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肝癌防治策略与方案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已有 531 次阅读 2023-9-8 17:05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李瀚旻.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肝癌防治策略与方案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3,33(8):673-681.

肝癌是公认的重大疑难疾病,既往防治肝癌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肝癌细胞本身,近年来学界认识到肝癌微环境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防治肝癌的理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切断肝癌微环境与肝癌细胞之间的联系是新的防治策略[1-3]。研究较多的肝癌微环境包括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肠道微生态微环境等[2,3],“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是最近新的研究方向,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肝癌防治策略与方案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肝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机制的认识和防治水平[4,5]。肿瘤干细胞理论在阐明肝癌的发生机制以及细胞起源方面备受关注,肿瘤可能是正常干细胞在长期自我更新过程中受细胞微环境、致癌剂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生长分化调控途径中某些分子发生遗传或表观遗传学改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6]。肿瘤不单是一种基因病,而且是一种干细胞病。基因突变作用于干细胞,干细胞突变成为肿瘤干细胞,这是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关键。最新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可能是肝干细胞在自我更新过程中失控导致未分化或分化不全的结果,肝干细胞的表观遗传改变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而异常肝再生微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7-12]。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有别于正常的肝再生微环境,主要表现为异常表达的肝再生调控因子及其相关受体,紊乱激活或失活的信号通路、失序的组织结构改变等,统称异常的或恶化的肝再生微环境。正常的肝再生微环境延缓、阻止甚或逆转肝癌的发生发展或复发转移,而异常或恶化的肝再生微环境则启动、促进甚或加速肝癌的发生发展或复发转移。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在多种病因的干扰下形成异常或恶化的肝再生微环境,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另一方面是已形成的肝癌组织会产生有利于自身发展转移的异常或恶化肝再生微环境。前者重在防治原发病改善肝再生微环境,后者重在切断肝癌组织形成恶化肝再生微环境的机制。笔者在第二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新概念[13],此后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论述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肝癌防治策略与方案[14-17],其强调的是同时针对肝癌细胞及其肝再生微环境发挥作用,主要科学依据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肝损伤/肝再生失衡导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异常肝再生微环境的病理基础,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能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及发生率;二是肝癌手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与手术后由于病理损伤与再生修复失衡而加重形成的异常肝再生微环境密切相关,各种微创手术的不断完善有利于降低肝癌的复发转移;三是恶化的肝再生微环境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部分机制(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癌干细胞)已初步明确;四是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防治新策略,采用整体动态网络式调控肝再生改善肝再生微环境的肝癌三级防治方案已获得多个不同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其部分疗效机制获得一定程度的揭示[18]。

