者李飞燕等3人来家对我进行一次采访。他们预先提出一些采访问题,主要与新兴交叉科学密切相关,所以在此把采访录作为本书的代序。访谈录原拟报道题目为“立足自主创新 推进国防科技发展——专访著名原子能科技专家方锦清教授”。2009年6月11日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时,题目改为“立足自主创新,推进新兴科学发展——专访著名原子能科技专家方锦清”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238263.html。从中能够了解到我国在新兴交叉科学发展的概况,以及本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下面记录了作者回答记者提出的所有问题。

                                                                   在家中接受访谈


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核工业的重视和各界对原子能科技事业的关注,原子能科技领域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请您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原子能科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该领域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所处的地位又是怎样的呢?

当前整个核科技领域的发展现状,我非合适的评论人选,请你们去采访我院权威人士和我院领导。该领域的发展在国防、社会进步中所处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请看我院网站www.ciae.ac.cn上的相关介绍。

我这里提一下,核技术是高科技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原子能科技中最主要的军民两用技术之一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其应用领域涉及国防、能源、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治理、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已经并将继续作出巨大贡献。这些不必多说。

我院共有7个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放射化学研究所、同位素研究所、核技术应用研究所、辐射安全研究所,快堆研究设计所;还有7个工程技术和研究部。我这里仅仅以一个科研人员所了解的情况,顺便提一下,我所在的核技术应用研究所的点滴概况。该所采用“以研发为基础, 军民相结合, 科研、开发与生产结合的体化发展方式, 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技术成果, 提升我国核技术应用的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成为我国核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该所科研主线以加速器技术、准分子激光技术、核探测技术、核信息技术(包括网络)为四个方向 , 以网络、通信、计量、 监控四个方面为公益主体 , 以反恐装备、辐射装置、核仪器仪表、电力电子器件四个领域为产业主导 , 发挥综合技术优势, 集科研、开发、生产和服务于一体。  

该所已经在加速器研制、强激光应用、核探测技术开发、网络与测控工程等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先后设计、研制了 " 天光1 " 、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大功率电子辐照加速器、工业探伤电子加速器、集装箱检测电子加速器、爆炸物检测系统、网络测控等大型装置和高端产品, 开发了一系列其他应用的核仪器产品,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在我国人民大会堂、2008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场地的安保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应用。有些产品还有出口,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我曾经应“聚焦中国2008”一书的邀请,题词如下:

赞北京奥运

同一世界同梦想,中华振兴梦成真,

原子科技显神通,科技奥运我领先。

更喜健儿斗志坚,神州大地谱新篇。

捷报频传创记录,五洲四海国威扬。

2我们看到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负责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国防项目、原子能科技和新兴科学前沿课题,涉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专项,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重大课题,中国核工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重要科研成果。请您结合自己这些年所主持的工作谈谈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历程?

其实,我国原子能科技(核)领域的整个发展历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介绍完全的。我只是参加了很微薄的一点工作,经历了与我国大多数老一辈科研人员类似的曲折历程。早期,我从事浓缩(或分离)稳定重核素(含核燃料)的科技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时期,前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定的所有合同,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核工业项目,我国遇到空前的技术难关。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发扬“大力协同”精神,团结一心,发愤图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排除万难,一鼓劲地战胜各种技术难关。其中,我国稳定核素浓缩(分离)就是典型的实例之一,当时前苏联封锁卡断了两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强流离子源和超真空大型设备及其技术。为了打破前苏联的技术封锁,这个大型电磁分离器工程多次紧急上马,我1964年来院,赶上了最后一次上马,大家依靠自力更生,同心协力,从调研、设计到制造,突破了一道道难关,终于与核工业战线各路大军一样,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我国也成功掌握了重核素的电磁分离(浓缩)技术,分离了当时急需的合格的高浓度的核素。这个成功的每一步都凝聚了每一位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的智慧与血汗。我们研究组先行者成功地研制了最关键的核心设备——强流离子源,我作为后来者不仅首先开展了强流离子光学和等离子体传输物理等课题研究,促进和提高了核素的分离效率;而且70年代我组首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强流表面离子源,为我国原子钟的研制提供了超高浓度的铷-87同位素,以及为我国其他战线所需几十上百种的浓缩核素(包括对于陨石成分的分析等),为军民两用作出了贡献。

顺便提一下,美国在日本长岛投的第一原子弹的核燃料就是当时美国倾全国金库之全力,建造了上千台电磁分离器才提供研制第一批原子弹所需浓度的核燃料(铀-235),前苏联和我国也不例外,初期都同样首选了建造大型电磁分离法生产核燃料。因此,重核素浓缩技术在原子能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性作用,也成为国际上考察和关注“伊核”的一个重要标志。

