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香山科学会议•中医药系列》(2):针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已有 2158 次阅读 2022-1-14 09:0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704:针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科学与国际化的融合

——香山科学会议第704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针灸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全球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针灸在人类健康维护中的价值得到公认。针灸也是我国在国际上能够主导发展方向、引领学术潮流并取得突破的原创性学科,其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也逐渐被认识。但针灸医学在现代医学和国际化冲击下,面临的“内忧”和“外患”也逐渐显现,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均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迅速的国际化面前,如何保持针灸学特色,彰显针灸疗效,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是针灸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对未来针灸临床评价、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针灸理论科学化研究梳理出具有共识性的方向,并为进一步酝酿针灸国际大科学计划打下基础,2021629-30日在北京召开了以“针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科学与国际化的融合”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04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杨龙会研究员、刘保延主任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方剑乔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研究员共同担任执行主席,汇集了来自国内外近20家单位的40余名针灸医学、临床研究方法学、统计学、神经科学、免疫学等领域专家学者,聚焦针灸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围绕1)针灸学传统和现代碰撞的焦点;2)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研究范式;3)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内涵三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主题述评报告

景向红研究员以“针灸研究——东西方的碰撞”为题做了主题评述报告。着重指出了随着针灸的国际传播,针灸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数据缺乏,成为针灸学科发展的“瓶颈”。国内外针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数量持续增长,同时也提出了各种问题和质疑。她的报告比较了中西方针刺RCT的研究目的、方法、参与者等方面的情况,提出在循证医学的框架下,应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再根据研究方案成熟度,开展阶梯递进的临床研究;并在不同研究阶段根据研究目的设置明确的实施指导和报告规范。同时提出如何全面认识穴位的研究是针灸学科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科学问题,还要深入探讨穴位对机体局部、远端及全身调节效应规律。美国SPARC计划注重研究刺激外周神经对机体功能的调控和转化,这对针灸基础研究将是一个有力推手。

讨论中与会专家提出,在当前针灸国际化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背景下中医针灸如何发展?传统针灸体系是否要保留它的完整性、独立性?我国能否保持针灸学科的优势?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对于临床研究,要还原针灸临床疗效的特点,明确针灸优势病种,明确针灸有效但也有限;对于针刺引起的心理效应,包括安慰效应,目前的临床试验设计还无法严格区分,而且针灸的治疗作用是包括了心理因素、安慰效应以及刺激引起的生理效应等综合结果。对于基础研究,为应对美国SPARC计划,应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吸纳工程、信息等专家的加入,并进一步加强更加符合针灸特点的仪器装备的研发。基础与临床结合方面,应该找准临床的关键制约问题去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否则难以深化和持续。

二、针灸学传统和现代碰撞的焦点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针灸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的中心议题报告,他提出穴位是医生诊治时的临床发现,并非健康人群的天然存在;其特异性依附于因疾病所牵涉的靶器官,离开相应靶器官的穴位原则上不具备特异性,甚至不具备穴位的特征。应该从靶器官病变导致的牵涉性体表反应区来认识“穴位”的起源,体表这些部位出现的“感觉异变”特征称之为“穴位敏化”。穴位必然与机体的病理过程相生、相依、相应、相克,在生理情况下穴位不具备显现的要素,只是功能“潜伏”的穴位。这种靶器官病变专属体表部位出现的牵涉性感觉异变区才是针灸“穴位”最重要、最基本的属性,是一对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cross-talk”的“合体”,不能支离。穴位的存在具有天然“特异效应”禀性:专属于特定靶器官“交互响应”的体表位域——离开靶器官,穴位的特异性“特质”不存。

与会专家还分别作了题为“腧穴的特效和共效研究”“穴位重新定义的科学价值”“针灸国际化与针灸理论科学化的思考”“西方医学针灸发展对中医针灸的启发”的专题报告。

在讨论中,与会专家指出,就针灸的问题而言,有市场需求、学术驱动和社会驱动等不同类型,这些需要分开讨论。西方针灸研究带来的思考,在现代医学体系框架下值得借鉴。目前中医乃至针灸领域比较固步自封,学科交叉太少,还需要进一步融合发展。针灸研究和针灸的国际化一定不需要捍卫性的前提,要抛弃阵营,科学地看待传承和发展。同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发展脉络不同,文化源流不同,对针灸的接受、应用、调试和发展途径自然也不同,要接纳和尊重多元化的针灸发展;在行业共识方面,在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在针灸优势病种方面,需要整合资源,聚力攻关。中医是一个复杂性科学,人体在整体性的基础上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现代科学背景下针灸的发展还需要考虑是否保持其完整性的问题,不能仅限于研究其科学性,其作用的空间、结构、方式、时间等问题都不容忽视。

三、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研究范式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的制定”的中心议题报告。他提出随着针灸国际化,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却失去了话语权和主导权。虽然针灸疗效是根本,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和体系,没有适合的研究范式,而目前看来照搬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并不适合。基于以上情况提出了有关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的几点思考,包括对相关研究范式不同环节和细节的具体分析;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特点;技术平台、研究机制的思考与实践;研究团队、方法论和方法学支撑并结合针灸实际;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和评估规范;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处理结合个体化辩证疗法后处理等。同时面向未来的针灸临床研究,他提出了针灸临床研究的“阶梯递进”模式和“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策略;研究工作中要将针灸临床特点与临床评价原理和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相结合;要多产出一些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证据;构建兼顾针灸临床特点的标准化针灸临床评价体系;促进针灸临床评价成果的后期转化等。