1 循证医学证据

根据1981年WHO提出防治癌症的“三个1/3学说”,即1/3的癌症可以预防,一级预防的重点在降低癌症发生率;1/3的癌症如能早期发现可以治愈,二级预防的重点在降低癌症复发率;还有1/3不能治愈的癌症可以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和护理可以延长患者生命,三级预防的重点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19]。根据上述癌症三级预防方案划分标准,以及肝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和中医药防治肝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临床实际,作者提出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中医药防治肝癌的三级防治方案,即肝癌第一级防治方案在强调病因预防的同时,中医药参与重点在于降低肝癌高风险人群的肝癌发生率。肝癌第二级防治方案强调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重点降低肝癌手术后复发率。肝癌第三级防治方案,主要是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积极、综合、特异”的治疗,达到延缓、阻止甚或逆转病程进展,防治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目标。其中中医药改善肝再生微环境是新加入的综合治疗的策略与方案之一[20]。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开展了“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三级防治方案的临床研究,初步获得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1.1 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一级防治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至少约7000多万的已感染HBV的患者无法再通过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获得肝癌第一级预防效果。目前抗病毒治疗尚不能达到从人体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目标,诸如细胞核内HBVcccDNA、HBV基因突变、核苷类似抗病毒药物可能诱发HBVrtA181突变并增加肝癌发生几率等关键科学问题未能解决,仍然存在较高程度的肝癌发生风险,增加了人们对HBV相关性肝癌的担忧[21]。如何进一步降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癌发生率及发生风险是目前的临床难题之一,通过影响宿主因素是进一步降低肝癌发生率及发生风险的重要新途径。肝再生机制异常是慢性肝病进展到肝癌的重要宿主因素之一,我们在前期中医药调控肝再生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一项非设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ChiCTR-TRC-12002962)。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CHB患者,分别采取单用地五养肝胶囊、单用恩替卡韦和二者联用三种治疗方案,疗程为48周,随访至228周。研究发现,地五养肝组HBeAg阴性CHB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低于恩替卡韦组(0vs60.00%)(P<0.05)。同时,观察发现相对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地五养肝胶囊治疗组或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的患者肝组织学炎症减轻时间较早,延缓肝硬化病程进展(P<0.05)。目前认为肝硬化结节是肝癌前病变,地五养肝胶囊能降低肝硬化发生率,提示其具有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的作用[22]。随访至2021年1月11日,随访时间共108个月,共计随访患者151例,其中地五养肝组患者48例,联用组患者50例,恩替卡韦组患者53例。主要观察指标是肝癌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生化学及病毒学应答。通过长期随访检测发现,3种不同治疗方案均可改善HBeAg阴性CHB患者的肝功能,且地五养肝胶囊治疗组或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的生化学应答与恩替卡韦组等效。发现无论是单用地五养肝胶囊还是联用恩替卡韦,均可有效抑制HBeAg阴性CHB患者病毒学应答,3种治疗方案抗病毒疗效相当。采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法绘制肝癌发病生存曲线,并计算地五养肝胶囊治疗组、地五养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恩替卡韦组随访发生肝癌事件的累积发病率依次为0(0/48)、2%(1/50)、11.32% (6/53),3组患者肝癌累积发病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相对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单用地五养肝胶囊或联合应用恩替卡韦均可显著降低HBeAg阴性CHB患者肝癌发病率[23]。在对HBeAg阴性CHB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患者肝脏病理组织微阵列样本进行肝再生微环境和肝癌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的检测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地五养肝胶囊治疗组较联用组和恩替卡韦组肝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下降(P<0.05)。提示地五养肝胶囊可能通过降低肝细胞生长因子过表达、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CHB患者肝癌发生率。

2008年以来,湖北省中医院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之中,将HBeAg阴性CHB作为重点病种研究方案,采用大样本(620例)、多中心(全国14家三甲等医院)、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地五养肝方(熟地、五味子、茵陈、姜黄、甘草),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中药模拟安慰剂,对比观察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CHB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ChiCTR-TRC-12002190)。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临床疗效地五养肝方治疗组优于单用恩替卡韦对照组,特别是肝组织学改善较显著。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CD4+、CD8+、CD4+/CD8+比值和调控IL-10、TGF-α、TGF-β的表达相关[24]。

1.2 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二级防治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  肝癌手术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和各种微创手术)是目前治疗肝癌最重要手段,但即使完全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及转移区域(RO切除),5年转移复发率仍高达38%~65%,5年生存率仅50%[25]。甚至有学者发现,手术切除后有促进肝癌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推测与外科切除后形成的肝再生微环境诱导残癌包括剩余肝脏中的肝内微小转移灶和原发潜伏癌灶的播散、复燃有关[26-28]。为降低肝癌手术后复发率,我们采用体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的中医药改善肝再生微环境的二级防治方案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hiCTR-IOR-17011438),治疗组患者54例,采用体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的地五养肝胶囊、抗毒软坚胶囊,或地五养肝方加抗毒软坚方的饮片煎剂、颗粒剂配合应用口服姜黄胶囊辨证加减,配合西医综合治疗。西医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肝癌术后患者分别在6个月、1年、2年内的肝癌复发率,次要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量表,治疗6个月后的病毒学、生化学、影像学等指标。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1年、2年后治疗组患者肝癌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可能作用机制之一体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原则的肝癌第二级防治方案通过影响肠道微生态进而改善肝再生微环境,从而降低肝癌手术后肝癌复发率。
1.3 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防治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在原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免疫及靶向治疗被广泛应用,患者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其作用有限,诸多毒副反应也限制其临床应用,有必要寻找新的综合疗法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我们通过临床研究及应用,初步获得了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防治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8年5月在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癌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33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综合治疗组150例和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180例,比较患者治疗3和6个月后的生存率,并观察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生化指标(ALT、AST、TBil、Alb、WBC、PLT、NLR、PT、PTA)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补肾生髓成肝治疗组患者3和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2.78%和37.22%;常规综合治疗组患者3和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0.67%和2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Alb及PLT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生髓成肝组患者TBil、NLR明显下降,与常规综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预防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3个月、6个月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其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肝再生微环境从而延缓了肝癌的发生发展[29]。