 

3您在长期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驾驭混沌与发展高新技术》,并为国外出版的《混沌控制—理论与应用》、《非线性系统的课题进展》《工程系统中的混沌控制和分岔》等专著撰写专题篇章。最新专著《驾驭束晕与探索网络科学》即将在2008年出版。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所著专著的主要内容吗,该书的出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驾驭强流束晕与探索网络科学”是融合了既独立又交叉的国内外关注的两个新兴前沿科学,前者与原子能科技中的强流加速器及其应用密切相关,后者是十分广泛交叉的新兴网络科学。该书以独具创意地融两者于一体,突出了两个学科的前瞻性、关联性、重要性和应用性,使读者更能深刻地理解它,以期达到举一反三,开拓创新,推动新兴交叉科学的发展。

网络无处不在,千禧之交诞生的网络科学正在引发一场世界性的网络革命,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新时代,与20世纪60年代混沌科学引起的物理学第三次革命,交融汇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使决定论与随机性、有序与无序,又一次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又一次产生了新的飞跃。

该书是2002年出版的“驾驭混沌与发展高新技术”专著的兄弟篇,前书的主题是如何驾驭混沌,实现混沌的控制、反控制与同步,阐述它们在发展高新科技中的应用,本书是前书的继续深入发展,前半部讨论的是一大类规则网络——强流加速器中束流传输线及其控制问题,在原子能科学技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强流加速器驱动的反射性洁净核能系统(ADS)密切相关,涉及强流束晕-混沌理论及其控制方法问题,是ADS中关键物理技术之一。该书后半部既描述网络科学的来龙去脉、主要理论框架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的主要理论模型与研究进展,又着重总结了近四年来我们负责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非线性网络的动力学复杂性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与上述原子能科技相关课题的新成果,并指出整个课题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展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该书对于开拓众多领域的广大读者的视野,促进我国网络科学与不同领域的广泛交叉与交流,特别是对年轻学者和研究生了解和开展该前沿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开拓应用前景。

香港城市大学陈关荣教授为该书撰写的“序言”,指出《驾驭束晕与探索网络科学》一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活泼生动、寓意深刻。其“特点是将强流束晕-混沌与复杂网络科学的研究前沿紧密地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现了驾驭束晕混沌与探索复杂网络两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前沿学科的重要性、关联性和交叉性。…….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国内外浩如沧海、丰富多彩的科学进展信息具有深刻的洞察、分析与归纳能力,并有浓厚的兴趣对其进行精心选择、组织和描述,从而写成一篇篇十分合时宜的综述性文章和一本本十分有价值的专著,为我国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介绍和指导。”

 

 4您在追踪世界网络科学与技术发展动态,广泛进行国际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中国的该科技创新处于怎样的环境中呢,对比国际先进技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方面面临哪些优势?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和不足?

目前,我主要从事非线性-复杂性问题、网络科学及其交叉应用研究,就谈这方面的简况。国内已有复杂网络科学的全国性系列会议:《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和《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这两个系列会议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进入第四届了,2008年分别在青岛和北京召开(注:2016年两会都进入第12届)。还有与复杂网络相关的其他会议,如:复杂性科学会议、非线性动力学、凝聚态物理与统计物理会议、复杂系统与系统生物学等会议与国际上会议遥相呼应,学术活动十分活跃,特别可喜的是,有大量年轻人积极参与,会议参加人数多达400-600多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网络科学研究与世界同步发展。陈关荣教授认为:“我国网科学的研究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我国每年在国际会议和著名国际学术刊物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国不少科学家和教授作大会邀请报告,当任会议各种职务及有关国外英文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他们是我国学术界的带头人,近年我国出版了数部复杂网络的著作,特别是组织了《网络科学与工程》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可见,我国网络科学在国内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是,对于这类新兴学科十分敏感,反应相当迅速,年轻人特别是研究生积极投入,他们具有创新能力和拼搏精神,后备力量雄厚,潜力巨大,一些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杂志上,完全可以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相媲美和竞争,影响广泛。

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主要是:关于网络科学的研究工作,迄今才批准了极少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还没有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973项目。可见国家科技部门对于网络科学及其应用关注和投入不够。目前,我国独创性和突破性的成果也不多,顶级刊物虽有一些,与国外仍然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国内浩浩荡荡的老中青研究队伍,使整个网络科学研究,包括互联网及其应用研究,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时代新潮流。

