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家乡真美

已有 1523 次阅读 2021-4-10 09:15 |个人分类:我的自传|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视,镇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镇村领导精心组织筹办,村庄面貌大大改观,这些崭新的变化也与乡贤的支持分不开。朱家坞文化礼堂就是靠乡贤和村民的捐款建成的,其中许培法、许培扬捐助最多。

       修水泥路、接自来水都捐款,还投资百万元建造越翠老年康乐院,方便本村及周边老年人养老,收费低廉不求利益。新建长潭大桥和越山寺(白云禅寺)的重建也捐助了巨额资金,可以说许培法是重建白云禅寺最早的发起人和捐助人之一,在牌头一带他的乐善好施传为美谈!


许培扬,医科大学毕业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医学专家教授,但他对家乡仍很关心,村里建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家宴中心捐助五万元。还出资几万元办老年人宴席,请村里七十岁以上老人赴宴聚会,表达敬老尊老之心,孝德品行深得村民好评。


牌头这个村不简单!

https://mp.weixin.qq.com/s/iZPDOKun1BfHpbjYBlmwUw


家乡之美    

https://www.meipian.cn/3iv8p29h







天涯   李商隐 〔唐代〕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培扬读诗

环境心情强烈反差

蕴藏深沉凄惋感情

春日时光美妙可爱

旖旎春光羁旅愁思

春日美妙落魄江湖

远在天涯诗人惆怅

春日天涯黯然伤神

天涯海角踽踽独行

穷愁飘泊悲凉气氛

艳丽春景慵倦凄暗

繁花春光西沉斜阳

掩映多姿苍茫暮色

红英落尽悄然归逝

韶光易逝繁花凋零

人生道路失意蹉跎

日暮途穷苶然疲役

寂寥孤独空漠无依

美好事物无限留恋

珍惜之意生命凋零

余音袅袅哀艳动人

莺啼悦耳蜡炬成灰

泪已流干啼莺寄恨

敏锐联想深切感受

移情及物黄莺悲啼

泪痕斑斑凄楚欲绝

莺花娇艳阳春盛景

春归花落凋零寂灭

莺儿啼声倍觉哀绝

树梢顶花上无庇护

风狂雨骤峣者易折

国家个人前途绝望

生命短瞬人生空虚

伤感情调显得沉重

诗人悲痛天涯羁旅

人生挫伤幻灭痛苦

韵外之致荡气回肠

不能自持溺而忘返

美艳凄绝春天挽歌

人生挽歌时代挽歌


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a5b8eb647c8f.aspx



归雁

杜甫 〔唐代〕

东来万里客,

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

高高向北飞。

  培扬读诗

羁旅蜀地不能返乡

乡情所苦愁思百结

队队大雁向北归飞

一年一度回到故乡

滞留异地愁思缕缕

寄托深切乡思感情

朝廷系念国事关心

情景交融构思精巧

先赋后兴独具特色

渴望回归故乡心情

一家老小背井离乡

长安洛阳秦州流离

四川成都阆州飘泊

举家重迁成都草堂

经年奔波凄楚况味

安史之乱已经平息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萦绕于怀回乡之愿

渴望回乡急迫心情

乡情所苦愁思百结

大雁北飞中原地带

滞留异地愁思缕缕

短小精悍含义隽永

余味无穷一片真情

字里行间平易朴实

强烈激情大雁着笔

抒发议论思归心情

直抒胸怀强烈印象

笔触大雁先赋后兴

情景交融思乡恋国

更为强烈更为深长

绝句格式散结方式

盛唐绝句讲究对偶

对偶散句纯任天然

精巧自然有机结合

节奏优美神味高远

浦起龙语绝句遣兴

即兴漫成形式多样

语不惊人死不罢休


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99f38ff0a95f.aspx








琴诗    苏轼 〔宋代〕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培扬读诗

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取彼土尘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

