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新理论:桥梁原理,揭示机制、解释现象、走向科学理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Ⅱ)

已有 1640 次阅读 2022-1-26 10:2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乔明琦,高冬梅,郭英慧,王杰琼,薛玲. 新理论:桥梁原理,揭示机制、解释现象、走向科学理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3):460-468

摘要:围绕"为何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理论"这一上篇的主题,从理论本身条件展开探讨。在明确理论与知识及科学理论与科学知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述理论发展途径及其评价标准,比较中西医学理论发展的方式,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评价和发展提供参照。依据卡尔·亨普尔的"桥梁原理",抽象概括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的"五大桥梁原理"及"一门逻辑学保障原则",并阐述其作用。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三层五级,树状结构"理论框架,展示该框架下11条原理及概念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照科学理论的作用和评价标准,分析论证其科学合理性,并进一步展望其发展方向。

如何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重大理论问题,需全面深入探讨。上篇主题为“为何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建立什么样的理论”分为 3 篇论文,分别从概念、理论和学科角度回答这一问题。上篇论文已从概念角度、有关政策和学术界认识即外部环境的条件做出论述。本文从理论角度及理论内部的条件做出进一步阐明。下一篇将从学科角度,学科发展的外在条件与自身规律,学科发展共性规律与各学科各自规律,进行深入分析。

1  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1.1  明确概念:理论与知识、科学理论与科学知识

理论是科学理论及医学和中医学理论的上位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是高等医学院校师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如何理解理论和知识的概念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如同上篇论文所指出,为全 面把握概念 ,应从其标签、理论定义和操作性定义三方面去分析理解[1]。本文非专论概念,为使行文简洁,主要从词义和操作性定义两方面做出分析。

1.1.1  理论与知识

国内文献未检索到理论定义的研究报道。依据有关词典分别论述:“百度百科”分词语含义和哲学名词:前者,指在某一活动领域,如医学或音乐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或经过对事物的长期观察与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后者,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定义为:由逻辑或数学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是对经验现实的某一领域或现象提出的解释。

国际上相关文献非常多,对理论的定义多达数十种。选取被引用次数为 348 的 Wacker J G 论著[2],作者概括近年代表性观点后认为:任何理论的定义都要回答研究者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论的定义包含四要素:定义、领域、关系和预测,即回答问题是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过去应当是什么,将来会怎样。

由此可知,理论就是对问题的解释和预测。这一解释和预测,通过相关知识表达出来。

如同理论的定义,知识定义的论文国内文献未检索到,仅检索到关于显性和隐形知识分类及其定义的探讨。“互动百科”认为:“知识”为说出可以准确应验的话和辨清事物形状细节。哲学上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心理学上,指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概括为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有道词典”解释知识是概念的联结,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可能是关于理论或实践。

关于知识的定义国际文献很多。Abhary K 等[3]概括关于知识定义的代表性观点,认为:知识是由理论和假说构成的体系。De Jong T[4]在其论文“知识的类型和质量”中提出,以“知识的深度和表层”来评价其质量,有深度的知识代表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属于高质量的知识。因此可认为知识是由理论和假说以及概念和信息形成的体系。

由上可知,知识包含了理论,理论是知识中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的部分。

1.1.2 科学理论与科学知识

检索阅读国内外文献关于这两概念,Gordana D C[5]认为科学理论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可重复实验和测量的系统研究而形成,并且能够描述和预测所观察的对象,包括构成这一知识体系的任何特定分支,如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或天文学等,科学理论的语言必须是精确和有意义的,以便其他人可以测试它们。

与上述理论的定义相比可知,科学理论除具有理论解释和预测功能外,还具有可重复性实验和测量,以及语言精确能经得起检验等特征,这些特征可明显区别非科学理论概念,这正符合概念科学定义模式,即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的区别特征*。因此,是一个值得引用的概念定义。

Gordana D C[5]在论述其观点的同时,列出著名的科学哲学家 Karl R P 的观点:“我们不能把科学(理论)看成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作为一个假设的系统或系统的猜测”。卡尔.波普尔是创建著名的“科学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观点的科学哲学家。这一观点表明,科学理论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

