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浅谈药理学中的中西医结合

已有 1452 次阅读 2023-3-26 18:1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王雅娟高华武龙子江王桐生. 浅谈药理学中的中西医结合.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 :19-21

摘要:药理学是医学、药学院校的重要必修课之一,其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避免不良反应。中药药理学立足药理学,但又不同于西药药理学,在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教学和研究中需要将中医和西医有机结合,将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体现中药药理和西药药理的辩证统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药物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以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防治疾病、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理论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1]。药理学既是古老的科学,又是新兴的科学。从进入中医药大学工作之日起,就一直被如何选择药理学道路的问题所困惑:是现代药理学,还是祖国医学的药理学?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以实现最优的用药方法及治疗效果?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国内大部分的西医院都设有中西医结合科室,尤其在本轮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西医结合具有显著的优势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教学和科研中注重中西医结合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中西医的结合可将中医和西医治疗中的精华部分有机结合到一起,更有效地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一、课堂教学中的中西医相结合

从药物作用机制方面来说,平时课堂上的药理学教学中涉及的药物主要以西药为主,其结构单一,机制明确,而单纯的中药药理学无可避免只涉及中药治疗所用药物,如活血化瘀类中药、理气类中药等,其化学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多个靶点,不易阐明。从药物使用剂量方面来说,现代药理学的优势在于具有准确的量化标准,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但剂量的设定建立在前期临床试验中大部分受试者有效的基础上,不能很好地兼顾患者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对于某些特殊人群疗效不佳或是不良反应严重。而中药药理学更注重药性和组方研究,强调整体论治,根据患者自身的状况用药,因人而异设置药物配伍和剂量,很好地体现了个体化给药的优势,但有些方剂成分复杂,剂量及配比变化较大,往往很难做到准确量化。中西医相结合恰好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弥补不足[2],同时,西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由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由于疾病的复杂性而带来用药限制性,这些都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弥补。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将中药药理和西药药理相结合,穿插一些中西医结合用药在临床上应用的内容。

例如,在讲到拟肾上腺素药的肾上腺素这一药物时,会介绍一些同类的中药提取物麻黄碱,此时可从中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这一主要功效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用和激动肾上腺素α和β受体是否有关系,再进一步介绍麻黄碱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的作用与α和β受体的联系:α受体激动引起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渗出减少,β2受体激动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缓解哮喘;同时α受体激动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β1受体兴奋会引起心脏兴奋;而中枢的α和β受体兴奋则会引起中枢兴奋。通过让学生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既可以在药理学中融入相同功效中药的内容,从西药药理学的作用机制角度解释中药的功效,加深学生对中药作用机制的理解,也可通过找寻并学习相似作用机制的中药,增进临床用药中的中西医结合。另外在心血管系统临床用药中,虽然α和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拮抗断剂等西药起效快、疗效明确,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反射性的心脏兴奋、肾素活性增加、代谢紊乱等,而多味中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三七、川芎、银杏叶、丹参等。因此在讲授心血管系统药物时,可加入相关中药的介绍,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中药的活血化瘀与西医的扩血管、炎症、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联系,从中、西医两个不同角度解释同一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加强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及中西医相互联系的理解。尤其是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课堂讲授中,可引入本轮新冠肺炎的临床用药方案,除了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等抗病毒药物外,中医药也是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厚朴、半夏、桔梗、白芍、苦杏仁等中药及清肺排毒汤等方剂都是抗疫中的明星[3-5]。而临床上常见的支原体肺炎治疗则通常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6]。

目前较普遍采用的也是中药联合西药的治疗方法[7],如麻杏石甘汤是辨证治疗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方剂,现代药理表明该方有提高免疫、解热平喘、镇咳等作用,现已广泛使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中[8]。通过这种中西药比较及病例式教学方式,不仅将理论联系临床,更能加深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将中西医药理学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

