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香山科学会议•中医药系列》(9):循证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学科交融

已有 1365 次阅读 2022-1-20 18:1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S49:循证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学科交融

——香山科学会议第S49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2019530-31日,以“循证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学科交融”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S49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聘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李幼平教授、中国工程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王辰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研究员、河北医科大学丛斌教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以及科技部、教育部、中医药管理局、自然科学基金委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循证科学与中医药学”、“循证科学与教育学”、“循证科学与法学”、“循证科学与管理学”4个中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结合循证科学在各领域的实际需求,探讨循证科学的前瞻性、创新性与应用性,共商循证科学发展的理论要点,搭建循证科学战略性研究与产业化平台,促进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和实践的模式升级。

李幼平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循证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的主题评述报告。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社会综合治理的迫切需求,依靠单一学科知识与访求解释和改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弊端日益突出,呼唤借鉴多学科视角,整合其见解,形成更加综合的理解以拓展认知。1992年,循证医学工作者在JAMA发表《循证医学:医学实践教学新模式》标志循证医学正式诞生,经过27年发展,循证医学形成了“科学快速处理海量信息,生产、合成复杂问题综合干预证据”的核心科学内涵创新模式,并在需求驱动下带动其他学科领域,突破学科界限,借鉴循证医学的核心科学内涵,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这种超越医学实践和研究范围的广义循证观可以定义为“循证科学”。知识整合与转化应用成为各学科的时代需求,循证的优势理念和方法顺势拓展至其他学科,积极探索实践模式,成为学科间交叉汇聚的载体和机制。从循证医学到循证科学的发展是满足新需求的新供给,不仅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也体现了当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

一、循证科学与中医药学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 “循证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中医学具有深邃的哲学基础。从象思维看待知识,河图与太极图展示了由混沌而来的一阴一阳化气成形,既包括具体的万事万物,也包括了心灵概念。从而决定了中医形神一体、动态流转的整体——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及知识的多态性。当前中医药继承发展传统历史的中和文化,积极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接纳循证医学、叙事医学方法研究中医药,也需要继续考虑中医证候象思维的哲学基础,重视以证统病的证候时空变化观念。

20年以循证医学方法研究中医药临床疗效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疗效证据,发展了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学,逐渐夯实了循证中医药学。作为现存最大规模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学①更需要可靠的信息支持系统以整合资源、合力克服循证中医药发展中力量分散、信息储备不足等问题。②探索中医特色创新方法势必带来新的实践和体悟。循证中医药既重视证据,又不限制获得证据的科学方法,将成为中医药接洽新方法研究疗效的开放平台,这种以系统论连接还原论的方式将是循证中医药的未来发展趋势。③循证科学在中医药的成功尝试是循证科学理念向自然、人文科学领域扩展的重要示范。

与会专家还作了专题报告“循证医学的哲学反思”。医学决策相对于临床决策而言不只是一个科学推理过程,不能陷入证据主义的泥沼。证据是客观的,但证据的解读(解释)却是主观的,要想弥补两者的落差就应该要证据,不要证据主义;要循证,也要辨证。认为循证医学需要哲学反思:不仅应提供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证据,还应综合分析其他影响临床决策的因素(伦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帮助。循证医学应该回望历史,回归人性(照顾),回应当下挑战,回答未来呼唤。

二、循证科学与教育学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医学与医学教育模式的演化”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从医学模式的衍变可以看出,医学既是科学,也是多学,更是人学,强调学科交融是医学的多学科性较突出的特点,为了使医学易于与多学科结合,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医学人才。对比美国医学人才培训体系,我们提出完整的临床医生培养体系(5+3+X+继续教育),但目前国内八年制医学教育定位模糊、培养模式及方式参差不齐、毕业后教育的衔接问题尚待进一步完善,医学和医学教育模式及循证医学都值得我们通过“循证”和“思辨”加以思考和完善。

三、循证科学与法学

与会专家作了题为“构建法医证据体系的科学基础”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法医科学主要功能是为司法提供科学证据,是关于法医学理论和技术的知识体系,与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都有广泛交叉。法医学技术具有准确性、稳定性和鉴识性,法医学学科知识不是其他相关自然学科知识的简单组合,必须在理论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法医检案技术,构建法医证据体系的科学基础。同时提出12方面的展望,特别是争取在“量子科学的法医学应用”及“构建和完善法医诉讼证据结构和标准体系”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与会专家作了专题报告“法学与循证科学的交叉研究”,指出:①传统法学研究目前缺少必要的途径、技术和手段来直接回应现实法治决策的有效需求,②基于数据和证据的循证方法与法学结合形成的循证法学,以解决法学领域中的问题为导向,把决策置于证据之上,借鉴循证方法的科学性、目标的靶向性、知识的系统性解决法律问题,有助于改善过于依赖价值推演与主观臆断的法学研究现状。③循证科学与其他传统学科的交叉研究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①尽快确立其学科架构、完善定义概念、构建科学的方法学体系;②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以进一步推动循证与各学科的发展。