 

5作为原子能科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您认为该领域目前工作的难点与重点在哪里?“十一五”期间,我国该领域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和任务呢?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领军人物不敢当,我只是一名资深的科技工作者而已。目前,我一直关注的是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和网络科学及其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应用课题的研究。该交叉领域的研究兼备基础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面临许多挑战性课题。

首先,网络科学面临整个国家安全和军事方面的严峻挑战,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例如,因特攻击与防护,以及军事上“网络中心作战”等课题早已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研究的重点国防项目。从1997年4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杰伊。约翰荪(Jay. Johnson)上将首次提出“网络作战中心”(NCW, Nework Centric Warface)概念,认为“从以平台为中心的战争转向网络中心战是一次根本性转变。”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美国国防部的支持,获拨巨款,加紧推进所谓“网络中心战”研究,因为 实现美军向网络中心作战的转型,可能是美国政府历史上最复杂的任务。它可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对前苏联的冷战相比,是长期、困难、高费用和高风险的任务。”“这一任务岂止是非常复杂, 所需的知识甚至还不存在。这类似当年美国的曼哈顿 '原子弹工程及‘阿波罗 '登月工程,需要长期的、动员全国力量的创新

第二,网络理论已经成为新原理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头,成为各种网络工程的设计、安全防护和开发应用的强有力的工具。人们不会忘记“爱虫”、“熊猫烧香”等病毒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震惊世界的“北美大停电”,“台湾海底电缆事故”由于台湾地震演变成史无前例的亚太区通讯网络大灾难,我们应该从一系列网络的严重事件中吸取教训,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病毒如何在互联网上和万维网上传播而导致流行?人们应该如何阻止、控制病毒和流行病在复杂网络上传播蔓延?如何有效地防止黑客侵入?怎样来设计出具有强鲁棒性的复杂网络以防止网络上的一系列级联效应?怎样消除不断变暖的全球气候和恶化的生态环境网络而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平衡?等等,这一系列棘手网络科学问题无不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网络科学对于社会领域的应用更具紧迫性和实际意义,如何有效防止全球的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寻找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传播机制及消除方法与有效途径,已成为世界各国今后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第四,网络科学同样在全球反恐和政治经济等众多领域越来越发挥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科学作为反恐思想武器,去战胜危害人类的一切形式恐怖活动和极端行为。

因此,网络科学及其应用的研究任重道远,揭开复杂网络的“庐山真面目”,必将大大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挑战性问题,其应用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6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防科技成果为民所用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的快速转化?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如何呢?

国防科技,也就是军事高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军民两用,确实尤为重要。高技术大致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实际上大多数科学技术成就都是军民兼用的,许多高技术只不过首先应用在军事上,而且在高技术发展中,军用高技术能够起着带头和促进作用。国内外概不例外,一方面军事始终是利用高科技最快最多的一个领域,反过来,军事上的新需求又促进了高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技术水平是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最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军事地位。对于我国新兴科学及其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从我国高科技863项目了解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了解对于国防的重要性。不过,我自己感觉,这方面高科技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整个国家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比如,国防发明专利问题,一是审查周期很长,二是重视和投入不够,缺乏配套支持经费,三是专利(包括高科技方面)利用率较低;比如,我们2004年申请了一项国防发明专利,是关于混沌保密通信方面的密码机,具有“一次一密”等优点和创新性,军民两用前景看好。但是专利2000年才批下来.何谈各环节和部门的紧迫感,更缺乏资金进一步开发应用,类似这样的科研成果怎么快速转化?谈何容易!不少高科技成果和专利难以尽快真正推广和在实际中发挥作用。这里面有国家政策、领导科学素质水平和其他多方面问题。热切希望能够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关注和重视,加快和促进我国新兴交叉科学的研究成果如何尽快转化成高科技,以形成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这是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性的任务和前沿技术课题需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事情。

 