由此可知,科学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其为抽象概念的联结。需要区别命题知识与非命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前者是知道某种情况,给出重要的理论认知,后者则是知道做某种事情。

1.2 科学理论如何发展,有何作用,怎样评价

为生动直观的了解该问题,先看个典型案例:糖尿病与消渴——关于中西医学理论发展的比较及启示。见图 1、图 2。

1.png

图 1  1922 年一位胰岛素不足的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前后的照片

2.png

图2  糖尿病诊断与治疗管理的里程碑

现代医学在糖尿病认识及防治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突破,主要得力于基础研究的重要发现:从1923 年发现胰岛素,到 1992 年发现胰岛素有关蛋白可逆磷酸化的生物调节机制,共计 7 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医学奖[6]。

中西医内科七版教材“消渴”与“糖尿病”的比较如表 1,中西医对该病的诊疗差距明显,但对导致差异原因的认识因人而异。因此得出以下启示:回头看,还是向前看。对比两书论述,《中医内科学》多引明清医家论述[7];《内科学》多取自近年研究进展或新建立的标准[8];靠经验,还是靠科研?《中医内科学》论述主要依据前人医家经验;《内科学》则主要依据科研进展;来自临床观察或是基础发现,中西医的取向,依然是前后之异,最终的结论:只有遵循前者,才能取得发展突破。

1.2.1 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假设-检验-发现认知

面对研究对象,提出科学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假设,围绕假设设计科学检验,由检验研究获得新发现,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带来科学理论的创新,这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途径。

纵观科学理论的各分支学科,无论是生物学还是 分子生物 学、生 理 心 理 学 还 是 认知心理学、现代医学的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是通过上述途径而取得迅猛发展。有关科学问题与科学假设,需要进一步探讨。详见本文作者近期将发表的另一系列论文“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Ⅳ:关键科学问题,复合概念的逐层分析及其评价、中医理论体系 框架的研究 V: 科学假说与 其检验和评价”。

1.2.2 科学理论的作用:解释、预见、应用

关于科学理论的作用又称其为“功能”或“价值”。英文多用“role”一词来表达,如“The Role of Theory and Theorising in Design Science Research”[9]、“Ro le Functions, Mechanisms, and Hierarchy”[10],意为“角色”。因此,称之为“作用”较为合适,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概括众多研究认识,科学理论的解释、预见(又称预测)及应用三大作用最受重视。简析如下:

解释作用即能够在科学语境下,分析说明理论所反映的现实是什么,为什么会是如此。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由“SARS -CoV”病毒所引起,这一经检验研究确认的理论认识,说明“SARS”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相比之下,如果应用中医学的“戾气”致病来解释,则达不到这一“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的作用。

表1  中西医内科教材关于“消渴”与“糖尿病”比较

3.png

预见作用即能够预测已经存在但尚未发现的事实。如元素周期表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

应用作用即在其理论范围内,具有指导实践和研究的作用。例如,上述“SARS”理论指导对其治疗及新的研究。

知晓以上科学理论的三大作用,为下面现代中医理论的评价提供参照。

1.2.3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符合逻辑、反映事实、可检验性与简洁性及与相关理论一致

“与相关理论一致”,又称为“外部相容”,是指该理论的原理及其概念要求与其相关理论的原理及概念相互说明而不矛盾。例如,病理生理学中对细胞代谢紊乱的阐述,需要与细胞生物学中细胞代谢原理相一致。这一评价标准,源于上面所论及的“科学理论是统一的知识体系”。“统一”标示着其下各分支学科理论彼此渗透及相互说明。再进一步分析,该标准是第一条标准“符合逻辑”的自然延伸。

符合逻辑主要指符合演绎逻辑,保障大前提下的各个小前提及其推理结论相互印证[5]。

1.3  中医研究新发现,孕育新理论

1.3.1  中医现代研究的重要发现

众所周知,肾脏象研究发现并证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靶腺轴的功能变化与肾主藏精主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肝脏象研究取得重要发现: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由脑内相关脑区功能活动来实现;肝疏泄失常所致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肝气逆证、肝气郁证患者相关脑区功能活动显著改变。这一重要发现为“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脑内相关脑区功能调控而实现”的科学假说提供充分科学证据,见图 3、图 4。