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基于“补肾生髓成肝”肝癌第三级防治方案治疗晚期肝癌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细胞生长因子、G-CSF、IL-6、IL-8、IL-18和SCF的表达水平较西医对照组下降,其中与西医对照组比较,肝细胞生长因子在中西医组和中医组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肝癌患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促进肝再生修复[30]。

另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hiCTR-IOR-17011439)结果同样表明,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防治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6个月的生存率的同时使患者能够带瘤生存,具有降低NLR和血清TBil,升高血清Alb和PLT的作用,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其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加患者肠道菌群的有益菌降低有害菌,从而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肝再生微环境,以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31]。

2 基础研究

中医药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同时,通过调控肝损伤与肝再生失衡(减轻肝损伤,促进肝再生正常),改善肝再生微环境是防治肝癌的重要机制之一,近些年来主要获得如下相关基础研究成果。

2.1 抗肝损伤研究基础  在药学质量控制和明确血清药理学药物有效成分和含量研究的基础上[32,33],研究减轻肝损伤是防治肝损伤/肝再生失衡导致恶化肝再生微环境的重要方面。为考察地五养肝胶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斑马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360条斑马鱼随机分成空白组(标准培养液)、模型组(二乙基亚硝胺)、地五养肝胶囊干预组(25、50、100μg/ml)、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干预组(0.1mg/ml)。7d后,测量斑马鱼肝脏面积,计算其相对光密度,整体油红O染色法测定肝内脂滴数。结果发现,模型组斑马鱼肝脏浑浊,其面积较空白组显著减小(P<0.01),相对光密度显著升高(P<0.05)。50μg/ml地五养肝胶囊干预组及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干预组斑马鱼肝脏更清晰,脂滴更少,肝脏面积、相对光密度与空白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地五养肝胶囊对二乙基亚硝胺致斑马鱼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33]。有研究发现,地五养肝含药血清能保护L-02细胞免受四氯化碳(CC14)诱导的肝损伤,降低培养基中ALT和AST水平,降低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小鼠实验结果表明,地五养肝可降低丙二醛、ALT和AST水平[34]。

为探讨地五养肝胶囊防治肝癌的潜在作用,先进行了网络药理学预测,再通过HPLC、Caco-2吸收模型、MMT、蛋白质芯片、蛋白质印迹和H22荷瘤小鼠等实验,研究了地五养肝胶囊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发现,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地五养肝胶囊可能参与了STAT级联等过程;一些靶基因可能相应地参与这些过程,例如IL-6、CASP3、AKT1、PPAR和TP53;与地五养肝方剂相关的疾病可能是肝癌和肝炎;潜在的活性化合物可能是CUR和ISO。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可以测定配方中的DEO、SCHB、SOLA、SOLB、SCHA、LIQ、ISO、POT、CHL等成分,表明后续实验的地五养肝胶囊样品是可控且一致的。Caco-2吸收地五养肝胶囊中的成分,包括DEO、SCHB、SOLA、SOLB和LIQ,效果非常好。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地五养肝胶囊能抑制细胞系的生长,其有效成分可能是SCHB、SOLB、SINA、SINB、SOLB、CUR、DEM、BIS和GER。进一步的蛋白质结果表明,地五养肝胶囊可以上调一些蛋白质的表达,包括ERK1/2、AKT、BAD、PRAS40、P38、Gsk-3β。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地五养肝胶囊能缩小肿瘤体积,恢复ALT和AST,降低IL-6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通过JAK/STAT3通路相关。提示除了已知的抗肝炎药理功能外,地五养肝胶囊提取物还表达了抗肝癌的作用,结果与网络预测部分一致[35]。