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琴瑟箜篌琵琶妙音

琴能演奏优美音乐

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优美琴声无中生有

有来自无有无相生

哲理性强富有禅机

视有为无视生为灭

无声无形不生不减

内心感受反悟禅道

声无无灭声有非生

生灭圆离真实相通


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2d2b7a4427b3.aspx




   篆体、隶体、行体、草体、楷体、瘦金体    


      篆书之美

       许培扬

早期汉字自然体现

笔法简单笔画流畅

其形有意其书有趣

练习书法篆书为始

行云流水隶书自见

继而行书再而楷书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

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殷周时期钟鼎铭文

基本特征字形修长

章法布局纯净简约

碑铭篆额器物款识

独立篆书唐篆复苏

仁秦篆书浑厚宏伟

宋代金石元朝复古

明代承元步趋持平

清朝篆书百花斗艳

推唐超秦繁荣时代

大篆金文籀文六国

小篆秦篆秦国通用

大篆简化匀逼齐整

西周后期演变大篆

线条简练字形整齐

石鼓文具遒劲凝重

字体整齐笔画匀圆

横竖行笔形体方正

大篆风格笔画工整

笔势圆整线条均匀

没有异体字体繁复

偏旁重叠书写不便。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F%86%E4%BD%93/8566500?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F%86%E4%B9%A6/890743?fr=aladdin


      隶书之美

       许培扬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

初为隶书以趣约易

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战国时期

书法艺术汉字演变

隶书扁平工整精巧

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书法风格艺术欣赏

去繁就简变圆为方

改曲为直连笔变断

篆书委婉险峻直笔

隶书美学内涵渊源

篆书发展化繁为简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A%B6%E4%B9%A6/835864?fr=aladdin

      行书之美

       许培扬

正书小讹务从简易

谓之行书相间而行

云行流水秾纤间出

非真非草离方遁圆

结字小疏映带安雅

筋力老健风骨洒落

气候相通肥瘠相称

徐行缓步令有规矩

左顾右盼毋乖节目

魏晋行书自有一体

草书不同大率变真

挥运而已草出于章

行出于真虽曰行书

颜柳苏米后世可观

笔老为贵少有失误

亦可辉映稼纤间出

血脉相连筋骨老健

风神洒落姿态备具

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大小布白虚实粗细

枯润变化用笔自然

笔调沉着长撇悬针

出锋之笔尖锐饱满

富有力度余势尽力

https://baike.so.com/doc/2318316-2452228.html

      草书之美

       许培扬

草书章法难以定形

势来不止势去不遏

血脉筋脉章法气势

字之体势—笔而成

偶有不连血脉不断

点画不连气脉相贯

上下承接左右瞻顾

意气相聚神不外散

字间贯气欹侧斜正

有揖有让递相映带

靠势露锋承上引下

急速回锋以含其气

气从熟来有气有势

长短欹正随笔所至

用笔滞凝神情呆板

拘谨不畅无势可言

书法艺术得势得力

得力气神神驰情纵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崩浪雷奔百钧弩发

捉摸不定以物喻情

草书章法无定不变

自由想象思游云天


草书章法错综变化

难以名状大小错综

疏密错综轻重错综

欹正错综怀素张旭

古诗四首极尽错综

落叶纷披眼花缭乱

草书章法整体效果

满纸盘旋内气充盈

传情浪漫激情不抑

书法精论一字观之

真之构密大草构疏


草书章法虚实相生

知白守黑透光之美

书法艺术韵致高雅

疏处走马密不通风

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互补互生字行之间

融为一体缜密无间

古人草书白少神远

白多神密粗细交替

开合聚散高低错杂

字字相插行行相争

相让相避遥相呼应

磊磊落落洋洋洒洒

草书狂放瑰奇纵逸

怀素徐渭草书之典

太虚则疏太实则闷

虚实相对反之亦然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变而不乱浑然一体

和谐之美草书章法

指挥若定胸有成竹

险而不怪潇洒畅达

超然入胜毫无雕饰

变化自然新奇守法

草书创新谓之高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D%89%E4%B9%A6/473235?fr=aladdin

      楷书之美

        许培扬

楷书正楷真书正书

程邈创立隶书演变

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形体方正

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始于汉末

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楷书产生紧扣汉隶

规矩法度形体之美 

秦汉年间千姿百态书法园地孕育楷书楷书萌芽秦汉时期楷书发展魏晋南北楷书繁荣隋唐五代楷书守成宋元明清

孔子墓上子贡楷树

枝干挺直而不屈曲

楷书笔画楷树之枝



魏碑唐楷魏晋南北

隶书楷书过渡书体

雪轩书品魏碑书法

汉秦旧范隋唐习风

百花齐放意态奇异

魏碑十美成熟唐楷

代表人物颜柳欧赵

唐书重法宋书重意

宋朝苏轼诗人风度

丰腴跌宕天真烂漫

苏体堪称宋朝第一

宋末元初赵孟頫

恬润婉畅赵体风格

赵体行楷颜柳欧体

择一入手学书正路

初期楷书残留隶笔

结体略宽横长直短

东晋书法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汉隶遗型

笔法劲正风格方严

南派书法疏放妍妙

南北差别个人习性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

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唐代楷书兴盛局面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

