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细节决定认知---从误差的计算说起 精选

已有 7488 次阅读 2021-12-24 12:16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细节决定认知---从误差的计算说起

鲍海飞 2021-12-24

     我有些筋疲力尽了,有好几次都想要放弃了。一个简单的公式,一个小小的计算问题,折磨和困惑了我好一段时间了。

 简短说,这些日子,我一直在研究激光干涉相位测试法,比如,如何测试表面的平整度。文献在原理上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涉及什么太过复杂和艰涩难懂的东西。但就是在最后,根据文献提供的公式、数据和结果,进行计算验证,数据就是对不上。从文献给出的公式,我顺利地推导出了文献所列的误差计算公式,涉及到了三角函数和级数展开。对照相位误差的计算公式,我反复进行演算和验算其所给定的结果,但始终与其给出的结果相差甚大。我又溯源到更原始的英文文献。计算公式就摆在那里,公式依旧是那个公式,也给出了数据和结果。但我还是发现了一个细微差别,两篇文献所给出的数据不同。最新的这篇文献给出的是偏差1度的误差结果,而溯源的文献给出的是在偏差2度的误差结果。让人惊异的是,两篇文献,两个误差的结果居然一样!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在反复研读文献和计算后,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在公式计算中,涉及到弧度与度的选择和使用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和演算,终于得到了文献给出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文献中并没有指出这一点,而且,文献中还特意拿‘度’来说事,而计算公式却是另一回事,结果造成了我的‘弧度’。值得指出的是,实际上,较新的这篇文献给出的1度偏差的输入数据是错误的,而被溯源的那篇文章给出偏差2度的输入数据和结果是正确的。这里原来隐藏着一个小技巧,被溯源的文章,之所以给出的是2度的输入数据,是因为公式中最后可以消除这个系数,从而使计算更简单。

 虽然费尽了周折,但这个谜局终究破解了,我的心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数日的困惑也烟消云散,最后,我推导出物理含义更加清晰的计算公式表述。围绕着这个问题的研究也终于到了一个小节点。

    

     一点体会是,文献研读过程中,公式尤其重要,公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公式中的符号、含义、量纲一定要搞清楚。因为,不同的文献,不同作者,使用的符号不尽相同,含义也就不尽相同。这在文献对比研究中,就容易带来含义上的混淆。另外一点体会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献不能只用眼睛看,还要亲手算,这样得到的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问题,也有助于我们下一步具体实验和应用。进一步说,不管文章作者是怎样的想法,是否故意给读者设个小陷阱,让研读者去推导和留意。但作为深入的研究者,一定要理清思路。

    

    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为什么越到最后越精彩?一种情形是,不仅因其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惊心动魄,更因为,谜底在最后一刻才揭晓。一篇文章、一项研究也是如此,越是到最后才是越关键和越精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越到最后,你就越接近结论部分。结论部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接近真理。但想到没有,你是如何接近真理或者真相的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验证你的结果是正确的呢,有多大偏差或偏离呢?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尤其是误差分析就起到这个作用。数据分析和处理是在一篇文章引言、理论、模型和实验之后,数据分析,不仅提升文章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还将提升文章方法、实施过程和得到数据的可信性。一篇文章,要有深度和创意,如提出了重大的研究方法等之外,数据处理格外重要。误差分析,它能恰到好处的指出误差的来源和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和提升实验方法和过程。

 同工程不同,做工程的,做出一个东西、一个样子就可以了,有图有真相,有用、好用等就可以了。做物理的,是讲究模型和方法的,更讲究如何对数据处理。几年前,获得诺奖的、有关引力波的探测和预言的文章就用到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拟合,才得到了极其微弱的引力波信号。当然,不只引力波,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至关重要。

 从事物理研究,做到最后,最苦的是什么?最苦的就是去验证,验证模型,验证方法,验证结论,数据处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历史上,爱因斯坦于1919年对光线在重力场中的偏折做了预言,但直到1959年才被科学家们所验证。

 做研究最苦的方面还在于,提出和发现有价值、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本身不容易,而解决这个问题同样也不容易,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断刨根问底的深究就更不容易。大家都熟知的圆周率,它是一个无理数。截止到2019年,圆周率已被聪明的研究人员计算到小数点后的31.4万亿位,多么惊人的世界纪录!多少年来,为什么人们一直还在热衷于往下计算它的位数?我想,这不只是用来考验一个人的头脑,他需要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也不是简单考量一台机器的计算能力,它能够计算和存储多少位,而是,人们对这个数本身的痴迷和追求。科学,就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科学研究的最后,是看原理和方法,是看结果和验证,是理论验证和实验验证两个方面,而这一切的背后,大处着眼,需要一定的科学驾驭能力,小处落笔,需要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技巧。细节决定成败,误差提升认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8905-1317970.html

上一篇:遥远星空的呼唤
下一篇:未来物理学的星辰大海

25 宁利中 黄河宁 彭真明 张永刚 李宏翰 武夷山 刘晓瑭 毛善成 尤明庆 张晓良 农绍庄 郑永军 段含明 周忠浩 王安良 李东风 甘阳 李毅伟 吕洪波 汤茂林 陈蕴真 李学宽 冯大诚 杨学祥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