2.2 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研究基础  改善肝再生微环境是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重要方面,目前已明确的异常肝再生微环境主要肝纤维化(肝硬化)、有创肝脏手术及各种病因导致异常表达的肝再生调控因子及其相关受体,紊乱激活或失活的信号通路,失序的组织结构改变等,近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研究,初步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2.2.1 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再生微环境  为观察地五养肝胶囊对CCL₄诱导的MSG-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MSG-大鼠结合CCL₄建立神经-内分泌-免疫-肝再生网络紊乱状态下的肝纤维化(异常肝再生)模型。研究结果发现,CCL₄诱导的MSG-大鼠肝纤维化较经典的CCL₄肝纤维化模型的肝纤维化程度较重,地五养肝胶囊治疗组大鼠的肝细胞损伤减轻,肝纤维化程度降低。地五养肝胶囊能延缓或减轻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间质-上皮转化(MET)失衡(抑制EMT而促进MET),通过抑制Hedgehog通路的活化和降低TGF-β1/BMP-7的比率来调节EMT/MET失衡,从而逆转肝纤维化的发展。进一步实验结果还发现,地五养肝胶囊治疗后,CCL₄诱导的MSG肥胖大鼠血清ALT、AST水平、肝羟脯氨酸含量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下降。同时,地五养肝胶囊处理可明显降低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和肝脏Ob-Rb表达水平。此外,在伴随着纤维化程度减轻,地五养肝胶囊治疗引发的逆转EMT/MET纤维化肝组织,这是具有波形蛋白的表达上调钙黏蛋白的表达和下调。此外,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显示,在地五养肝胶囊处理后,Hh配体Shh、受体Smo和Ptc以及转录因子Gli1在CCL₄诱导的MSG肥胖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的表达被显著抑制。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与CCL₄诱导的模型大鼠相比,地五养肝胶囊处理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地五养肝胶囊可阻断瘦素信号通路,通过抑制Hh信号的异常,抑制肝脏TGF-β1的异常表达,通过调节EMT和MET之间的平衡,减弱瘦素的促纤维化特性,从而缓解肝纤维化,改善恶化的肝再生微环境[36-40]。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Erlin-2在MSG-大鼠肝再生模型及2-AAF/PH肝癌前及肝癌大鼠模型中异常表达,有可能是异常肝再生微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Erlin2有可能调控肝癌脂质代谢重组,脂肪从头合成水平增加是侵袭性肿瘤的标志,而脂滴是胞浆脂质储存的主要形式,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发生。Erlin-2通过调控胞浆脂滴的产生来支持癌细胞的生长,具体机制与Erlin-2调控肿瘤细胞中脂肪从头合成的关键性调节因子——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活化相关。另有研究提示,Erlin-2可能与内质网应激所诱导的自噬相关,而自噬与肝再生和肝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地五养肝胶囊可一定程度上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发生发展,其分子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脂质运载蛋白(Erlin-2)调节内质网介导的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关键转录因子甾醇调节元素结合蛋白(SREBPs)激活,调节脂质代谢、调控肝再生修复。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分子生物技术重点研究内质网载脂蛋白Erlin-2介导的脂质代谢紊乱形成异常肝再生微环境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同时探讨地五养肝胶囊单用或联合他汀应用通过Erlin-2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H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地五养肝胶囊单用或联合他汀应用防治MAFLD-HCC的发生发展提供实验依据。
2.2.2 体内动物实验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研究  为探讨地五养肝胶囊防治肝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采用2-乙酰氨基芴(2-AAF)/PH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发现地五养肝胶囊在促进卵圆细胞的再生修复机制,提高2-AAF/PH模型大鼠存活率的同时,抑制肝癌前病变,恢复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早中期(肝切除术后8~14d),地五养肝胶囊促进骨髓干细胞和肝内卵圆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利于肝脏再生修复;中晚期(肝切除术后17~22d),地五养肝胶囊抑制肝卵圆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有利于防治肝细胞癌变。地五养肝胶囊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过度激活可能是其抑制卵圆细胞过度增殖、异常分化的分子机制,调控2-AAF/PH大鼠模型多个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GRO/KC、VEGF、IFN-γ)的表达,使之更加趋向于正常组,从而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抑制卵圆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防治肝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41]。