与会专家还分别作了题为“针灸RCT临床研究方法”、“针灸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十项建议”、“针灸RCT的现状:影响疗效的因素”的专题报告。

在讨论中,与会专家指出在现代临床研究的热潮之中,针灸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其治疗方案涉及的因素众多,研究的异质性大,而目前针刺Meta分析很难得出结论,针灸RCT设计和针灸特点的结合都还存在很大问题,相对于验证针灸纯疗效的ERCT试验,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更适合针灸。而目前大多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假针刺方式设计欠佳,并没有和针灸真正区分开,安慰对照方面也不是无效的安慰,造成所谓“真针不真,假针不假”,难以得出结论。因此,针灸临床研究需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研究范式,从设计的规范化到针灸特色化的综合把握、盲法和安慰剂问题、疗效评价指标的客观性问题、名家经验传承和个体化问题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读问题等入手解决研究范式问题。临床研究也要重视基于传统针灸经典,经典和临床结合,提供理论证据,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同时,研究队伍的水平提升也很重要,目前从事针灸RCT研究的学者很多,但真正掌握和精通的较少,要建立针灸临床研究的GCP,对研究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

四、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内涵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传统针灸的精华及可能的偏倚”的中心议题报告,他提出传统针灸的精华,应包括两个侧面:一是基础理论方面,重点在于真理性认识;二是技术理论方面,重点在于实用性。对针灸精华的认识、判定,需要基于对针灸疗法特点、特性的认识,能否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则影响到对针灸自身的清晰认识。对“精华”的判定,要看评价的依据、标准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还取决于研究者的立场与方法,有相当的主观性。精华是从整体提炼/选择的部分。完整呈现传统针灸不是按照现在的认知去先行剪裁取舍,这是基本方法和态度,也是选择精华的前提。而精华的确定,就意味着明确研究的着力点,决定研究的方向、重点,在理论体系构建上决定了范畴取舍与结构关系。要努力秉持历史观和实事求是,尽可能跳出原有学术视界,在更大背景、更宽视野下去看待与判断。

与会专家还分别作了题为“基于理论视域的针灸医学发展思考”、“经络理论的演变和临床应用”、“基于经典的腧穴理论演变及其应用”、“经络学说的价值和意义”的专题报告。

在讨论中,与会专家指出要正确和全面认识针灸学的理论内涵,对针灸理论中涉及的相关定义要明确是基于怎样的语言背景和认知前提下的。在经典的针灸理论之外,要鼓励一部分人用现代的科学语言研究和解读针灸,以比较学串联两极。中医相对于西医的一个核心区别在于其有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系统理论支持,所以正确认识继承和发展更为重要。但是需要反思的是现在学界很多歌功颂德式的研究和宣传,不够理性和客观,应该摒弃。国内学者应当首先在科学阐述腧穴内涵方面达成努力方向的共识,要多学科交叉,提高针灸在国内的认可度,团结国内的中西医共同参与,以各类指南的制定为抓手全面推进合作。对于针灸学科本身来说,质疑是发展的必经途径,我们须引进国际上更多元更前沿的方法来根据针灸特点进行改造,而最终关键在于如何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针灸。

五、会议小结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针灸国际化及现代科学的发展,给针灸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急需对本学科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凝炼。

在针灸国际化和海外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针灸学科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势态,如何确定针灸学科的健康发展方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针灸学科来说,目前全面学科交叉发展的时机还未到来,首先需要学科自身理清问题清单,对理论问题,科学问题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等诸多问题进行凝炼等。针灸学科相关教材的固化陈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这些固化的内容使得学科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在理论层面,需要传承精华,梳理本学科的理论概念、体系范畴,对针灸理论内涵进行现代表达、科学组织与系统构建,阐明针灸诊疗规律。在基础科学问题的凝炼方面,要注重结合传统理论认识和临床疗效,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技术,为学科发展奠定科学基础。在这方面,美国NIH的“SPARC计划”和“干针独立”事件等对针灸研究有深刻启示,明确神经环路,明确体表激痛点的病理改变及其和疗效的关系,也是研究穴位效应的基础。穴位研究的数据要由我们主动完成。在临床研究方面,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临床研究范式,不断完善和构建研究方法等,提升整体研究水平。临床研究结果要经得起重复和考验,才能实现更好地转化。要遵循学科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秉承科学精神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总体来说,理论、临床和科研的三驾马车如何能够不断碰撞,互相提升是未来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思路。应该深入开展针灸基本理论研究,不断更新认识;揭示针灸穴位对机体功能调控规律及其科学机制;构建符合中医针灸特点的国际公认的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和证据体系。最终形成一个理论结构清晰,科学基础明确,临床证据充分,既传承精华、又守正创新的现代针灸医学体系。

资料来源:香山科学会议网

http://www.xssc.ac.cn/waiwangNew/index.html#/xsscNew/homeNew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0967.html

上一篇:[转载]《香山科学会议•中医药系列》(1):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的科学基础
下一篇:[转载]《香山科学会议•中医药系列》(3):解析人体信息能量网络机制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