二、科研实践中的中西医相结合

实验是中药药理学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对药理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药药理学研究相对于西药药理学起步较晚,是医学上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断发展及中医中药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利用实验的手段对中药进行药理学研究也越来越普遍。而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如果完全按照西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将成分进行逐一研究,再根据中药所含的不同成分进行机制研究,结果势必错综复杂,难以得到客观准确的结论。而以中医的传统思想为指导,结合新兴的网络药理学、“中药化学生物学”思想指导下的靶点钩钓技术、spss数据分析系统等计算机技术,可寻找中药复方的主要作用靶点[9-11],继而再以在体和离体实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而对于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体的药理学研究,则可以更多地借鉴西医药理的研究方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找出其确切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我们平时的科研工作一般是按中药方剂→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的顺序,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中西医结合。中药方剂的功效可以通过整体动物模型加以证实,并结合血清、组织分析和计算机分析找出方剂中作用最强的一两味药物,再辅以细胞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加以验证,另外还可以结合中药药理学的中药成分研究和中药化学的提取分析技术分离出有效成分进一步研究确诊,通过中西医结合加快中药现代化研究步伐。

中药新药开发是药理学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契合点,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只要是临床疗效明确的复方或者单体,我们就应该去开发、运用。目前国家也比较重视中药新药开发,采用国际标准来管理和要求,取得了一些成效。青蒿素治疗疟疾,三氧化砷治疗M3型白血病,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和参松养心胶囊,天士力药业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康缘药业的银杏二萜内酯研究等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丰硕成果,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12]。在平时的科研中,我们可以以西药明确的作用机制为指导,结合中医中药理论,探索临床疗效明确的中药或复方的可能机制,并尽可能地优化其药物组成和配比,或从网络药理学及靶点钩钓的药物作用靶点入手,找寻有潜在防治作用的中药复方及有效成分用于临床治疗,在药理学研究中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及中药新药开发进程。

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等理论,都与现代医学中整合医学、精准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阴阳、气血、脏象学说是从人体与宇宙相应的哲学思想高度来描绘人体这个精微的整合体系的,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的工作都提示:补益药、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的调益作用或调节气血的作用或补脾肾的作用,是通过神经、激素、免疫三者的整合协调而体现的,中医药的扶正固本也从免疫药理学得到新的证实,这些研究表明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实现中药药理学中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我们祖先从实际生活中的大量客观现象上升为系统性理论,并以此指导生活实践。

经络学说在发现神经系统学说一千年前出现,可被认为是中国医学在神经生理学方面的伟大创举。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也充分证实祖国传统的经络学说与现代神经生理学密切相关,这种联系也使我国古代针刺经络现象在结合现代生物医学中获得新的高度和深入发展[13]。因此,药理学研究中的中西医相结合可以首先结合临床,观察药效;并以中医阴阳、气血、脏象学说的合理核心为指导,分析药效;同时配合现代植物化学分离提取过程,建立新的中药药理实验方法,以阐明中药的药效及机制。西医药理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机制,如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焦亡,免疫系统中T细胞和B细胞功能及相关免疫炎症因子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同时也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阐明,如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过敏反应的本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滑膜细胞增殖本质等,我们可以结合这些新机制和新作用靶点挖掘探讨中药的用药规律,也可以通过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加深对中药功效及机制的理解。通过整合相关数据库获取细胞焦亡的作用靶点,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筛选可作用于靶点的化合物及中药,并构建靶点-化合物、化合物-中药、靶点-化合物-中药网络,并匹配中药的性味归经等信息,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14-15]。

药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和桥梁学科,药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离不开学科交叉和团队合作,并且遵循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反复论证,最终实现与企业和医院联合,进行开发和推广,造福人类。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具有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中药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因此,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药理学工作者,有必要系统认真地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医和西医的主干课程[1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到临床科室进行临床用药的学习,了解最新的中药和西药的临床使用现状。中医中药是中国伟大的宝库,也是世界医学的瑰宝,发展中医中药既要传承更要与时俱进,吸收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让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1894.html

上一篇:[转载]中药药性量化研究的方法学进展
下一篇:中药相关概念及其中药药理学内在的兼容性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