采用Solt-Farber二步法复制肝癌大鼠模型(存在肝细胞再生受抑制,卵圆细胞过度增殖的肝再生微环境),其HCC的发生发展存在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癌干细胞的病理机制,地五养肝胶囊抑制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与索拉菲尼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癌干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修复,抑制卵圆细胞过度增殖,下调TGF-β1表达,调控EMT/MET失衡(抑制EMT、促进MET),影响JAK/STAT、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善肝再生微环境而抑制肝癌发生发展[42]。

通过微阵列分析阐明“补肾生髓成肝”法代表方地五养肝胶囊抑制2-AAF/PH大鼠肝癌进展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激活了趋化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细胞蛋白多糖信号通路、癌细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通路,“补肾生髓成肝”法组则被抑制。此外,设置Foldchanae>4,模型组/正常组和“补肾生髓成肝”法/模型组大鼠共有54个重叠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AAF/PH大鼠有48个基因上调,3个基因下调。地五养肝胶囊处理可逆转这些基因的表达趋势。转录组学分析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肝癌的致病途径,而且也揭示了“补肾生髓成肝”法的抑癌机制。

运用MeDIP-PCR技术检测实验大鼠肝癌组织中差异DNA甲基化基因ADCK2甲基变化情况,WesternBlot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实验大鼠肝癌组织中ADCK2表达情况,利用Hep3B及Huh7肝癌细胞系开展细胞学实验。结果发现地五养肝胶囊可影响Solt-Farber肝癌大鼠肝组织DNA甲基化,发挥多靶点、多维度、多途径防治肝癌发生与发展的疗效作用。地五养肝胶囊抑制Hep3B及Huh7肝癌细胞系增殖、迁移与侵袭。地五养肝胶囊防治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Solt-Farber肝癌大鼠肝癌组织及Hep3B、Huh7肝癌细胞系的ADCK2基因甲基化程度,降低ADCK2在Solt-Farber肝癌大鼠肝癌组织及Hep3B及Huh7中表达强度,并通过降低ADCK2表达抑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进而抑制缺氧压力下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改善肝癌细胞缺氧压力诱导的恶性再生状态,阻断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持续恶化发挥其防治肝癌发生与发展的作用[43]。

