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 Le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xlee 曾经想做一名科研工作者,现在从事知识产权行业

博文

科技创新项目

已有 5335 次阅读 2009-11-1 21:46 |个人分类:边走边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技创新, 失败, 交叉学科, 收获, 团队

今天,北京下了场雪,清晨映入眼帘的是白色和纯洁,下午,冬日暖阳,世间的凡尘也被一番洗涤,晚上,和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朋友们聚了个餐,到此为止,科技创新项目已经落下帷幕,一切又都是崭新的。

 

(宣传海报:大家还调侃科研中“超女”)

整个活动,大概一个月吧,十一回来到如今的十一月初。过程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有争吵,也有和谐,有兢兢

战战,也有得意洋洋。也算是一个丰富的回忆。

团队

我们最终拿到最佳团队的安慰奖,也算是对我们努力的一种慰藉吧。不过,就如刘前老师所说,纳米中心要讲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真正还是看学生们能够进行交叉学科的合作。从研一开始,就和田野想一起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当时想的是将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电子单自旋结合起来,不过想法很不成熟。今年,正好有一个合适的项目,首先制备复杂的金属半导体异质结构,将其当做器件,来进行光电性能研究。在讨论过程中,彼此间又有一些新的想法,譬如将杂化结构进行CVD方法生长碳纳米管或者其他的半导体纳米线,以及最后的器件可以当做是一种新的测试纳米材料电学性能的方法。很久没有这种思想碰撞的成就感,特别开心。当然,和团队中的其他组员也有一些合作,不过由于学科背景差不多,细节方面的关注颇多。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三位指导老师。很感谢他们。虽然他们不会具体指导我们的细节,但是他们在宏观上的指导和对我们参与活动的支持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导师在以色列开会也会发邮件来询问进展事宜,吴老师着重于对整个项目立意上的引导,不断地提醒我们要从一个制高点来进行思考,这对我的影响也颇大,刘老师交流过两次,但是每次都是表达了对我们全力支持的态度,让我们享受过程,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项目申请书)

想法

我觉得我们的想法很不错。但是,从整个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老师们都表达了立意很好,但是可行性不高的态度。哎,搞的我现在还不能有个清醒的认识。不知道我还觉得这是一个好想法?

对于纳米粒子的研究体系,从最开始的球状颗粒,慢慢到形貌可控,再到杂化结构,那么以后研究的对象应该就是形貌可控的杂化结构吧。且对于各种应用,形貌可控的杂化结构也是有着很大的优势。应该这一点不错吧。

找到一个还算可以的切入点来进行形貌可控的杂化结构的研究,应该也能为其增砖添瓦吧。

现在特别乱,对于项目的意义,在两个权威老师的可行性不高的评价下,都没有进行下去的勇气。继续走,还是停下来,这是一个问题。应该还是会继续吧,以我的性格,一般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至少会先把自己能掌控的前半部分做个明白。

(主要内容)

活动

这是一个活动,和平时参加的社团社会活动不一样,带有科研性质,也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第一次写项目申请书,结果是被任老师当做典型进行点评,不过这典型是错误。之后的修改,从格式,到内容,再到表达方式,来来回回差不多有近十次,再加上电脑打开有参考文献的WORD文档特别慢,整个过程是相当的痛苦,比写一篇英文文章还郁闷十倍。

这也算是第一次在纳米中心的公开场合进行演讲。不过貌似一点都不紧张。可能与最近的一些培训和导师组内的严格要求有关吧。虽然自我觉得表达不是特清楚,也拿了个最佳陈述的安慰奖。

关于讲演,还有个心得,以前一个师兄也跟我说过,事先的准备真的很重要。由于一直坚持做ppt以及收藏和制作些图片,在整个幻灯片的制作过程很顺利,差不多一个晚上就完成初稿。自我感觉也颇为良好。

总而言之,科研活动除了需要一般活动的活力之外,还很需要严谨。

(答辩时的ppt)

不足

简简单单的“可行性不高”应该是不能概括我们的不足。对于可行性,因为不是最终的开题,应该不是最重要。但是仔细分析,其中有些缺点还真的很值得引起注意。

1.科研中的换位思考:唐老师讲到国外领先的那些课题组,也想到达一样的目的,为什么他们没做或者没做出来。我们关于这一点确实在刚开始想的不多。可能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在于交叉的思维,将三个课题组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吧。虽然科研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现在也不能完全的回答唐老师的话,但是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着慢慢回答。

2.想法被权威人士质疑了该怎么办?预答辩和正式答辩都遭到了纳米中心某些特定领域的权威大牛的质疑。第一次是唐志勇老师,对于制备可行性的质疑,第二次是孙连峰老师,对于电学测试纳米结构的质疑。其实细想,他们的质疑也不是完全不能回答的,但是两次都犯一样的错误,没能调整好心态,进行讨论,而是坐以待毙。特别是第二次,没能吸取经验。虽然事后,都和这些老师进行了交流,并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且进行了分析,他们也很开心,对于课题的意义进一步的认可,也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希望这样的事情不会犯第三次吧。

未来

在谈未来之前,是感谢,此次活动确实历练了很多,虽然结果差强人意,连纳米中心的科技创新支持都没拿到,但是过程是充实的。特别需要感谢三位指导老师,研究生部的老师们,预答辩的评委,正式答辩的评委以及组内的师姐等同学们。

这篇博文是小结,算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未来,没有太多的承诺,唯一能做的,就是按要求过好每一天的科研生活。

(明天依旧在路上)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8068-266802.html

上一篇:科技创新项目阶段小结(1)
下一篇:久违的感觉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