7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以人为本、自主创新。我国原子能科技近年来有中国特色地自主开展也在验证着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请您结合我国该领域发展的进程,解析自主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三处强调发展和支持“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无疑自主创新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是我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的强国之本。试想:当初要不是我国自主创新突破一系列技术(核素的浓缩、两弹点火和核材料等),要不是依靠自主创新研制发展我国“两弹一星”关键技术,而是受制于别国“老大哥”,那个日子就不太好过了。历史证明,没有自己的“两弹一星”就谈不上大国的地位了。凡是重大的高新科技,特别是军事高新科技,只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地搞出来才能靠得住,否则就会被人家卡脖子。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举足轻重的作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8新的战略际遇期,人才培养被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其他高校兼职教授和博导,您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高新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新兴交叉科技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对科学与技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2)要有执着追求和创新的探索精神;(3)要有排除困难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斗志;(4)要有实事求是与严格严谨的“三严”科学作风,并与“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相结合;(5)要能够紧张而有序地工作,讲究和提高工作效率;(6)要有团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把个人才能与集体智慧融合在一起,发挥1+1大于2的效果。我国年轻一代中的确有不少骄子,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联合项目组团队也有一些优秀的年轻人,科研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许多优秀人才一旦取得了一些成绩,单位就委以其行政领导职务,这样使他们陷入行政事务之中,大大影响了在科研一线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他们只好依靠学生来搞研究工作,这样其本身缺乏自主创新的成果了。这究竟是在利用人才还是在摧残人才?这是我国出现的一个突出而较普遍的现象,很值得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一下,并应该恰当地加以解决。因为有些人是科研型人才,并非是管理人才,许多问题和矛盾也往往也由此产生,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

 

9在学术上,方教授是一位令人景仰的知名专家。在生活中,不知您除了工作外有没有什么爱好,请谈谈您的业余生活。

我喜欢看体育节目,特别爱看国家女排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比赛,我一直是业余体育爱好者,平时对于全国性和国际球类比赛很感兴趣,只要有时间,我要尽量打开电视看看,算是半个球迷。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特地买票到北京五棵松篮球场去观看了一场中俄蓝球赛,难得亲身感受了奥运会那种激情澎湃的气氛。现在,我平时出去散散步,参加小区里“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的活动,经常打太极拳,还有机会就与孙辈一起玩玩,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轻松愉快的健身活动,对于启发我的科研思路也颇有好处。

 

附件:采  访  提  纲

尊敬的方锦清教授:

您好!

《科学中国人》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高级科普杂志,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促进学术交流,传播文化知识,以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为己任,为科教界人士提供服务”为宗旨,报道权威,思想深邃,风格严谨,深得社会各界高级知识分子的关注,在两院院士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很大的影响。

本刊先后报道了两院院士钱伟长、吴孟超、侯祥麟、徐匡迪、杜祥琬、潘家铮、张存浩、乔登江、孙承纬、阮可强、刘东生、左铁镛、沈荣骏、戚发韧、赵煦、陈毓川、钱七虎、吴良镛、魏复盛、杨芙清、袁隆平、王德民、顾国彪、何继善、翟光明、苏义脑、戴金星,还有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王彦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等数百名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采访报道在我国的原子能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方锦清教授,是《科学中国人》应尽的职责。敬请支持!

一、采访题目暂定为“立足自主创新  推进国防科技发展”(主标题)

——专访著名原子能科技专家方锦清教授

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核工业的重视和各界对原子能科技事业的关注,原子能科技领域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请您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原子能科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该领域的发展在社会进步中所处的地位又是怎样的呢?

三、我们看到您自上世纪60 年代以来,负责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国防项目、原子能科技和新兴科学前沿课题,涉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专项,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重大课题,中国核工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重要科研成果。请您结合自己这些年所主持的工作谈谈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历程?


四、您在长期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驾驭混沌与发展高新技术》,并为国外出版的《混沌控制—理论与应用》、《非线性系统的课题进展》《工程系统中的混沌控制和分岔》等专著。最新专著《驾驭束晕与探索网络科学》并将于2008年出版。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所著专著的主要内容吗,该书的出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五、您在追踪世界原子能科技发展动态,广泛进行国际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中国的该科技创新处于怎样的环境中呢,对比国际先进技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方面面临哪些优势?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和不足?

六、作为原子能科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您认为该领域目前工作的难点与重点在哪里?“十一五”期间,我国该领域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和任务呢?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防科技成果为民所用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的快速转化?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如何呢?

八、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以人为本、自主创新。我国原子能科技近年来有中国特色地自主开展也在验证着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请您结合我国该领域发展的进程,解析自主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九、新的战略际遇期,人才培养被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您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高新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十、在学术上,方教授是一位令人景仰的知名专家。在生活中,不知您除了工作外有没有什么爱好,请谈谈您的业余生活。

 

最后,我们衷心的祝愿方教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联系电话:010-88449780

联 系 人:李飞燕

电子信箱:scichi@vip.163.com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

记者部

                                                二○○八年一月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6190-238263.html


下一篇:一篇被改了题目的文章——略谈完成重点项目的感悟和建议

4 武夷山 曹聪 刘立 李永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