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im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imin

博文

选择科研方向 精选

已有 5457 次阅读 2009-6-14 00:4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研方向

工作在大学的附属医院里,不能等同于全职科研人员,获得工资奖金的工作是必须首先要完成的。但我有想做些科研的想法,还想能在世界顶尖刊物上发表一篇有影响力,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文(有名利双收之嫌)。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是大科学家的事件,在我们国家可能是“举国”行为的结果,至少是一个十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在不缺少科研经费的条件下,多年以上的科研结晶。 我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不成熟,写出来供我自己整理和调整。

我是学药学专业的,最初的研究方向是药剂学,研究已有药物的新技术制剂,以达到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合理、长效、安全、方便,和高生物利用度。按理说,这个专业和研究方向也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也有一定的“钱途”。但在经过几个小课题的研究之后,本人感觉到,药物新制剂研究是一门“被动”的学科:别人研制出了新药,我只是处理该新药的下游,技术含量不高;况且,我会的一点新制剂技术,别人也会,还没等我研究出来,市场上就已经有了该剂型产品,甚至更新一代制剂。这样的结果,不免让我有点失望。

为此,我决定要学习新药研究的上游理论和技术,以期得到原创性的研究结果。生命科学这些年发展迅猛,受到世界各国科技界的极大关注。近10年来,本人一直关注和学习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RNA干扰、干细胞等理论和实验技术。

了解了这些先进技术的理论和发展动态,并掌握了一些实验技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自身周围的条件和环境(有限的科研经费,没有强大的研究团队,没有一流的科研环境和条件)确立研究课题。在UCLA做博士后期间,有幸认识了同为部队院校出来的祝道成博士(出国前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他的研究课题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表达纯化了一种融合蛋白,然后在转基因小鼠体内证实了该融合蛋白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过敏反应的发生。该论文结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2002;8:518 - 521;后续的类似研究发表在同一刊物上(Zhu daocheng, et al.Nature Medicine.2005;11:446-449) ,这两篇论文的共同特点是:1)论文中所有的实验技术都很成熟,没有太多太难的试验,无需要太多的实验经费;2)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大,课题解决了学术界(临床)上的关键问题,有极大的市场应用前景(文章发表的同时,已被一公司买走了专利产品开发权,据说是1千万美元,祝博士也得到了部分奖励)。他的成功,让我想到了以下方面的内容:1)是课题组多年来关于过敏反应发生的理论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在充分认识(主要是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巧妙的融合蛋白结构,通过成熟的技术手段证实了前期的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从而获得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效益(论文)和经济效益(专利技术转让)的双丰收;2)我从中得到的启发:我不可能像他们课题组一样做深入的疾病机理探讨而在此基础得到新的重大成果,我能否结合自已的专业方向,在充分阅读大量文献的前提下(搞清楚理论背景和技术完成的难度),选择既具有先进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相结合的课题呢(低水平重复和为了糊弄个国家基金而拼命发表一些垃圾文章我是不感兴趣的)。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这些年来,我为自已确立的研究方向为生物大分子给药系统研究:
1 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蛋白类药物制剂研制;
2 组织靶向性修饰siRNA分子的的研究。

 课题1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物大分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价值的关键问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能治疗CNS疾病的生物大分子制剂和其他药物,应用前景巨大。
 课题2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新一类疾病治疗用候选药物siRNA体内应用的瓶颈问题:给药系统。目前该研究是全世界范围内生物技术制药企业追逐的热点,也显示了很好的应用价值。

限于本人的前期研究基础不够厚实,没有拿到足够的科研经费充分展开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但在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一些小额省市课题经费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课题1已基本确立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候选药物基金的资助,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我想通过不断地积累,我会取得预期的结果的。

即使达不到,也不后悔;重在过程,也曾有过追求,不必太在乎结果。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7458-238070.html


4 向峥嵘 朱蔚莉 梁建华 陈国文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