1.3.2  孕育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由上述科学理论的发展途径可知,科学发现是产生新的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理论的重要源泉。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肾脏象和肝脏象现代研究所取得重要发现,均属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与此相关联,其它脏象以及病因病机和防治等现代研究,均取得重要发现和理论认识上的新进展。问题为何时何人采取何种方式,将其诞生出来。

4.png

图 3  正常受试者诱发“愤怒”靶情绪激活脑活动区域

5.png

图 4  任务态病例组与正常组脑激活部位比较

2  创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理及逻辑保障

原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规律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因此,原理是对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的抽象及其表达。

上述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第五条“外部相容”,要求一个科学理论应当与其相关理论的原理及其概念相一致,从而保障整个科学理论的统一。众所周知,传统中医学及其理论一直处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之外。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目标,是走向现代科学理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反映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原理来沟通,这一原理就是下面的桥梁原理。同时,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还需要满足上述评价科学理论的“符合逻辑”这一标准,这是其走向现代科学理论的必不可少的保障。

2.1  桥梁原理,架起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通向现代科学理论的桥梁

2.1.1  桥梁原理的含义及其应用

桥梁原理,出自德裔美籍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亨普尔所著《自然科学的哲学》。该书指出,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原理有两类:一类叫作内部原理,这类原理描述理论所设定的基本实体和过程以及它们所遵循的定律;另一类叫桥梁原理,这类原理表明那些基本实体和过程是如何与我们已经熟悉,并且也正是理论需要说明、预测的经验现象相关联的。没有桥梁原理,科学理论就失去了对具体现象的说明力,因为失去了与具体现象建立联系的手段[11]。

简要来说,桥梁原理就是解释内部原理所描述实体和过程呈现的规律性现象的理论。可指一门学科所需要解释说明本学科规律性现象机制的基础相关学科的理论原理。例如,病理生理学的细胞代谢紊乱,需要细胞生物学中细胞代谢原理来说明,后者就是其桥梁原理。再如,前面所提的“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脑内相关脑区功能调控而实现”科学假说,需要神经科学的脑中枢脑区定位及功能的相关原理,来说明肝疏泄调控脑中枢相关脑区功能活动机制,这相关原理就是桥梁原理;唐文富等[12]提出的“方剂代谢物组 学新假说”,需要生理学的物质代谢理论和基因组学的相关原理,说明方剂代谢物及组学的的含义及机制。前者就是后者的桥梁原理。以上表明,桥梁原理在各学科理论解释中多有应用,其可简要概括为“是支撑一门学科理论的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原理”。

2.1.2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五大桥梁原理”与“一门逻辑学保障原则”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在现代科学水平上概括中医现代研究最新发现及认识,研究并阐明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与其功能机制、病因发病病理机制及其防治原则作用原理机制的知识体系。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及其生命科学所面对对象都是人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改变。中医学对此虽然有其独到认识,但其缺陷和不足显而易见。中医学要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要建立,无疑需要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原理的支撑,并由此搭起与现代科学理论沟通的桥梁。再者,中医从基础到临床以及中药和复方的现代研究,都是借助现代科学认识而开展,所取得现代研究发现及其应用和理论成果,都不能够脱离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只是迄今尚未有对此做出理论上的概括。

为此,本文抽象概括出如下“五大桥梁原理”:①产生机体生命现象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应用这一原理,引导中医学对人体五脏功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探查,揭示五脏系统的生物学结构,深入认识其功能活动特征和规律。②构成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表现内在机制的生理学原理:应用这一原理,深入探查五脏功能系统的作用机制,阐明五脏功能表现从器官组织到细胞分子不同层次水平的作用机制。以上两条,是前期提出的“以象测脏变为探查内脏,司外揣内提升为揭示功能机制”假说的发展。中西医和生命科学学界所认可的肾脏象、肝脏象和脾脏象的现代研究及其新认识,无一不是遵循这两条原理所取得。③心理活动由脑机能实现的心理学原理:心主神志与肝调畅情志所涉及的心理活动,均需要借助这一心理学原理,来深入探讨和发展。④病因发病及其传变规律的病理生理学原理:当今时代,中医诊疗禽流感及各种疾病,脱离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基本认识难以为继。中医病因病机学亟待发展创新。需要这一原理的引领和支撑,促进自身理论的创新。⑤产生防治效应的药理学原理:中医防治理论的应用效果涉及锻炼、推拿针灸等多个方面和手段,但确定无疑的是中药及其复方是最为主要的手段。现代药理学药效学基本原理,支撑并引领治则治法研究。以上五大桥梁原理,引导中医现代研究日益深入,解释研究新发现的理论意义,架起与现代科学沟通的桥梁,并为现代科学和医学增添新的认识。