2.2.3 体外细胞实验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研究  根据我们前期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的过程中14-3-3蛋白表达规律的发现和“髓生肝”的科学内涵尚未完全揭示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14-3-3蛋白可能通过其结合蛋白TAZ参与Wnt/PI3K-Akt/MAPK信号通路网络调控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的肝再生修复机制是“髓生肝”生物学基础的科学假说。研究采用体外诱导模型和体内卵圆细胞增殖模型探讨14-3-3家族及其相关下游靶基因在骨髓细胞转化肝细胞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及体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的地五养肝胶囊对这一过程的干预。结果提示采用肝细胞诱导培养基处理MSC细胞1d后AFP基因表达上调、5d时表达显著增加,Alb基因表达规律与AFP相同;14-3-3家族及相应信号通路靶基因也随着诱导时间延长而变化,14-3-3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可能是地五养肝胶囊影响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细胞的调控机制,有望成为调控肝再生的治疗靶点。进一步通过构建由TGF-β1活化的LX2与HCCLM3共培养体系,以模拟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在该共培养体系中,TGF-β1可促进LX2和HCCLM3细胞增殖活力,抑制LX2和HCCLM3细胞凋亡,增强HCCLM3细胞侵袭能力,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TGF-β/Smads信号通路促进EMT。地五养肝胶囊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共培养体系中的LX2和HCCLM3增殖,促进LX2和HCCLM3凋亡,降低HCCLM3细胞侵袭能力,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过度激活、调节EMT/MET失衡,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发挥防治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癌干细胞的病理机制是“髓失生肝”病因病机的重要生物学基础,但影响其转化的关键机制尚不清楚。根据肿瘤外泌体的研究进展,提出外泌体可能是影响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癌干细胞的关键机制,中医药可能通过影响这一转化机制而防治肝癌的科学假说。采用外泌体与骨髓干细胞共培养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观察外泌体影响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癌干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的同时,探讨地五养肝胶囊通过外泌体影响骨髓干细胞恶性转化,进而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揭示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外泌体影响骨髓干细胞转化肝癌干细胞的“髓失生肝”病因病机的生物学基础,为进一步提出影响外泌体防治肝癌的新策略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发现,HCCLM3-Exo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且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EpCAM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Exo组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给予地五养肝胶囊干预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凋亡率、侵袭性和迁移能力下降,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EpCAM的表达降低。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表明HCCLM3-Exo能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或促进其进一步转化为肝癌干细胞,地五养肝胶囊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从而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地五养肝胶囊通过影响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包括外泌体)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有关。

3 药物有效成分抗肝癌的基础研究

我们细胞药理学实验观察到雷公藤甲素具有显著的抑制肝癌细胞作用[44],进一步我们观察了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荆对H-22肝瘤细胞实体瘤的作用及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采用脂质体包裹雷公藤甲素并制成凝胶透皮制剂;建立H-22荷瘤模型,观察多种雷公藤甲素制剂对H-22肝瘤细胞实体瘤的作用及其对机体多种组织器官的病理作用。结果发现多种雷公藤甲素制剂均具有促进H-22瘤体增长的作用,提示临床不能盲目地将雷公藤甲素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可能与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关[45]。

姜黄素和甘草次酸是具有抗多种人肿瘤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我们进行了姜黄素和甘草次酸单独和联合应用抗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和甘草次酸联合应用使HepG2细胞增殖显著减少,凋亡和G1细胞周期停滞增加。异种移植肿瘤模型结果显示,姜黄素和甘草次酸联用抑制体内HCC发展。此外,通过敲低PTEN的表达,我们证实了姜黄素和甘草次酸通过抑制PTEN/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癌作用[46]。

我们进行了姜黄素和甘草次酸修饰的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GAMCLCL)在H-22荷瘤小鼠瘤内注射给药抗肿瘤作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活性远弱于GAMCLCL和阿霉素。与游离姜黄素相比,在改善血液参数(WBC、RBC、PLT、ALT、CRE和LDH),抑制肿瘤生长,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下调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上调H-22肿瘤组织中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等多方面,GAMCLCL均具有更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高剂量GAMCLCL的抗肿瘤作用与阿霉素相似[47]。

我们研究开发了甘草次酸修饰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介入治疗肝癌的无毒药物靶向治疗制剂,已获得发明专利(No.201110324751.5)授权。无毒抗癌药姜黄素制成阳离子脂质体,可将其导入肝癌细胞核内,提高了其治疗指数,解决了其不稳定和难溶于水的应用“瓶颈”问题。甘草次酸具带负电的羧酸根,且肝细胞表面存在大量高特异性、高活性的甘草次酸受体,甘草次酸修饰姜黄素阳离子脂质体,使脂质体整体带负电或中性,可解决阳离子脂质体在体内易致肺栓塞和肝实质细胞靶向性差的问题。该制剂介入治疗肝癌,安全高效。通过体外细胞药理学和动物肝癌模型介入治疗抗肿瘤药理学等实验方法,运用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深入研究该制剂介入治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48]。