与会专家还作了“循证科学:医事法学与循证法学”的专题报告,指出:①医事法学与循证医学具有理念同源、思维同根、证据同本的特点,是基于“法”之视野看医学的产物,是基于证据思维形成的学科。②推进医事研究,推动法制医疗,是包括但不限于医学、法学和更多学科的共同职责。③最终实现维护和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是医事法学的追求,是循证医学的责任,更是循证科学的目标。④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循证科学的证据来源、证据形式和如何定性。

四、循证科学与管理学

与会专家在“信息时代的健康与医疗服务管理”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中提到: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对现有健康服务模式带来巨大挑战。①以循证管理为思维指导,形成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健康服务业态,重新规划医疗服务模式体系。②建议:出台制度、确保政府投入;充分依靠高校资源,加快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基础平台建设,特别是大数据分析平台、超算中心等;密切关注伦理、数据共享与安全问题,明确数据共享与伦理原则。

与会专家在专题报告“循证社会科学:助力我国智库建设”中指出,循证社会科学是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通过理论、研究、决策和实践的转化, 最终达到学科更专业、决策更科学、服务更有效、对象更满意的目标。通过列举国外大型智库中循证决策的运用及分析国内智库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①循证理念对我国智库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体现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决策的科学性、透明性和保持政府决策独立性。②通过分享“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数据转化平台”,希望尽快完善循证理念和方法与智库的结合,促进中国智库建设和发展。

与会专家还作了“循证监管科学:循证科学与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的结合”的专题报告,在介绍医疗器械、监管科学、循证科学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①将监管科学与循证科学相结合,开发新的工具、标准和方法评价所监管医疗产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和性能,为审评和监管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有效提供科学依据。②为制定创新医疗器械监管政策提供循证证据,加快高端(尤其是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国产化进程。

与会专家在“发展药品监管科学,促进循证科学监管”的专题报告中强调:①发展监管科学是我国新形势下药品供给战略的需要,建立发展监管科学是促进循证科学监管的基础,也是制定和修改政策法规、技术指南、技术方法、先进科学技术转化及开发新产品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②应该强调规范管理和科学监管,产业发展管理层面必须完成由新医药产品研发全过程评价路径的“监管科学”到“科学监管”的转换。③建议在领导、组织、协调和战略方面制定计划,组织立项监管科学研究,以支持监管科学研究向应用研究转换,为科学监管提供依据。强调监管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最终实现监管科学到科学监管的转化。

五、会议小结

本次会议对循证科学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激烈讨论,对是否可以用“循证科学”名称代表广义循证观尚未达成共识。但与会专家一致认同①循证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②认为在进一步提炼思考的基础上,可在多领域进行推广与发展。

1. 关于“循证科学”的概念:多位专家提出此概念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来自国际学者的共识,才能使广义循证观的实体概念落地,达到普遍化认识——包括理念方法的尝试和中英文名称含义的进一步推敲。

2. 关于循证医学到循证科学的发展:①循证医学、循证中医药学20余年的发展和成果值得肯定,也需要反思,尤其是循证中医药方法学的深入探索。但对于②把循证理念及方法从循证医学直接拓展到其他领域,专家提出应谨慎。

应重视循证的学科平台效应,进一步总结提炼循证医学、循证中医药学既往发展实践经验,夯实循证理念推广的理论基础。

3. 关于广义循证观的未来发展:循证理念在法学、教育学、管理学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但尚不足以支撑循证科学建立学科和共性方法学。

多个专家提出应积极实践探索广义循证观的未来发展。①循证科学以实践为先,寻找合适的启动点,由好的研究实践逐渐扩展;②建立循证科学相关组织,开展单一学科循证探讨,通过具体项目培养人才;③建立系统性循证科学研究平台,从人才梯队、知识体系、理念方法着手不断推进,探索广义循证观可能的理念深化和发展路径。

资料来源:香山科学会议网

http://www.xssc.ac.cn/waiwangNew/index.html#/xsscNew/homeNew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1909.html

上一篇:[转载]《香山科学会议•中医药系列》(8):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及应用
下一篇:[转载]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复方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