任何论文立论及任何思考推理,符合逻辑并不一定保障其论断结论正确,但违背逻辑,则是必错无疑。学术界公认中国传统文化有零散逻辑论述,但未产生逻辑学。传统中医理论中逻辑谬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比比皆是,如阴阳学说中明确表述“水为阴,火为阳”;而六淫中火(热)下则又称“火热皆为暑性,二者相较,热属阳,火属阴”;对照“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中,外感火热与火热内生,外感湿邪与湿邪 内生,诸多违背逻辑的矛盾之处[13]。

因此,中医学需要逻辑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创建更需要逻辑学,至少需要一门形式逻辑学,尤其是演绎逻辑推理原理,有助于认清概念体系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其后形成标准术语集奠定基础;保障其理论原理和经验定律的揭示与阐明,经得起逻辑检验评价,并保障上述桥梁原理,能够解释其内部定律并沟通外部相关科学理论。

3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构架:“三层五级,树状结构”

该构架是深入分析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体系构成而提出,是对该理论体系的整体勾画,奠定其后具体阐述的理论框架。

3.1  三层结构:理论主体、学科基础与科学理念

理论主体:指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本身,如同大树主干,是其“树状结构”的主干。主干的各个分支,则指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上的各学科。同时预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概念将延伸到各学科的知识之中。

学科基础:指支撑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基础学科。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现代药理学、心理学及逻辑学。如同树根,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由此根植于现代科学理论的相关学科知识原理之中。上述桥梁原理可视其为树根主枝。

科学理念:是思想的靶标,行动的向导。“质疑、探究、公认”是这一科学理念的内涵。它引导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走向“医哲分开,科学探索,研究结论获得科学界公认”。如同土壤,它提供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不可或缺的科学思想的养分;支撑并引导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3.2 五级层次: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及其对防治响应的结构层次

传统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为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病因发病及其病理传变以及预防治疗的效应。不同的是,前者是“以象测脏,司外揣内”;后者则是“探查内脏、揭示机制”。需要逐步探查明确以下有关人体不同层次的结构及其功能机制。

整体层次: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个体层次。脑调控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系统层次:以五脏为代表的五大结构功能系统;器官层次:构成五脏结构功能系统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层次:构成五脏结构功能系统的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层次:构成五脏功能系统的基因、蛋白等生物大分子。

4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作用:揭示机制,解释现象,走向科学理论

以上“三层五级,树状结构”勾画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貌。下面举例说明该结构下的原理及概念的学科内涵,看其能否实现“揭示机制,解释现象,并与现代科学理论相沟通”的目标。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尽管耗费精力搜集大量证据资料,抽象概括出例证条目,但差错难免。二是遵循符合逻辑原则,所拟条目力求保持本文及其后续系列论文的逻辑一致性,以及与桥梁原理和基础支撑学科原理的逻辑一致性。依然难以保障逻辑推理的正确性,仅是抛砖引玉,期待指教。

