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消渴病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文化层面的解读

已有 1717 次阅读 2021-11-30 20:58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吴童. 消渴病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文化层面的解读.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2):51-52

1  消渴病与糖尿病的共性

关于消渴病与糖尿病之间有无内在的本质的关联和区别,或者说二者的内涵在多大程度上有共性,这个问题在医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就临床特点及症状范围来讲,消渴病是一组慢性综合征性质的疾病,病史长,多呈慢性发展过程,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的特点基本一致。中医的消渴病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但这并不妨碍将“消渴病”作为糖尿病的中医病名而被大家所接受。

2  同组疾病症状视角的差异性

由于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二者还是有所差异的。同样是一组症状,中医关注的是消瘦与口渴,似乎更加注意症状之间的联系,注重的是外在表现的关联性。而西医关注的是多尿,为什么产生多尿?与其它疾病的多尿有何不同?似乎更加注意症状的属性和差异,注重的是多尿的性质。所以,西医要探究这种尿是甜的还是咸的,关注的是糖尿产生原因。虽然这种探究的结果在当时并没有对疾病疗效产生多大影响。中医也观察到多尿的现象,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尿病”,记载在殷代的甲骨文中[1]。发现尿甜现象也并不比西方晚,公元6世纪,中国隋唐时期的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中就指出消渴病人尿有甜味[2]。范行准先生认为尿甜的发现应从发觉津唾中有甜味开始[3]。《素问·奇病论》称之为消瘅。“有病口甘者,病为何得之?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消瘅。”但是这种尿甜的发现因为与临床疗效没有太多的关联,他们就没有进一步探讨尿甜的原因。中医注重的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疾病,把握疾病,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这十分适合于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而西医更加关注事物的性质与实证分析的结果[4]。17世纪,英格兰人Thomas Wills 再次发现糖尿病人尿液有甜味这一事实。1776 年英格兰医生 Matthew Dobson 进一步发现,糖尿病人的血清与尿液一样含有糖分,从而肯定了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事实[5]。18世纪,“Diabetes Mellitus”已被作为糖尿病的专有名词而广泛使用。Diabetes 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虹吸或排出。Mellitus 是拉丁文,意为极甜。1788年英格兰医生 Thomas Gamley 发现胰腺损伤可以引起糖尿病。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Claude Bernard 在糖尿病及代谢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他发现葡萄糖在肝脏中是以糖原形式进行储藏的,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控血糖的作用。当延髓受到损伤后,可以引起糖尿病。1869年德国医生Paul Langerhans发现,在胰腺外分泌腺及导管组织间,有一群很小的细胞团块,不同于胰腺的其它细胞。但在当时,他未能认知这些微小细胞的作用。1889 年另2 位德国医生发现切除狗的胰腺可以引起糖尿病。2 位德国生理学专家 Minkowski 和Von Mering 在研究胰脏与脂肪及消化的关系时发现,去除胰脏的狗,排出大量吸引苍蝇的尿,在这些尿液中含有糖。基于上述实验基础,Edounard Laguesse于1893 年将 Langerhans 发现的胰腺内小细胞团块群命名为“Langerhans胰岛”,并且认为此胰岛具有内分泌功能,其所分泌的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1909年比利时医生 Jeande Meyer 将这种由胰岛分泌的具有降糖作用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1916 年罗马尼亚生理学家 Nieolas Pauleseo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1921 年加拿大学者Banting 和 Best在多伦多也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6个月后用于临床,证实它对糖尿病人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明显延长了病人的寿命。1936年长效胰岛素问世。1965 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随后美国、德国也人工合成了胰岛素。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国医学家发现磺脲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1955 年该药开始用于临床。

在胰岛素发明之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是控制饮食和适当活动,此后广泛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目前世界上正在研究胰岛移植及人工胰岛治疗糖尿病。由于糖尿病的病变特征为高血糖和尿糖,故其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认知结果

中医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把人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任何疾病的发生和诊治都必须从整体入手。这一整体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排斥了结构的观念,认识事物不太考虑局部,也不探究结构。

虽然古代的中国医生发现了胰腺与消渴病有关联,但这种关联不是建立在解剖学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关联。任何个别症状的认识必须完全服从整体,不能独立存在。所以,不论认识生理或病理现象,都只能从这一整体的全过程去考虑,不能通过个别的认识连接实现整体认识。中医学对任何一个生命和疾病现象的认识,都只能从整体的内外无限性给以说明。自然观念也是中医学贯穿始终的主导思想,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最后达到天人合一。强调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不主张人为的干预。这里值得肯定的是突出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并具有共性的思想,然而它忽视或淡化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对特殊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就不利于弄清和解决特殊性问题。因此,中医学就极少有实证方面的研究,更谈不上受控实验方面的研究了。强调实用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特点,中医学一直都贯穿着很强的实用观念。中医学的理论都是贴近临床问题的,都是与临床直接相关的。生理问题无法独立研究,也无法独立存在。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一旦与临证分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再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直觉观念也在中医学中有所体现。重体悟参验,是中国人认识和思维的传统模式,不注重逻辑思维形式的建构与表述,才铸成了“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直接顿悟或可有助于创新思维,但不求逻辑思维形式的严整性,对认识和观察客观事物终究是弊多利少。基于上述诸多缘由,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始终徘徊在症状的关联性上而辨来辨去,并不去深究这种症状性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其结果是证越辨越多,药物配伍越来越繁杂。对疾病问题的研究只能是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对解决疾病本质问题的认识。虽然也有一些通治药方,但依然显得缺乏特殊的针对性。

在古代希腊自然哲学的认知领域,无论是关于物质构成的“四根说”或“种子说”,以及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最终都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转移到物质结构的认识层面上。这种从整体论到个体论的转移,不仅仅是认识层次的变化,同时也是认识方法的变化。如果说整体论采用的是综合法,那么“原子论”用的就是分析法。近代科学总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分析法或分解法。认识层次的逐渐分化是近代科学的一大特点,而这个思想最初来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没有原子论也就没有今天的各门学科。古希腊人喜爱几何、数学,注重逻辑推理的方法,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就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西方人也十分注重观察和实验方法的研究,而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就是以科学实验与数学逻辑推理证明的完美结合。这一切的文化层面的取向,决定了西医从观察多尿现象到发现尿液中有甜味,再进一步发现糖尿病人的血清与尿液一样含有糖分;从观察胰腺损伤可以引起糖尿病到发现胰岛所分泌的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致最终发现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物是胰岛素,使得糖尿病这一认知始终处于扑朔迷离状态的疾病,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4  结 语

当今的时代是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也是中西医学重新整合的时期。两种文化、两种医学各具特色, 西方医学具有实证实验分析的优势;就中医学而言,具有几千年的治疗经验及实践的基础。如何搞好这方面的数据挖掘、整理提高的工作,是中医学的优势。中西医联手有可能更好地攻克糖尿病(消渴病)这一世界医学难题,相信这一天会早日来临。

参考文献(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4585.html

上一篇:[转载]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百年历史简直是一部大戏
下一篇:[转载]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研究进展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