4 前景展望

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肝癌防治策略与方案强调的是同时针对肝癌细胞及其肝再生微环境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发力:首先,必须继承和发展主要针对肝癌细胞及其组织的手段与方法;第二,必须具体揭示恶化的肝再生微环境影响肝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基因靶点、信号通路等相关病理机制,同时还要揭示肝癌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和转移的肝再生微环境的具体机制;第三,由于肝再生微环境与其他肝癌微环境(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肠道微生态微环境等)密切相关,研究肝再生微环境与其他肝癌微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肝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协调作用机制至关重要。临床研究除了进一步明确同时针对肝癌细胞及其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疗效及其机制外,研究基于“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肝癌防治策略与方案与其他综合疗法(手术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其他肝癌微环境治疗)的协调作用及其机制。应该相信,通过全方面深入研究,形成精准靶点与整体网络的肝癌防治策略与方案,一定会进一步提高肝癌的防治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汤钊猷.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思考[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1,27(5):449-550.

[2]Tahmasebi Birgani M,Carloni V.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 paradigm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and therapy[ J].Int J Mol Sci,2017,18(2 ) :405.

[3]Wang H,Chen L. Tumor microenviroment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astasis[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28 Suppl 1:43-48.
[4]李瀚旻.中医药调控肝再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5):1338-1344.
[5]李瀚旻.中医药调控肝再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8):1927-1931.
[6]Clevers H. The cancer stem cell:premises,promises and challeng-es[J].Nat Med,2011,17(3):313-319.

[7]Kisseleva T,Gigante E,Brenner DA. Recent advances in liver stem cell therapy[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0,26(4):395 -402.

[8]Nejak-bowen KN,Monga SP. Beta-catenin signaling,liver regenera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ncer: sorting the good from the bad[ J].Semin Cancer Biol,2011,21(1) :44 -58.

[9]Piscaglia AC,Shupe TD,Petersen BE,et al. Stem cells, cancer,liver,and liver cancer stem cells:finding a way out of the labyrin-th[ 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07,7(6):582 -590.

[10]Pritchard MT,Nagy LE. Hepatic fibrosis is enhanced and accompanied by robust oval cell activation after chronic carbon tetrachloride administration to Egr-1-deficient mice[J]. Am J Pathol,2010,176(6):2743 -2752.

[11]Wang B,Jacob ST. Role of cancer stem cells in hepatocarcinogene-sis[ J]. Genome Med,2011,3(2) :11.

[12]Wu K,Ding J,Chen C,et al. Hepatic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gives rise to tumor-initiating cells and promotes liver cancer development[J].Hepatology,2012,56(6);2255 -2267.

[13]冯琴,王晓柠.第二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25(6):387-388.

[14]Li H,Zhang L. Liver regeneration microenviron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r prevention and therapy[J]. Oncotarget,2017,8(1):1805-1813.

[15]Li HM.Microcirculation of liver cancer,microenvironment of liver regener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medicine [J]. Chin J Integr Med,2016,22(3):163-167.

[16]Li HM,Ye ZH. Microenvironment of liver regeneration in liver cancer[J].Chin J Integr Med,2017,23(7):555-560.

[17]李瀚旻,赵宾宾,高翔,等.“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作用及机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5-8.

[18]李瀚旻.中医药防治肝癌的传承创新[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08):677-682,693.

[19]蒋国梁,朱雄增.临床肿瘤学概论第l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8-61.

[20]李瀚旻.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三级预防方案的构建与应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25(6):369-372.

[21]高歌,徐永红,张凤娟,等.肝硬化患者HBVrtA181T突变与肝癌发生相关分析[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7(1):95-101.

[22]Li HM,Ye Z,Gao X,et al.Diwu Yanggan capsule improving liver histological response for patients with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Am J Transl Res,2018,10(5):1511-1521.

