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官学院王立的)科学小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ni 王立不懂科学,特为学习科学而来

博文

走进西方视界的中国汉代“鲜活”贵妇

已有 4488 次阅读 2009-7-14 16:1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中国, 西方, 贵妇, 汉代, 辛追

走进西方视界的中国汉代鲜活贵妇

我一直对考古有着浓烈的喜爱,可命运却让我在人生的转折点上错过了专业选择,到而今落得个只有学习的权力,没有实践的机会。

有事没事总喜欢行使一下这“学习的权力”,于是,我知道出土时外形完好,内脏俱全,肌体丰满,富有弹性,四肢关节活动;解剖时,肌肉组织层次清晰,血管神经完整无损;镜检下组织结构保存也较良好,在某些组织中还能找到细胞结构的尸体,就是 湿尸

于是我体会到:1972116日考古发掘的马王堆汉墓,由文物上的文字表明它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墓。428日,考古人员打开内棺材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好像刚死的鲜尸,她就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这位2000多岁高龄的中国贵妇,在1975年走进了西方视界,震惊了西方世界。

1975,柏克在《世界考古学刊》第7期“The Han Dynasty Tomb at Ma-wang-dui”和保尔2000年所写的“The Wife of The Marquis of Dai”中,中国汉代的“鲜活”贵妇辛追是这样的——我把它翻译成汉语,翻译"回国",以飨同胞:

按照有关中国朝代史书的记载,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猜测长沙市东部的两座小山丘里存在着古代墓葬,直到1971年,考古学家才在湖南省解开了这个谜团。建筑工人在为一所新医院开挖地基时,碰巧触及到了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侯爵家庭的三处坟墓。

19724月开始进行一号墓葬的科学发掘工作,发掘者发现此前已有盗墓者光顾,他们在墓地里打了两个洞,但没能进入木质的墓室。墓穴里有一具妇女的躯体保存得极为完好,她享年50岁,拥有1000多件陪葬品。1973年先后发现了二号墓葬和三号墓葬,进一步增加了通过铭文、印记、竹简判别这些安葬对象的身份和年代的可能性。二号墓葬的主人是利苍,生前官居长沙王的丞相,领地被封在一个名叫的地方,死于公元前186年。三号墓葬里安葬着他的儿子,在他故世20年左右也随他而去(公元前168年),当时大约30岁。一号墓葬主人的死亡时间明显晚于他们,因而被安葬在他们的上方,并由此引起了二号墓葬和三号墓葬一定程度的损坏。保存完好,未受任何外界影响的一号墓葬,属于辛追——軑侯夫人,她既是利苍之妻,又是三号墓葬的主人之母。

辛追的躯体头朝北方,舒展地放置在棺椁的最里层。她身高5英尺1英寸(1.54米),体重76磅(34.5公斤),躯体外面包裹着20层衣物和被褥,最后从头到脚还平整地系上了9条带子,一袭黄色蚕丝长袍覆盖在她身上,长袍上用深红色的丝线刺绣着“长寿”图案。

除了明亮平展、薄纱绘图的服装,丝质摺边的衬袍之外,还有一些丝织服饰也配着刺绣,这些丝织物和服饰质量如此之高、款式如此之多,在汉代的同类墓葬之中实属非常罕见。直到被发现的时候,所有的服饰状况良好,都可以解开。

辛追双手握着两个香囊,手与腿用麻线束在一起,戴着丝质手套,穿着丝质鞋子,两个脚尖向上弯曲着,用天然头发制成的黑色假发上戴着3支发钗和其它29件头饰,面部和双眼盖着两片优质丝绸,尽管眼球已经脱落,但是她浅黄色的面容,有些睫毛仍然栩栩如生。她的耳膜完好无损,嘴巴张得很开,舌头稍稍伸出,口腔里还剩下16颗牙齿,还放进了一小袋生米,这样做非常符合古老葬礼习俗。在其下颌骨后面垫起了一个枕头,以便托起她的下巴。

对辛追的尸体解剖始于1972年。当初,遗体曾被加进防腐剂,待肌肉渐渐吸收后,遗体便呈现出黄褐色泽,可以保存得很好,还具有一定的湿度,软组织甚至包括肌肉和皮肤都还有些弹性。另外,关节保持着较好的灵活性,内脏也有弹性,微观结构保存得相当好。身体的后部可以看出有些模糊,这是胃里的细菌当初引起腐烂所致。由于墓穴处于封闭状态,缺少氧气,所以这种腐烂很快就不能继续下去了。骨骼完整无缺,骨头也处于正常位置,只是有些骨质疏松的迹象。

通过X-线检查,就连鼻部的小骨头都可以看到。所有的内脏器官,不论是构造情况还是显微结构都丝毫无损。动脉中的血液已经凝固——化验为A型血。尸检报告认为辛追曾经至少患有10种疾病,但她并没有衰弱憔悴或者长期卧病在床。虽然她患有冠状动脉硬化、胆结石第四腰椎间隙明显狭窄,以及肺结核等,但没有一种疾病能够直接造成她的死亡。相反,她的胃里存留着138粒香瓜籽,显然是她囫囵吞枣咽了下去,引起了身体机能的彻底崩溃(胆结石恶化),导致心脏病的突然发作。

