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ue du Reclu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cyback

博文

年终算工分:学术单位行政计量学? 精选

已有 6665 次阅读 2010-1-3 21:2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年终考核, 绩效工资, 科学计量

少年时住在农村,经常听到农民谈论生产队的年终决算,一个壮劳力出一天满工算10分,一位妇女或年龄稍老或稍小的非壮劳力的工分则是不等的低于10的数值,这是全体社员投票评估出来的,有的生产队细化到了小数点后两位。社员的劳动所得分配,就基于这工分,不同的季节,当然要分不同的收获,比如麦子、谷子、红薯等等。有时某种收获较少,不够所有人分一份的,也有一些临时的收入和补贴,当然也有一些社员劳动能力的变动,生产队像一个大家庭,亲兄弟明算帐,到年底要有一次总的决算。这决算是很认真的,算得十分精确,关系到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利益,也关联到后一年每一个人的工分值和收入,到年终决算的时侯,群情亢奋,锱铢必较,常常兄弟争吵,邻里反目。当然生产队的干部,还是能够藏一些私的,他们的亲属,常常得到高的分值。后来分析,这里除了普通社员对领导的敬畏以外,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时间支配权的行使。这也许就是现在所说的驾驭能力了。

改革开放伊始,生产队随着承包到户寿终正寝,农村的年终大决算也不再有声息,代之的是每家每户自己的决算。农村的每家每户,也是由父子兄弟构成,大家庭越来越少,决算越来越简单,即使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家庭,决算季节,也比生产队的决算平和有风度的多,毕竟都是一家人。近年来,农村改革开放早期的家庭单元已有很多发展成了公司化经营,甚至成为大公司,成了现代化企业,早期的生产队的年终大算分,已经被社会遗忘。

也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上了大学,不久又上了研究生,再过一些年,成了博士教授,中间还到欧洲的荷兰法国虔诚取经。一直到985工程之前,大学里是不时兴算工分的。改革开放的早年,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主旋律是恢复,于是张建侯、余国琮、张鎏等等反动学术权威,逐步的恢复了系主任、室主任等等职务,学校史绍熙校长也恢复了职务。老先生们做的工作,是重建教学体系,恢复实验室,恢复实习基地,恢复教研室的例行学术活动,恢复参与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记得那时研究生中流传的,是余先生带领团队为大庆设计常减压大塔,张鎏先生做工业催化剂的积炭研究,李绍芬先生做水煤气变换反应动力学研究。直到80年代末离开天津去欧洲,先辈们的恢复重建很成功,比他们年轻的一辈,对老先生们十分崇敬,在老先生们的带领下辛勤工作,各尽所能,各学所长,各方面都有了极大提高。我们这一辈,也算茁壮成长,在各自的专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92年底回来后,张先生他们那一辈逐渐离开工作岗位,大学的主旋律成为破格提拔和晋升。我们这一批文革以后的毕业生,成为教授,但是还是在更老一辈先生们的领导之下。那些年也兢兢业业,没有什么怨言。记得是9495年,以北大赵新生教授任化学系主任为标志,各级领导也开始了年轻化。国家也设立了杰出青年基金,鼓励年轻人快速成长。这时候,发现狼来了,学校各级领导形成了共识,不断促进、号召年轻人竞争,随着国家大环境,跟着北大、南京大学等等走,提出了各种促进竞争的政策和口号。虽然天大算比较迟缓和温和的,但也出台了奖励SCI论文的政策,鼓励大家申报科技奖的政策。但回想起来,天大属于跟风的,好像这些文件每年都发,但没有记得兑现过。也许那时SCI论文较少,奖励少数人,会不公平。尽管没有兑现过,但大会小会念,逐步的基层单位的团结关爱的氛围被瓦解了。

90年代末,真的狼来了,大概起源于李嘉诚先生和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该计划19988月签约,是985计划的后续行动。1999年第一批长江学者审批。长江学者年免税津贴10万,这下带来了教师收入的极大不平等。当时的普通教授,月薪还到不了1千元。于是各高校启动了相应的岗位津贴制度,这津贴有的比工资高得多,有的还不如工资多,记得分了9级。那就得算算请楚了。记得天大的985计划比第一批高校晚了不少,是2000年底启动的。启动的标志,就是组织起来算工分,带了几个学生、上了几堂课、监了几次考、带了几天实习、发表了几篇论文、拿了多少经费、得了什么奖、承担了什么行政职务等等,统统算上了工分,记得当年对论文还没有细分。