[23]陈乞.地五养肝胶囊通过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降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1.

[24]罗俊华.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25]Suh SW,Lee KW,Lee JM,et al.Prediction of aggressiveness in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r selection of surgical resection[J].J Hepatol,2014,60(6):1219-1224.

[26]Ding T,Xu J,Zhang Y,et al. Endothelium-coated tumor cluster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and micro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resection[J]. Cancer,2011,117(21):4878 -4889.

[27]Zhong C, Wei W,Su XK,et al. Serum and tissu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edicts progn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partial liver resection [ 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2,59(113):93 -97.

[28]Shi JH,Liu sZ,Wierod L,et al. RAF-targeted 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regenerating liver [ J]. J Surg Oncol,2013,107(4):393-401.

[29]戴玲,倪颖,姚欣,等.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癌第三级预防方案的真实世界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2):118-120,136.

[30]刘皎皎,李瀚旻,高翔,等.“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8):683-688.

[31]戴玲.基于“补肾生髓成肝”肝癌第三级预防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32]李瑶,周昕,李瀚旻,等.地五养肝胶囊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7种成分测定[J].中成药,2018,40(5):1211-1214.

[33]黄丹萍,袁伟渠,黎少东,等.地五养肝胶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斑马鱼肝损伤的 保护作用[J].中成药,2018,40(7):1468-1472.

[34]Xu W,Xiao M,Li J,et al.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Di Wu Yang Gan:a medicinal food against CCl-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vivo and in vitro[ J].Food Chem,2020,327:127093.

[35]Li Y,Li HM,Li ZC,et al. Ingredients, anti-liver cancer effect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DWYG formula based on network prediction[J]. Onco Targets Ther,2020,13:4213 -4227.

[36]程思思,彭瑜,李瀚旻.地五养肝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EMT/MET的影响 [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4):826-829.

[37]Shen X,Peng Y,Li H. The injury-related activation of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 modulates the repair-associated inflammation in liver fibrosis[ J]. Front immunol,2017,8:1450.

[38]沈昕彭,程思思,李瀚旻.地五养肝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Hedgehog通路的调节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954-2957.

[39]李瀚旻.中医药调控肝再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5):1338-1344.

[40]李瀚旻.中医药调控肝再生基础与临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41]赵宾宾,高翔,叶之华,等地五养肝胶囊对2-AAF/PH大鼠模型肝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5):1039-1042.

[42]Ye Z,Gao X,Zhao B,et al. Diwu Yanggan capsule inhibit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ver cancer in the Solt-Farber rat model by regulating the Ras/Raf/Mek/Erk signaling pathway[J].Am J Transl Res,2018,10(11):3797-3805.

[43]王明刚.地五养肝胶囊影响Solt-Farber肝癌大鼠肝癌组织DNA甲基化防治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

[44]李瀚旻,罗春华,晏雪生,等.雷公藤甲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8-10.

[45]常明向,李瀚旻,兰少波.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H-22 实体瘤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157-1158.

[46]常明向,吴梅梅,李瀚旻.姜黄素与甘草次酸联用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 作用[J].药物评价研究,2017,40(1):42-47.

[46]Chang M,Wu M,Li H.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novel glycyrrhetinic acid-modified curcumin-loaded cationic liposomes in vitro and in H22 tumor-bearing mice[J]. Drug Deliv,2018,25(1):1984-1995.

[47]Chang M,Wu M,Li H.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novel glycyrrhetinic acid-modified curcumin-loaded cationic liposomes in vitro and in H22 tumor-bearing mice[J]. Drug Deliv,2018,25(1):1984 -1995.

[48]Chang M,Wu M,Li H. Antitumor effects of curcumin and glycyrrhetinic acid-modified curcumin-loaded cationic liposome by intratumoral administration [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20,2020:4504936.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401940.html

上一篇:[转载]刘勇:《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病症名词研究(摘要与目录)
下一篇:[转载]余向东:高血压中西医指南,你真的懂了吗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1-30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