防腐

根据中国古籍《礼记》(有关礼仪的书)所载,那时贵族的葬礼非常典雅,又繁文缛节。贵族的亲属故世后,遗体必须先用香精(CHANG)清洗,再穿上衣服,裹上长袍。举行葬礼之前,遗体要躺在木质平板上,木板下面还要放些冰或者冷水,然后安放在几层套棺的最里层的棺椁之内,还要注入一些酸性液体,既可起到防止酶变作用,又可发挥防腐杀菌的功能。当中国考古学家打开最里层棺椁时,他们发现辛追的遗体躺在一种深约812英寸(2030厘米)的红色液体之中,尚不能准确地判断出这种液体的准确时间,但从后来朝代轶事的文字记载看,它是一种与朱砂有关的保存方法。马王堆古墓发掘3年之后,在湖北省又发现了一处规模很大的墓址——凤凰山区,从而为解答这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带来了一线光明(见凤凰山168号墓葬,第59页)。

陵寝

在辛追的陵寝之中,四具棺材紧密地套在一起,内部残留的空气变得相当有限,在陵寝封闭的瞬间,有机物的氧化作用很快就把其中的氧气消耗殆尽。在安葬逝者的过程中,还用当时颇具影响的T形幡幌代表天堂,覆盖在最里层的棺椁上。

套棺停放在陵寝的大墓室之内,位于整座陵寝的中央,周围的小间里放进了一些陪葬物品。令人称奇的是,整座陵寝的结构都没有使用铁钉,所有的木材部件均用雄榫与榫眼咬合在一起,或者用木楔子固定。建造这个22英尺(6.73米)长、16英尺(4.81米)宽、9英尺2英寸(2.8米)高的木结构墓室,木工们用了72根柏木厚板(原木)——总计57立方码(43.6立方米)的木材,还铺盖了26块竹席。为了防止地下水的侵害,墓室建在覆盖着白色粘土层的厚厚的沙地上,外围还用10000多块木炭做了一个防水包裹层,厚度在1220英寸(3050厘米)之间。最后再用3英尺3英寸至4英尺(11.3米)厚的白色粘土,堵塞了地下的坑道。

长沙属于红壤地质条件,那里通常既不利于木材,也不利于骨头的保存,因此,要用这种白色粘土和具有隔绝作用的木炭来发挥良好的保护功能,这样做墓室内就会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食品与药品

纺织品、铜镜,以及69个桃木雕塑直接放进棺椁中,还有其它陪葬物品也摆放在四周的墓室里。还有一个多达312片竹简的物品清单,上面列出了一些“本来想要埋葬”但实际上并未确证已经埋葬的东西(其中的三分之二与食物和饮料有关)。

北边的小墓室作为里间,挂有帘幕,摆设着一张竹席,一些饮食器皿,几具木头仆人。西边的墓室放置着化妆用品,几乎都是用油漆涂过的木件,还有家具。东边的那间摆放着扮作演员、乐师和观众的木俑,以及完好无损的48件贮物竹篮,这些配有盖子的编织器皿用麻绳系在一起,有的还用粘土印记或者木质标签记载着物品的内容或者敬奉之人。其中6件装有衣物和纺织品,30件盛有食品,3件放有草药,4件收纳有硬币和象牙。

所有的食品和药品都已得到验明,它们是一些农产品,主要有大米、小麦、燕麦、小米、扁豆、红豆、麻籽、李子、鸭梨、草莓、甜枣、芥菜、生姜和莲藕,装在竹箱或者麻袋里,大多数都有印泥标记,而且保存状态良好,木质标牌上的记载也反映出了这些内容。科学分析表明,安葬的时间可能是在入夏之际,尤其是在李子结出果实的季节。更为重要的是,还发现了许多动物骨头,譬如牛和羊、猪和狗、鹿和免、鸡、鸭、鹤、野鸡与野鸭、麻雀及鲤鱼应有尽有,充分反映出汉代的人们已经享用着各式各样的肉食佳肴。

小包、麻袋、香水包、铜盆和枕头里,大量放置了早期的中草药标本。三号墓葬发现了一些药典,记载着240种药品:兰花、木兰、芳香芦苇、桂皮灰、野生姜等等,其中的一些品种可以用来净化空气。

在发现的竹简上,除哲学题材外,还有关于52种疾病与283种各类中医分支领域的记载——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以及五官医学——也记载着一些当地的疾病。这些记载,为研究早期的中医治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国家法官学院王立教授在科学小筑说事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1172-243491.html

上一篇:季羡林“院士”需要“思想家”这顶高帽吗?
下一篇:戏说古人类学家的“四大绝招”

18 杨学祥 刘玉平 马昌凤 陈儒军 刘进平 肖重发 毛克彪 刘立 吉宗祥 董为 苗元华 马光文 ligang168168 yinglu djiang feiyue2009 pekingking renmin802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