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项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xiangyu

博文

开博发旧文【3】:论研究生层面的教与学---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已有 5548 次阅读 2010-7-20 14:1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培养

摘要: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研究生层面上的教与学归根到底就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并从个人角度评述了好学生和好导师应该具有的一些特质。

关键字: 研究生教学 师生关系

据搜狐教育网消息,今年考研人数超140万,创历史新高[1]。原因何在?就业压力。但是3年后研究生毕业时还是会面对求职,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优势在哪?这就牵扯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3年的研究生教育要教给学生怎么的知识和本领,而研究生又该学到哪些安身立命的手段?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本科生是学习书本上已经成熟的知识;而研究生要根据现有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甚至创造新知识,即研究生教育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2]。因此,衡量研究生教育成功与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否具有科学思维。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研究生层面的教与学发生的主要地点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实验室或者教研室,主体则是导师和研究生。研究生层面的教与学换言之主要就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教与学。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导师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评述。

什么是好学生呢?简单讲就是花钱少、成果多的学生,有失偏颇却也是一个评价指标。王宝山教授将研究生从吃软饭到吸骨髓分为5个层次[3]。根据别人的评价思路[4],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觉得一个好学生应该有如下几个特质:

(1)   和导师保持一致。一个课题组有自己一整套的科研体系,课题也有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即使你很能干很有想法,但是如果和课题组原先研究方向偏差过大,结果往往就是除了文章什么都没有留下。同时不能怕老师,在平时有机会要和导师多交流,多向导师学习好的方面。

(2)   勤奋和思路。没有导师喜欢懒惰的学生,而且懒惰的风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进而影响整个课题组的科研氛围;但是只勤奋,每天看很多文献、做很多实验是不够的,需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条理,不然往往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3)   乐观的精神。实验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不能抱怨和放弃,警惕情绪污染,更不能成为污染的源头,而是要把乐观的精神传递给别人

(4)   团队精神。因为在研究生期间接触最多的还是实验室的同学,对你实验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帮助的也是他们,要和他们处理好关系,因为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你,而处在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实验室中对自己的实验也大有好处。

(5)   主人翁精神。要把实验室的家当好好使用,绝对不能有说我反正毕业了仪器都用不到了,在我手里不坏掉就行的想法。要帮助老师管理好实验室。

那么什么是好导师呢?简单讲就是经费多、成果多的老师,但是这是不够的,一个好的导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潜力。王宝山教授将导师分为:雇主、领导、导游、建议者、引导者5个层次。引导者应该是研究生导师的最高境界,他对研究生予以引领、训练、照顾、扶持、传授,造就的是人才,收获的是希望。我个人认为一个好导师需要有如下几个特质:

(1) 理解关心学生。不能把学生当作学术工人,香港中文大学吴奇院士讲要把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成合作者、同事的关系。不仅仅是关心学生的实验,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研究生生涯有个规划,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2) 勤奋和思路。作为一个导师,如果自己不勤奋,怎么能要求学生勤奋呢?同时对课题组的发展要有明确的思路,绝对不能哪个课题热门做哪个而没有自己的特色。

(3) 良好的实验室氛围。一个课题组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决定的, 所以一个好导师要建立起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

(4) 学术地位。需要和国内、国际同行多多交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建立良好的学术声誉。

总而言之,在研究生层面上的教与学,需要导师和学生互相配合,才能真正的把工作做好。


[1] http://learning.sohu.com/20100109/n269471088.shtml 

[2]《论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杨春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2期

[3]《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5个层次》 王宝山 《科技导报》2009年第22期

[4] 《开学了,想对新老研究生说的话》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088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0509-345731.html

上一篇:开博发旧文【2】:高分子华山论剑(一)
下一篇:一个延毕博士的非典型就业

1 赵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