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目录与前言

已有 2212 次阅读 2022-6-20 21:39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按:上个世纪,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的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的重视。为了《30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折》具备更强的专业性,我邀请从精神病医院退休的老同学撰写2-3个精神性疾病。

没有想到的是,老同学写出了“精神分裂症”的初稿后,反复修改仍然不能达到我所期望的效果。后来我发现,可能是病种选择方面的失误,于是告诉老同学:

瑞文弟,从反复折腾中发现:以实证医学的转折来撰写“疾病史”,选择精神类疾病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尽管精神疾病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它们并不是实证医学的典范。另一方面,你的文稿中散发着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是科普著作中的佳品。看来我们得调整思路:你拟出一个15万字左右的大纲,以精神分裂症为样稿,我帮你跟出版社联系联系,撰写一部精神卫生方面的科普著作,可否?

老同学回复说:我考虑考虑吧。一方面我退休后就完全放下了工作。5年了,现在写这些东西的确感到有些吃力,又要重新查阅资料。当你邀请我写几个疾病的时候,我原以为比较简单,所以就答应了。但真正动起笔来才发现,知识和资料的储备都不足。另一方面,我的一些观点和学界主流观点相差有点大,我担心争议太大,我的观点一旦发表,可能会遭到业内的围攻。好像到了现在这个年龄不想再去为这些事情伤脑筋。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点蠢蠢欲动,希望在精神医学界点把火烧一烧。现在的医学太功利,太短视。特别是现在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等的泛滥现状,让人看了想骂娘。

反复商讨后,发现老同学退休后对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专业仍然念兹在兹,已经写了不少心得体会。于是,就有了这个选题。我相信,凝结一生职业生涯的体念,他的《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肯定能够成为上乘之作。不过,我要他将提纲和样稿修改出来,先发到我的《科学网博客》,看看博友们的反响。以后,他修改的目录、前言和部分样稿,将陆续发表于此,请各位批评指正!

1. 自序

2. 从医之路

3. 走进高墙

4. “办学习班”

5. 难忘的病人

6. 五花八门的治疗

7. 司法鉴定的困惑

8. 计算机能诊断精神病吗?

9. 精神正常与病态的界限

10. 精神医学诊断的不确定性

11. 精神疾病分类猜想

12. 精神分裂的误区

13. 抑郁症是个什么鬼

14. 不要让抗抑郁药成为新型毒品

15. 比情商更重要的情度

16. 情绪的周期性

17. 把情绪装进理性的笼子里(不要让焦虑主宰自己)

18. 神经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神经症一种非病理性疾病

19. 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强迫症

20. 癔症大多属于表演性人格

21. 应激行为反映的是人在非常情形下的适应能力

22. 精神活性药物

23. 精神病人需要终生服药吗

24. 酒烟就是毒品

25. 靠药睡眠眠更难,失眠患者是自寻的烦恼

26. 智商能告诉我们什么

27. 随意诊断多动症是扼杀孩子天性的犯罪行为

28. 孤独症(社交恐惧)暴增说明什么

29. 人格中的道德内涵(人格与三观)

30. 人格障碍——病与非病的灰色区间

31. 心理咨询是否属于医疗性质(心理疾病是个伪概念)

32. 心理咨询是一种精神消费,但未必有益

33. 青春期叛逆是否属于心理障碍

34. 更年期必然会出现情绪问题吗

35. 精神病人的法律责任(精神病的社会学标准)暂时性精神病

36. 家属应该怎样与精神病人相处

37. 自杀不一定是疾病

38. 网瘾:人类自己挖的坑(不都是游戏惹的祸)

39. 谁有权决定某人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40. 心理疲劳也可以累死人的

41. 减肥、整容心理的误区

42. 意志力是把双刃剑

43. 低欲望的本质

44. 思维的分母(空间大,内容多)员外的儿子学认字

45. 社交距离(安全区)

46. 认知的视角和立场(横看成岭侧成峰,临渊羡鱼,认知参照系)

47. 三观自洽(自我圆满) 

自  序

自从1983年大学毕业十分不情愿地做了精神科医生,一干就是34年,一直到2017年退休。本想从此可以和自己并不热爱,但却干了一辈子的精神科说拜拜,疼疼快快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但5年过去了,脑子仍被许多和精神科有关的故事占领着,无法从中完全解脱出来。于是决定索性再花一段时间,把自己几十年的从业体验记录下来,既是对这辈子职业生涯的一个交代,也算是个人的一次自我实现吧。或许,做完这件事情之后,我才能轻松地挥挥衣袖说一声——再见吧,精神科!

在平常生活中,我是个性内敛随和、与世无争的人。但在专业上我却总是会不自觉地陷入“叛逆”状态,一不小心就会挑战权威,常常怀疑那些已经写进教科书的“常识”,不愿盲目追随主流观点。专业上的离经叛道,使我成了行业中的独行者,很难和他人同行。但这也成就了我,迫使我更多地去独立思考,获得与其他精神科医生不一样的体验。我将这些观点都记录下来,无意和谁去争辩谁是谁非,只想给读者呈现一个个人视角的精神科世界。

本书虽涉及一些专业知识,但不属于学术论文。为了不影响非精神科专业读者的阅读,我将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必须使用时,则尽可能写得通俗易懂些,确保不影响阅读理解。

过去,精神科是医院里最不起眼的科别,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甚至带有几分神秘和恐惧。一般认为精神病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得的病,和自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近些年来情况大有不同。人们突然发现很多精神疾病原来如此常见,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已然成了时髦的流行病,几乎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一辈子不弄个“心理障碍”感受感受,似乎有点白来人间走一趟的感觉。于是乎精神科医生也跟着沾光,从原来医生中一个最不起眼的小角色,日益成为了备受关注的对象。

可能会出于对精神科职业的好奇,或是对患精神疾病的担心,或是对笔者非主流观点的怀疑,相信这本书不会让你读起来感到枯燥。考虑到如今人们已经不习惯读长篇文章,笔者将本书编成短篇形式。每篇独立成章,前后关联性不大,读者可以随意挑选感兴趣的篇章阅读。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3814.html

上一篇:[转载]类风湿性关节炎新靶点药物治疗进展
下一篇: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回眸》(1)——从医之路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