4.1  例证条目

整体观念:人体是由五脏为代表的五大结构及其功能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脑调控五脏实现体内生理与病理及其防治效应的相互联系及影响,对外界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能动性适应,并保持身心健康;辨证论治:辨析证候宏观临床表现结合探查证候分子机制,论治方证相应走向精确给药;以五脏为核心的整体观:五脏功能通过脑中枢相应脑区功能配合及其神经体液途径作用于效应器官及其组织细胞而实现;五脏功能系统:由体内确定形态结构的脏腑器官(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及其组织、细胞和分子不同结构层次的功能系统;肝脏象:由脑中枢特定脑区到外周效应器官及其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功能活动所产生特定生理表现;肝系统:由中枢特定脑区到腹部肝胆及其组织细胞以及机体肌腱筋膜和眼目手足指甲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系统;肝主疏泄:通过脑中枢特定脑区调控相应外周效应器官,及其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功能活动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能量代谢、血液运行、消化吸收及性机能的功能表现;肝主藏血:脑中枢特定脑区调控下肝及其血管神经系统对全身血液贮藏、运行调节作用以及相应的神经感觉和运动的作用;肝疏泄失常:脑中枢特定脑区调控相应外周效应器官及其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功能活动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能量代谢、血液运行、消化吸收及性机能的功能障碍及其表现;疏泄太过,肝气逆证:肝气偏盛,疏泄太过。脑中枢特定脑区调控相应外周效应器官及其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功能偏亢及其表现;疏泄不及,肝气郁证:肝气偏弱,疏泄不及。脑中枢特定脑区调控相应外周效应器官及其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功能偏低及其表现。

4.2 分析论证

首先,上述例证条目是通过上述科学理论的发展途径而取得,是依据国内外大量现代的发现及其认识的资料证据,以及本团队和学科近 30 年持续不懈深入研究的第一手证据资料,多年深思熟虑而得出。再者,更为重要的是参照上述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而精心拟出。最大限度保障达到上述标准:符合桥梁原理和学科基础原理,以及条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反映理论及概念所表述对象的客观事实,如肝藏血条目所揭示的的血液运行及神经感觉运动功能;所列条件均具有可检验性,且需要在科学检验中修正提高;力求简洁;与相关理论一致,第一条符合逻辑已给出说明。

4.3 例证条目的理论作用

解释作用:例证条目能够解释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什么;五脏中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通过何种作用机制而实现。每个条目均揭示其机制,由此明确说明其生理和病理现象。

预测作用:例证条目能够预测尚未发现的现象及其科学事实。如肝系统点明的脑内特定脑区,肝主藏血指出的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都提示对此研究可能取得新的重要发现。

应用作用:上述条目应用于基础研究,可引导科研取得新发现用于临床,可指导明确辨证与精确给药。

以上显示,这些条目能够与现代科学理论原理相互贯通,“走向现代科学理论”;而辨证分子机制、治疗精确给药,通过临床验证,将会凸显中医理论的科学价值,并为科学界所接受认可。

5 结论及问题

5.1 简要结论

首次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三层五级,树状结构”,并论证其构架科学合理性;揭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11条原理和概念的科学内涵;指导今后研究方向;归纳出“五大桥梁原理”和“一条逻辑保障原则”,保障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走向现代科学理论。

理论与知识不同:前者是解释现象,说明为什么,从而具有解释、预测及应用作用;后者则知道是什么。前者是明灯,照亮现在和前行;后者是交通,知道现在怎样行走。科学理论比理论更为深刻,经得起重复实验和测量,语言精确而有可检验意义,理论统一而保障各学科分支理论相互渗透说明是其最主要特征。中西医学理论发展朝向不同,导致差距日益拉大。糖尿病与消渴的中西医诊疗对比,给人深刻启示。基础研究发现及突破,是临床诊疗水平提高的强大动力。

5.2 问题及展望

尽管煞费苦心,全文上下的问题及纰漏在所难免。示例条目的语言远未达到科学理论语言精确要求,揭示的内涵有些浅显或以偏概全等谬误。

尽管困难重重,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初现端倪。迫切需要中医基础理论同行专家及感兴趣的学者指教并参与研讨。

说明与致谢:本文及其后续系列论文,均由乔明琦执笔完成;本文摘要英语及关键词英文翻译,由魏盛博士完成,凝聚着山东省“情志病证研究优秀创新团队”全体人员的智慧结晶,得力于中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及其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全体人员的支持配合,藉此表达由衷谢忱!特别鸣谢“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宝贵支撑!

参考文献(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2712.html

上一篇:[转载]新概念:理论前提,揭示概念内涵、朝向现代科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Ⅰ)
下一篇:[转载]新学科:学科规律,深化领域、形成分支、迈向现代教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Ⅲ)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