唐初期三体

中唐时期颜真卿

晚唐时期柳公权

楷书作品习字模范

古人学书楷法为先

大字颜法中楷欧法

中楷既熟然后小楷

临摹范本

正楷源出古隶

二王为基北派书风

结体特异独创一格

学书标准刚劲峻拔

笔画整齐结体爽健

之楷书婉雅秀逸

上承智永王派嫡系

源出魏晋外柔内刚

安详之韵魏晋书风

楷书疏瘦劲练

虽祖右军得其媚趣

字体结构非常奔放

巧妙调和静谧风格

大小字大体不相同

大字紧密小字宽绰

大字精密小字局促

小字运笔圆润娟秀

挺拔整齐大字雄壮

厚重大字逆锋回锋

小字下笔逆锋尖锋

收笔小字顿笔提笔

横起笔尖收笔则圆

竖起笔顿收笔则尖

撇笔则肥而收笔瘦

捺笔则瘦而收笔肥

运笔多变莫可限定

笔笔不同协调一致

错落有致自然贯串

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临写字帖事半功倍

明显进效写好硬笔

小楷字帖加工练习

坚实基础裨益终身

钟繇书法古朴风格

传模临作古雅书风

汉魏楷书初始阶段

唐代楷书成熟阶段

宋元楷书延伸阶段

唐代楷书法度森严

宋元书家追求美感

清秀俊朗雍容典雅

九十二法间架结构

指导意义启蒙导师

小楷钟繇隶书大师

楷书笔意脱胎汉隶

笔势恍如飞鸿戏海

生动之致结体宽扁

横长直短隶分遗意

备尽楷法正书之祖

王羲之创小楷书法

悉心钻研尽善尽美

小楷书法优美标准

掌握大楷点画结构

布白点画准确精到

小楷结体宽绰开张



唐欧阳询唐颜真卿 

唐柳公权元赵孟頫 

楷书章法书法艺术点画线条间架结构整齐一律楷书章法多样统一赵体楷书笔法多变因字赋形静中有动字中融情中堂对联条幅横披章法布置字距行距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自然合度大小繁简长短广狭就其本体尽其形势笔画之间遏其意趣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须带逸气令其萧散骨涵于中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如作大楷结构贵密獭散无神密恐涉俗小楷局促务令开阔大字体段易于局促把笔苦紧运不灵左右牵掣虚掌悬起转动自活不空手心意在笔后其点画耳

讲究用笔钢笔楷书

笔画提顿藏露方圆

快慢用笔不同形态

笔画软弱僵硬死板

严格训练用笔方法

笔画分明钢笔楷书

起笔收笔交待清楚

工整规范干净利落

笔画之间内在呼应

起收有序笔笔分明

坚实有力停而不断

直而不僵弯而不弱

流畅自然非常好看

结构方整钢笔楷书

笔画部首均衡分布

重心平稳比例适当

字形端正合乎规范

大小匀称行款整齐

形态参差整齐工整

笔画结构组合规律

行楷基础合乎法度

流畅自然行书草书

练习楷书笔画结构

练习笔画解决用笔

练习结构笔画部首

掌握规律端正美观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F%86%E4%BD%93/8566500?fr=aladdin


    瘦金体之美

       许培扬

书法历史最具特色

笔法犀利形态瘦长

细长锋锐十分俊美

凌厉气势剑走偏锋

不合书法主流审美

字体结构非常险峻

字形瘦长难以处理

笔法连贯干净利索

宋徽宗创书法形态

缺乏资料真迹很少

书法大家有章可循

宋徽宗人字如其人

人如其字书法成就

个人品行德才兼备

冷门字体十分美观

厚重饱满有所背离

漂亮大气太过犀利

含蓄儒雅性格不符

难得其韵缺少味道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267612267306474&wfr=spider&for=pc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ipn=r&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616044458309_R&pv=&ic=0&nc=1&z=0&hd=0&latest=0&copyright=0&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hs=2&sid=&word=%E7%98%A6%E9%87%91%E4%BD%93%E4%B9%A6%E6%B3%95%E4%BD%9C%E5%93%81









image.png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0034-1281235.html

上一篇:天涯 李商隐 〔唐代〕
下一篇:离骚 屈原 〔先秦〕

3 郑永军 杨学祥 杨卫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