过去的10来年,工分的分值不断变化、完善、具体,经费明确区分了横向的、纵向的,后来又进一步区分了国家级的、省部级的;论文则区分了一般的、核心的、高水平的、EI收录的、SCI收录的等等,有几年是把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权重和篇数求加权总和,近年来进一步把杂志分成了区,有1区、2区、3区直到6区,好像这两年只承认到4区了。奖励呢,也越分越细,国家、教育部、天津市也跟着行动,奖励给的项目数量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上面出一个品种,学校也就增加一个分值档次。计量非常准确。

每年一次的年终大算分,一直进行到2007年,教育部实行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岗位津贴多年维持不变,行政部门大概觉得多年的评估,多年的跃进,应该休养生息了。两年没有算分,感觉同事们关系融洽了很多,原来很刺头的,对领导也很客气恭敬了。

没承想,2009年底,狼真的来了。这次是国家政策要给教师提高收入,要落实绩效工资,增加的幅度还很大。那就又得算算请楚了。这次大算分,还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核对编制,以基层系级为单位,算教学编制,一切都体现了高指标,一个教师要带很多个研究生、要上很多门课、要拿很多科研经费才能有一个编制。算来算去,一定要把基层单位算成超编,快过年了,大概领导觉得有的单位算不成超编不合适,又出台了新算法,博士导师要按原来布置的算法(已经比前几年的指标高了很多),要承担1.3的工作量才算一个编制。还要求编制核算准确到人,比如谁的编制不满,从承担工作量很多的人那里拿来的编制,要求核算清楚,签字画押。这样一算,算得人心涣散,基层负责人成了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小队的小组长。

这一轮编制核算还没完,绩效考核标准的讨论稿就等在后面了。绩效考核标准,列的很有意思,下面捡几条主要的,开列如下,奇文共赏。

项目

考核分值

备注

专业认证

国际专业认证            300/

国内专业认证             60/

同一专业重复认证以最高分计

科技成果奖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一等奖300分/项

  二等奖200/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一等奖90/

                     二等奖60/

                     三等奖40/

同一项目重复获奖以最高分计

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500分/项

                     一等奖300分/项

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90分/项

                     二等奖 60分/项

校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30分/项

                     二等奖 20分/项

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4分/项

1. 优秀教材奖按优秀教学成果奖的80%计

2. 同一项目重复获奖以最高分计

优博论文

全国百篇优博论文       100分/项

全国百篇提名奖            50分/项

天津大学优博论文        25分/项

同一项目重复获奖以最高分计

省略部分:科研创新团队、质量工程建设、教改立项、多媒体课件、出版专著、主办教学会议、教学教改论文、专利、指导科技创新、讲课大赛、社会兼职、公益服务、重大科研项目等全都有具体化的,分档次的工分值。

出版教材

重点教材         主编16分/10万字

                       参编 12分/10万字

一般教材         主编 12分/10万字

                       参编8分/10万字

重点教材包括国家和省部委的精品教材及 十五十一五等规划教材。

主办学术会议

国际会议A        50分/项

国际会议B        30分/项

国内会议A        30分/项

国内会议B        10分/项

1.  国际会议A要求参会人数大于200人且国家数大于8个。其它以国际会议B计。

2.  国内会议A要求参加人数大于200且为一级学会会议,其它国内会议以B计。

3.  以上会议要求天津大学主办或承办

科研论文

SCI1                 16分/篇

SCI2                 10分/篇

SCI3                   8/

EI检索                    4分/篇

ISTP检索                3分/篇

中文核心期刊          2分/篇

中文核心期刊的统计按天津大学的有关规定。

这一算法十分高明,也十分公平,把学术单位的所有活动都简化成了数字。什么科学家、教授、学术权威,统统见鬼去了。算计的过程,还比不了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年终大决算文明。

 

201013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1175-283970.html

上一篇:科学计量学:熔炉中折射的幻影与固化的晶花
下一篇:中国的大学迷失了灵魂,如何唤回?

11 武夷山 赵星 王晓明 郭向云 钟炳 戴小华 陈国文 杨洪强 吕喆 金凯 qinghua8398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